小学课外阅读导读课堂中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探析

作者: 江柳嫦

在新时代,合作能力已成为每个人必备的能力。在小学整本书导读课堂教学中,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目前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形式主义、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优化和改进,提出更有效的整本书导读课堂教学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收获成长和进步,从而提高整本书导读课堂的质量。

一、小组有效合作学习在小学整本书导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标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该方式基于先进、科学的教学理论,经过实践总结,具备明确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明确分工、相互协助,这无疑将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小组有效合作式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本流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新颖、高效的阅读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整本书的内容。笔者经过长时间研究,总结出如下通过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

课前阅读:自读文本和提出问题一—课内交流: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课堂拓展:读后引读和读后引写—课后延伸:课后交流和课外延伸。

例如,在笔者执教的五年级整本书导读课《中国民间故事》中,采用了小组有效合作式教学。在引出课题后,笔者设计了初读文本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阅读理解能力:说说《中国民间故事》给你的初步印象;从目录中可以看出最吸引你的故事是哪一个;快速默读这个最吸引你的故事;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人物性格特点。

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国民间故事》时,每位成员都展现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平时在课堂上表现较为消极的学生,在这次活动中也展现了专注和认真的态度。他们在组长的引导下,主动参与书本内容的阅读和梳理,展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巨大潜力。

经过十分钟的深入讨论,每个小组均派出了代表,展示了小组合作的成果。教师则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和展示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点拨与梳理,实现了高效的课堂互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的铺垫,进入“课堂拓展”环节,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富有启发性的课堂任务“小练笔”。在完成了对民间故事的深入阅读和交流之后,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得益于先前的小学合作学习,多数学生均能够迅速而流畅地完成此项任务,表达出他们对故事的真挚情感和理解。

二、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教师的追捧,成功案例层出不穷。然而,教师也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教师能力和教学经验的差异,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和速度的不同,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偏差,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的问题表现在:分组缺乏科学性,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小组成员分工不甚明确;合作时间不够充分;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灌输”;评价机制缺乏合理性。

三、整本书导读课堂教学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为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其实效性,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1.建立结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配置学习小组成员是确保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为此,教师需要在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性格、学习风格以及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组。理想的小组人数通常控制在4\~6人之间,这有助于保障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分组的过程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同一小组内成员各具特点,能够互补长短,而不同小组之间则应该保持大致相同的整体实力。

2.制定一套有序的合作学习规则

规则和纪律是合作学习保持“活而有序”的基石。首先教师要强调小组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职责及其对小组整体的影响。一旦小组中有人掉队,整个小组的表现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小组各成员之间要互相监督,每个人要都充分参与合作学习,这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其次,教师要为每个小组设定明确的任务和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小组长的角色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还要引导成员有序地参与讨论和活动。

3.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之前,教师需要做出精心的设计和准备。首先,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独立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让他们能够深入文本,理解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

以《鲁滨逊漂流记》导读课为例,笔者在学生初读文本之后,引导他们提出质疑,如鲁滨逊在荒岛上如何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以及他如何搭建住所和制作生活用具等。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文本。此时,教师不能急于组织小组讨论,而要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阅读时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只有当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才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组讨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深化理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交流分享各自的看法,并在相互的反思中完善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的见解更丰富、更全面,还能为那些不善于思考或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从而实现整个小组的共同进步。

4.精选科学的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设计对于增强学习实效性至关重要。例如,在探讨某一文学作品的主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的问题,如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次动因等。如在执教四年级上册《伊索寓言》导读课时,笔者创新教学方式,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寓言故事进行角色扮演。他们不仅需要入情入境地朗读,还需加上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最后上台表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更显著。

在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教师应倾向于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欲望的主题。以《鲁滨孙漂流记》导读课为例,笔者选择整本书中能凸显主题、攻克难关的问题,并与学生进行深度合作探讨,这是确保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在小组合作的整本书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聚焦核心内容,围绕其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

5.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并非单纯的旁观者,而是应根据教学环节的不断推进而灵活变化。在讨论问题的初始阶段,教师应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确保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在小组活动的实际开展中,教师则变为促进者和合作者,置身于学生之中,确保活动内容的深度、时间的合理分配,并即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和组织纪律。

6.营造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在推进小且合作学习时,必须确保学生拥有充裕的独立学习时间,深入思考问题,以便他们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教师需提前预留独立思考的时段,让学生自行梳理与内化知识。在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应留出汇报与反馈的时间,以便掌握学生合作的真实成效,并及时指导解决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7.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教师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十分重要,因为它需要融入鼓励、指导等,并作出全面的考量。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的付出给予应有的肯定,更应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以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在和谐、全面发展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实施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小学整本书阅读课堂中。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契合时代发展趋势,更是一种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方式。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时刻注重以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为本这一核心理念,并发挥引领作用,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共同成长,实现共赢,使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从而提高整本书导读课的课堂质量。

责任编辑 罗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9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