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教一学一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

作者: 杨小青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全面推进大单元教学的探索,改进教育评价,推动“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实施。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也突出了教育评价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提升中的核心作用。随着“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理念的提出,教学与评估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织、互为支撑的整体。教学设计不仅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知识,还要通过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不断地反思和修正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本文通过《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课的实践案例,探讨“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实践,提出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估体系的有机融合。

一、课堂导入:唤醒探究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

课堂的开端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在《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情境引导—通过一个充满趣味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置身其中:“乌鸦为什么会如此聪明地利用汽车来砸坚果?这背后到底是先天的本能,还是后天的学习行为?”这些问题如同一颗小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学生对动物行为的强烈好奇心。每个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课堂中,我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知识的初步建构。通过这段导入,我感受到学生的眼晴在闪烁,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这正是“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第一步:在教学过程中,评估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投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培养思维深度,激发个性化表达

教学的核心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真正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直接相关的实验—“学生画迷宫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探索学习行为背后的本质。

实验设计的核心是通过画迷宫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首先,我要求学生分组,给他们统一的指令来绘制迷宫路线图。实验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实验开始前,我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画迷宫图的次数和所需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重复练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每个学生需要记录他们在多次画迷宫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次数与所用的时间,并比较其间的变化。

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观察到自己的学习行为,也发现了重复练习在学习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际操作,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学习性行为”的概念:通过不断地练习与经验积累,学习者的反应时间缩短,行为变得更为高效。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通过“微评估”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例如,在学生讨论时,我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你觉得自己在反复画迷宫后,速度会变快?”这样的引导不仅帮助学生把注意力从表象的操作上转向思考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且促使他们从生物学角度,结合“学习性行为"的特征,进行深入的反思。学生在讨论和记录过程中,我还观察他们如何分析问题并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我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推动学生在不断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学习性行为”的核心特点,还在互动和反思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这一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深刻,达到了“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理想效果。

三、知识构建:系统梳理概念,提升思维深度

当学生在探究环节中逐渐理解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我将教学的焦点转向了如何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构建知识体系。我通过精心设计的图表与思维导图,将这两个概念从生物学的宏观视角引入到课堂中,并以此为桥梁,将相关的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在课堂中,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不仅是监督学生的学习进程,更是促进学生理解、纠正错误、强化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对于《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这一课,我通过即时评价,帮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修正思维、巩固概念。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让学生将乌鸦的行为与其他动物行为进行比较,观察他们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性行为"的理解是否准确。通过这种方式,我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实时评估,并及时反馈。

我帮助学生梳理了行为类型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对学生发言的即时反馈,确保了学生理解的准确性。我也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互评的方式参与课堂评估,通过这种自评和互评,学生不仅能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还能从同伴的角度获得新的思考方式。

四、实践延伸:课外观察应用,促进深度学习

我认为课堂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在《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动物的行为,将课堂上的知识付诸实践。这一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概念的理解,也通过实践评估加深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任务:

1.让学生观察他们日常接触的动物行为,如家里的宠物、周围的鸟类、野生动物等。

2.让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判断这些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性行为,并简要解释原因。

学生们完成观察任务后,将他们的分析与小组分享,并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进行修改和改进。这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还促使他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的概念。通过这种课外实践和课堂内评估的结合,我确保了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到知识,也能够在生活中不断验证和应用所学内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课堂总结:多维评价反馈, 促进反思与提升

课堂总结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也是通过评价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在总结环节,我采取了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和同伴评价。

教师点评:我通过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梳理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关键特点,并对学生的发言和活动给予及时的反馈。

学生自评:在课堂结束时,我请学生进行自评,思考自己在讨论和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分析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

同伴评价:学生们互相评价,分享彼此在课堂活动中的思考成果。通过同伴评价,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汲取他人的优点。

通过多维度评价,我不仅能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展,还能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反思。这种综合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结论

在“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框架下,课堂教学的真正内涵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与积累,更是学生思维、能力与素养的全面培育。通过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实践,我们不仅见证了学生知识层面的获得,更看到了他们在批判性思维、探究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上的飞跃。

“教一学—评”一体化强调了教学与评价之间的密切联系,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中评估与教学内容割裂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灵活、持续、互动的评估方式。这种方式将评价嵌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点的记忆,更是对自我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和形成性评价,学生能够实时获得反馈、修正偏差,从而不断优化学习策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教一学一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是一条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道路。它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更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推动学生在知识、能力与人格上的全面成长。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高效的教学设计与精确的评估能力,也要求学生在不断地反馈与自我调节中,达到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升华。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与深化,“教一学一评”一体化的模式必将在更多课堂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9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