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短视频 + 时事政治”增效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

作者: 赖志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深度落实思政教育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其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发展和综合素养生成,而且关乎着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因而教师应在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创设情境、搭建实践平台,以在持续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教育领域的现实背景下,有机地融入小学生喜欢的“短视频”和能强化小学生政治认同、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时事政治,既能以情助解,促进学生靠近知识的本质,又能以境导行,助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迁移运用,实现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升,其现实价值不言而喻。具体而言,以“短视频 + 时事政治”增效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利用“短视频 + 时事政治”创设情境,提升兴趣激活学生内生动力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专注力持续时长虽然有所提升,但对新奇的事物和情境更感兴趣,仍是其整体发展特点。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又决定着其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兴趣不足且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鉴于此,教师可利用“短视频 + 时事政治”创设生动的新奇的情境,以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情境助推下,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生动力。如,在讲授“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章节的道德与法治内容时,先播放纪录片《红军长征》中彰显战争环境艰苦、将士坚韧不拔的视频片段,并配上背景音乐助力学生快速走进短视频所创设出的集声、画、光、影于一体的真实的动态情境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红军万里长征的情景有初步的感知,教师再将“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精神解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密切关系的时事政治信息融入课堂,并引导学生结合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后发生的新变化、新成绩、人民享受的新生活、现代教育的新方式等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此一方面助力学生感受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后的焕然一新,更系统化地认知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发展历史,进一步坚定其政治认同,另一方面使学生在生动情境的助推下,在具象化的时政信息的助力中理解所学内容,更好地树立爱国爱家意识,激发自身自觉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行动力。

二、利用“短视频 + 时事政治”丰富内容,延展思维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例如,在讲授“古代科技耀我中华"这一小节的相关知识时,结合学生对古代科技发展状况和科技成果了解不多的客观情况,教师可伺机在课堂上提前播放来源于抖音或小红书的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短视频,如《中国历史上遥遥领先的十大发明》短视频,其不仅有对古代四大发明的相关介绍,还有对水运仪象台、青铜卡尺、越王勾践剑、冲击式顿钻法等,不为人知的展现古代科技水平和祖先智慧的解说。在生动的解说和实物展示的双重要素的作用下,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也随之调动,其不仅能通过短视频更好地感知先祖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而且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禾科技在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和对人类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无形中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想象和向往。此时,教师再将提前准备好的“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发射升空的时事政治新闻融入课堂,并通过凝练的短视频,和学生一起分析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的成功发射的现实意义,由此使中华民族的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形成串联和对比,使学生在跨时空的动态短视频和信息输出中,体悟中华民族深耕科技且卓有成效的璀璨征程。

三、利用“短视频 + 时事政治”创新教学,多维视角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较为明显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特点,因而若教师不分内容一味地采取理论灌输和填鸭式教学,难免会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鉴于此,教师可以“短视频 + 时事政治”创新教学,继而以多元体验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讲解“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小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 $\ensuremath{\langle20\$ 世纪70年代的美丽乡村》动态短视频为媒介,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通过观察说出“美丽乡村的哪些环境让你流连忘返、沉醉其中?”之后,教师再播放现在的张家界、黄山等景区自然环境视频,以引领学生进入其中观察体悟细细探究:20世纪的美丽乡村和现代经济社会的景区给你的感觉有何不同?其自然环境有何变化?随着学生基于不同体验下的感受慢慢细化,教师则可再次将海洋污染、陆地污染、溪流污染以及旱灾、地震频发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场景以动态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此让学生在亲眼所见的“现实”中逐步引发情感共鸣,体悟环境污染对陆地、海洋生物的巨大威胁,继而激发起学生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此后,教师再引入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的我国18处地质公园这一新闻,由此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家园的重要性,并向学生宣传以节约用水、保护森林、保护河流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最终达到以多维视角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助力学生生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的目的。

四、利用“短视频 + 时事政治”实施活动,互动探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如,在讲授完“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小节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则可利用“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捡拾河边塑料垃圾”“塑料垃圾对人体的危害”“水质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如何保护水资源”等展现环境保护行动和调查环境保护与人类生存、健康之间的关系的动态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觉践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与此同时,趁机融入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对生态环境向好转变衡量方法,即引入“星空指数预报”这一时事政治新闻,并借助视频呈现的内容和时政新闻的融入,设计课后观察型实践作业:请你选择一个适宜观察星空的地方,连续在晚间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能看到的星星数量,并用不同的星星数量对当日的整体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进行分析。同学与同学之间也可自由合作,记录观察数据,合作完成数据分析表。当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后,教师则可针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进行点评和指导,以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10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