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李小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至关重要,既是巩固语言基础的关键途径,也是提升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师主导的课堂模式可能限制学生技能发展和兴趣培养。随着科技发展与教育理念的进步,多模态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方式逐渐受到欢迎。将多模态教学法融入初中英语阅读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能力提升,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具体实例,探讨多模态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多模态及多模态教学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融合多模态理论的首要步骤,是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多模态教学模式的精髓及其关键作用。全面且深入地理解这一理念,能够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多模态教学方法提供坚实基础,从而促使多模态教学模式得以顺利且有效地推行。
(一)模态与多模态的概念。“模态”(modality)从广义上讲,指的是感官体验或符号资源的形式,涵盖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五种互动方式(丁亚梅,2019)。进一步来说,每一种感官均为人类与世界沟通的独特桥梁。多模态则是指将这些多样化的感官体验进行融合,借助多元化的途径来传递信息。在英语教育的范畴内,结合使用这些模态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记忆。多模态这一术语源于语言学分析,它不仅包括语言符号,也涵盖了非语言符号。故而,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纳多模态教学模式,既是对新时代学生学习诉求的积极响应,也是贯彻现代教学理念的实际举措。
(二)多模态教学的价值。英语阅读在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不仅传授基础知识,更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主动性和阅读技能。多模态教学策略通过融合多样化的元素(如声音、图像和互动活动),为传统阅读课堂注入新活力,创造一个愉悦且高效的学习环境。引入多模态阅读教学模式代表了教学手段的革新,教师利用这一模式整合多种感官体验,使课堂更加生动吸引人。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构建多模态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全面增强了他们的英语综合能力。通过多感官协同运作,多模态教学加速并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内化,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多感官协同。基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五种感官类型(李杰,2017),多模态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整合这些感官资源,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它摒弃了传统上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导的线性模式,打破了过往课堂中过度侧重教学而忽视学习的倾向。多模态教学将原本静态的教学材料转化为生动的学习资源,并将其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面且多感官丰富的学习环境,进而显著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着重于灵活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诸如角色扮演、情景剧本创作与演绎、课堂研讨、动手实践以及辩论活动等。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互动课堂环境,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参与的意愿。这种方法有利于传授知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成效。
三、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现在,我们以2024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教材中的Unit3“Welcome!”为具体实例,深入剖析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上有效实施多模态教学策略。
(一)利用音频与视频资源感受语境,引入语篇主题。情境创设:选择与教材内容匹配的英语短视频或动画,如描绘农场生活的片段,展示动物、植物及日常生活场景。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在播放完视频后立即进行2a部分的听力练习:“Listen to the numbers andrepeat”。让学生跟读数字,并重复播放录音以确保发音准确。接下来,可以进行2b部分的听力理解训练:“Listen and write down the numbersyouhear”,通过反复播放录音,使学生能准确记录所听到的信息。这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听力技能,还为之后的对话练习做好了铺垫。听力导入:播放关于特定场景的声音片段,如农场上的鸡叫声、牛叫声等自然声音,或者是一段简短的英语对话,其中涉及到教材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紧接着,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对话理解练习(2c)进一步深化听力 技能。例如,“Conversation1:What animal does Helen see in the yard?" "Conversation 2: What plants does P eter see in the yard?”和 “Conversation 3: How many apple trees doesFu Xing's grandpa have?”这些对话可以帮助学生熟悉 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并为下一步 的角色扮演做好准备。
(二)利用多模态资源—深入赏析文本,细致品味文体特征。基于问题链引导探索: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系列连续的问题,比如“Wholives on the farm?”“What animals can you see?”等,鼓励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文寻找答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问题链的设计应当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先从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开始,逐渐过渡到涉及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逐步提升其理解深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2d部分的口语练习:"Talk about the plants and animalsin thepicturein1a”。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描述,填写空白处。这不仅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视觉辅助解析:对于复杂的句子结构或不熟悉的词汇,教师可以通过PPT演示文稿中的图片、图表等形式来解释,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角色扮演加深理解:通过分组模拟教材中的人物对话,尤其是包含新词汇和句型的部分,学生能更深刻体会语言的实际应用并增强记忆。
(三)灵活运用多模态理论,优化阅读评估。情景模拟评估:设计类似教材情境的任务,如让学生扮演导游介绍中国的农场生活。教师提供图片或音频资料作为支持,评估标准涵盖语音语调、词汇运用和表达流畅度,全面衡量学生能力。此类活动可邀请家长或跨学科老师参与,增强真实感和提升趣味性。多媒体反馈机制:利用平板电脑或其他智能设备,让学生录制自己的讲解视频,并通过观看回放来进行自我评价。多元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纸笔测试外,还应考虑加入同伴互评、家长参与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起欣赏学生制作的关于农场的小报或手工艺品,以此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此外,还可以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记录他们在各个阶段的进步情况,作为期末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这种综合性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当前水平,也为未来的学习指明方向。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10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