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应用

作者: 列巧莺

一、问题的提出

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为了巩固课堂知识,多数一线数学教师布置的作业仍以书写练习为主,作业类型单一,枯燥乏味,学生需要用于作业的时间过长。有时,教师为了避免学生遗忘,阶段性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长此以往,数学学习脱离生活实际,不但未能有效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而且导致学生丧失数学学习兴趣。传统的、单一的作业设计类型及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教育政策的要求与新形势的发展。更新观念、创新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是当前“双减”背景下,实现提质增效的根本出路。

二、实践性作业的概念及意义

实践性作业是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索知识和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作业。学生经历操作、探究、收集整理数据等体验活动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复习、应用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模型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三、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及应用

(一)动手操作类。例如,在《搭建长方体框架》作业设计中,让学生在学具盒(6.5厘米、8.5厘米和13.5厘米的小棒各12根)中找到长度合适的数个小棒,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动手搭建一个或者多个长方体框架。动手操作让学生形成了对长方形结构的直观印象,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对照框架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平面图,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空间结木构的理解。

(二)观察思考类。例如,在《体积》作业设计中,引导学生比较生活中物体的大小,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作业的任务是观察寻找生活中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物体。经过实践发现,学生能找到体积约为1cm3 的物体,例如骰子、小积木、冰糖粒、耳机头、小珠子、花生米、蚕豆和小积木等;能找到体积约为1dm3 的物体,例如:抽纸筒、马克笔盒子、水壶、饼干盒、饭盒,卷纸、小收纳盒;能找到体积约为1m3 的物体,例如:家里比较大件的物品,如茶几、洗衣机、冰箱和书柜等。通过观察对比物体的大小,建立了数学体积单位对应生活中实物大小的基本认识。

(三)创新设计类。例如,在《设计洗衣防尘罩》作业设计中,指导学生进行洗衣机防尘罩设计。学生首先通过测量洗衣机的长、宽和高获取尺寸要求;根据实际考虑洗衣机防尘罩需要做几个面;根据不同型号洗衣机的形状和实际使用便利,进行防尘罩实际尺寸的精准设计。实践中,学生发现如果按照测量的洗衣机尺寸制作防尘罩,很难套进洗衣机,必须长、宽和高分别增加2-3厘米;有学生发现洗衣机上盖是倾斜的,需测量最高处的尺寸;有学生提出在上表面或者侧面加装拉链方便使用等方法;在进行原材料裁剪设计时,学生可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展开图,对比沿不同的棱剪开而有不同的展开图形,从而选择最优的裁剪方法。

(四)拓展应用类。例如,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作业设计中,指引学生在生活中选择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如石头、鸡蛋等),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出它的容积?通过阶梯式问题情境的逐步导入,让学生经历选取容器和操作测量的全过程。找一找:你要研究的不规则物体是什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求它的体积?选择什么容器来操作?量一量:量出你所需要的数据。理一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之前,整理你的思路。(可画图)算一算:计算出它的体积。写一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四、小结与反思

(一)实施实践性作业的成效。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践性作业是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边“玩”边做、边思中完成作业,不仅累积了活动经验,还从中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2.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通过实物观察、对比和联想建立量感;在画、量、折、拼等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反思与建议。1.要紧扣课程标准开展作业设计。实践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教师应深入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衣,利用教材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生活素材,进行内容整合,作业要求不宜超出课程标准,不宜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2.可依据教材内容改编作业题自。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书本的题目做一点小小的改编或者整合,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学生的思考和收获都大不相同。

责任编辑邱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1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