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小学音乐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廖建高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本文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家校协同三个维度探索小学音乐教育实施路径。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创新课堂模式、强化家校联动,构建立体美育体系,助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
一、健全学校管理机制,增强家校宣传引导
学校需全面统筹美育工作,通过制度建设、资源整合、活动创新三维路径,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促进家校合作,共话“双减”落地
面对“双减”,一部分家长对政策的理解有误,在家庭教育责任上彻底挑子;一部分家长感到非常焦虑,担心双减后孩子成绩下降,影响升学。针对家长对“双减”的认知偏差,通过家长会、公众号等渠道开展政策解读,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
2.拓展服务渠道,提升延时质量
学校在开设课后课程服务时可以会同家长委员会,根据学校特色、学生需要和教师授课情况来确定课后托管课程,其中在音乐类课程上可以开设钢琴课(电子琴)声乐课、舞蹈课等。同时要加强对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管理,让学生家长看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让社会各界给予教育政策落地更多的支持,使家长、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安排,促进学生参加课后服务。
3.开展丰富活动,强化美育过程
在“双减”政策指引下,学校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我的舞台我做主"平台、班歌比赛、“六一”儿童文艺汇演、元旦晚会、班队会音乐才艺展示等活动,做到活动普及化、大众化,努力做到“教师人人组队,学生个个参与”。
二、聚焦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1.规范课堂行为,培养学科素养
音乐教师要组织认真开展学习新课程标准和音乐核心素养,更新美育观念,并积极规范地开展教研组工作,创新教研形式,融入“主题式"教研活动,做到活动常规化、常态化、细节化,使教研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教研活动要多样实用,包括每学期一师一优课、专业技能培训、教学信息化技术培训、多校联动教研、党建理论宣传、师德师风建设等活动。同时落实做好师徒结对工作,帮助青年教师独挡一面。在教学工作上,认真撰写年级音乐教学计划,扎实备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知识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在课堂上,音乐教师要把音乐审美体验、音乐的知识与技能、音乐兴趣的培养三者有机结合,使学生拥有快乐的审美体验、优雅的音乐气质和丰富的音乐视听能力。
2.做优训练队伍,扎实向纵深发展
在“双减"政策下,结合学校工作实际,音乐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带一支自己的学生特训队,拟定培训计划、课程和相关章程,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人数、定活动地点的“五定”原则进行活动,让原本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或因各种原因想学习音乐但没有机会学习的孩子进入自己的专业特长训练队,拓宽学生的接受音乐专业学习的广度并向纵深发展。学校定期举行“音乐优秀成果”展演活动,确保活动有序开展,有质量保证。
三、家校共商育人之策,共促孩子健康成长
自“双减”政策开始以来,有些家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双减”之下家庭教育和家长职责的客观存在感,没有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职业;有些家长非常焦虑,不知道怎样有质量地陪伴孩子,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有效的办法进行改变或培养。
“双减”落地的核心是先把“双增"落到实处,在父母层面的双增即是:增加伙伴关系的亲密度,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休息时间,培养个人习惯;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音乐体验的感受度,培养课外兴趣爱好,让家长们减少家庭作业辅导的负担,以确保孩子发展个人兴趣与特长。
因此,面对困惑,我们共商家校间的育人政策,让家长意识到“双减”是减量不减质,要落实好家长的家庭教育职责。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多方面引导家长关注孩子习惯的培养,比如可以发展音乐兴趣爱好,让孩子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锻炼音乐品质、提高音乐修养等等,真正认识到“双减”的内涵与意义与所在。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家校同心、同力、同行,一起守候孩子健康成长,家校合作,才能共同做好“双减”工作。
责任编辑 韦英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djya20250413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