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路径

作者: 宗佳 张立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学生能针对问题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并在梳理、分析材料后提炼出自己的看法,有条理地列出提纲,用策划书、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发表研究成果。这些要求均指向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在学术写作技巧、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都仍处于较低水平,写作内容缺乏深度和创意。而中学的写作课程设置又以记叙文、议论文的应试训练为主,鲜少对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进行指导与培养。这种普遍漠视和忽略学术写作教学的教育生态,让中学生对学术写作缺乏专业的认知和系统的实践,为日后中学与大学阶段的学术写作能力衔接埋下了极大的隐患[1]。会对学生未来的学术创新潜力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助长学术不端现象。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深入思考的机会,从而为学术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探索学术写作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路径,以期为中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培养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聚焦整本书的特性,确定研究话题

整本书阅读为学术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背景知识。通过深入阅读一本书,中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书中的主题、人物、情节和风格,这些都能成为学术写作时的重要资源。在整体把握书籍内容的基础上,凝练研究性话题,是开展学术性写作的基础。从整本书阅读的特点出发确定话题,需要确保研究话题学术性、开放性和情境性,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提高研究的针对性。

1.学术性

研究话题的学术性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和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深人理解文本内容,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文本。基于文本核心知识,凝练研究话题,使之具有持续探究的价值。在《骆驼祥子》一书的学术写作选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手法,关注小说是如何围绕“祥子与车”这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或者依据学生本身对书中鲜明人物形象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沉浸式阅读,感受作品是如何通过不同的人物角色塑造,挖掘出时代背景下所折射的小人物命运的沉浮和悲剧;或者着眼“京味文学的典范”评价,体味书中是如何用浓厚的京味语言特色来展现老北京城的世态风情的。这些构成了《骆驼祥子》的学术研究基础,为进一步的学术探讨和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

2.开放性

研究话题的开放性可以鼓励学生跳出固有答案的限制,探索新的领域和问题。甚至跨越传统学科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融合,产生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促进学术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用跨学科视域、辩证性思考以及勾连性对比等方式来探究研究话题。开放性的话题对应的是答案的不唯一性,这样自由的学术话题往往因其争议性或不确定性,更能深度激发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探讨《骆驼祥子》的学术写作选题时,学生看到“骆驼祥子”四个字心生疑惑:老舍为什么给书命名为“骆驼祥子”?除了祥子偷了三匹骆驼卖钱,老舍先生还有何深意呢?有的学生从生物学科的角度认识了解骆驼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以此来关联祥子的外形及性格特点;有的学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将“驼峰”的生理结构与祥子心态变化相联系,探究那“三起三落”背后的人物个性;也有学生在读完《骆驼祥子》后提出“拼搏铸荣光,成败皆英雄”这一观点,透视祥子的个人梦想与奋斗之路,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辩证思考;还有学生将“祥子”与“保尔·柯察金”两个底层人物进行对比勾连,探析“苦难背后的涅槃与毁灭”,追溯人物背后的社会意义(见图1)。这些不同角度与层面的开放性探究都让学生更深入走进了整本书阅读的肌理,为学术写作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底蕴。

3.情境性

研究话题的情境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写作和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深度思考,指向学生当下和以后有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学生要超越单纯的文本分析,着眼于现实世界,将研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深化研究话题。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祥子的人物形象时,让其思考如果自己是车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是否会聘用祥子为员工,并用SWOT图对祥子进行深刻的剖析。抑或跳出时代,勾连古今,透过祥子思考当下社会的“农民工进城”问题,学生对城市中平凡小人物命运又该予以怎样的关切?这些情境性的话题探讨,更能让学生在深入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将文本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从而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学术写作的成果影响力。

二、搜集资料,筛选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

搜集和整理资料是学术写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论文的深度、广度和创新性。资料中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学术写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研究框架,为高质量的学术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从感兴趣的问题中提炼出研究主题后,接着搜集资料,生成个人观点。例如在探究《骆驼祥子》中“社会背景与人物命运的关系”这一主题时,学生可以利用学术数据库和图书馆资源查阅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老北京社会底层生活真实面貌以及有关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的文献资料,感受祥子的人生起伏是如何成为当时社会问题的缩影的,并在分析和梳理资料内容的过程中抽取出充分有力的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论点。在探究《骆驼祥子》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时,可以搜集和阅读与《骆驼祥子》相关的经典文献和专著,如钱理群的专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论文《说不尽的〈骆驼祥子〉—一部经典著作的多角度解读》等,为中学生学术写作提供文本分析和解读的多重视角。当然,最直接的搜寻资料途径还是从原著本身寻找有力的论据来证实论点。比如大家谈到《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特色,便可以直接提炼出书中大量使用“儿化音”、北京口语惯用语、歇后语以及大量感叹词等语言,来感受作品别具特色的浓厚京味。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路径0
图1选题:探究苦难背后的涅槃与毁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05.pd原版全文

无论是从学术数据库、图书馆资源、相关文献与专著还是从原著本身中搜查资料,都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主题快速整理出有效高质的信息资源,然后准确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他们拥有良好的资料整理习惯,比如运用文献摘录卡(如表1)观点归类表等方式让搜集的信息更加清晰有条理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路径1
表1 文献摘录卡

分析研讨是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可以促进不同观点和知识的碰撞,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研究主题的多维理解。在分析研讨过程中,个体在鼓励与质疑中深刻评估和分析现有的知识与观点,极大地促进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同时,通过分析研讨,大家还可以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论证,确保论证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在开展《骆驼祥子》的学术写作任务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不同水平和个性特点妥善分配小组成员,然后让每个同学各抒己见,勇敢表达。每名同学对于同一内容都会生发出不同的想法,因此通过积极探讨、群策群力,每个人在表述想法的同时亦能清晰地了解到不同的想法,看到不同的角度,发现书中不曾发现过的世界。当然教师也需要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关注整本书中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风土人情等,寻找昭示人物命运的线索和证据,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还原完整的人物形象,进而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通过一次次的讨论可以获知学生的思维进步水平,并对讨论中产生的有失偏颇的观点进行及时指引。

论文提纲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学生记录探讨的结果后,教师可以通过分享三篇左右论证结构典范的学术论文样例,总结出论文写作结构框架。然后让学生依据其框架拟定自己研究话题的写作提纲。例如《骆驼祥子》的学术写作提纲如表2所示。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路径2
表2 《骆驼祥子》学术写作提纲

三、依据评价量规,进行过程指导

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强调,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认为最好的设计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为理解而教[3],即我们所言的“以终为始,评价先行”。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时,要针对学术写作这一核心任务进行逆向设计,先行制定学术写作的评价量规,让学生依据量规明晰学术写作的标准与方向。在引导学生基于《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进行学术写作时,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规(见下页表3)。

目标导向,评价先行,为破解“教一学—评”一致性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它要求教育者转变思维,从终点出发,精心规划每一步教学活动,确保每一环节都紧密围绕学习目标,实现教一学一评的和谐统一。学生根据上述的《骆驼祥子》学术写作评价量规,尝试撰写初稿。在起草初稿的环节中,教师同时还需要对学术论文的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标题等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

四、反复迭代,臻于至善

评价量规不仅是一种评估手段,也是一种教学工具。利用评价量规进行写作内容的反复迭代,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实现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初稿写成后可让学生相互交流,然后根据学术写作评价量规采用自评和他评的方式,发现其优点和不足。进而依据量规中的标准与要求生成结构化修改策略,强化学生的学术伦理意识。

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这篇文章的优点并指出不足,则表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学术写作能力。如某学生的初稿作品部分内容如下。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初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路径3
表3
《骆驼祥子》学术写作评价量规

探析《骆驼祥子》中矛盾的父爱

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整本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为背景,显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作品,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富有活力的洋车夫形象,他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去生活,但他却受到了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限制。这不仅展示了北平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象,还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深思。洋车夫,老北平最为常见的一种男性职业,作品中除祥子外还描写了一位洋车夫一二强子。与此同时,老舍也塑造了一个在全书中极为重要的角色,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一直以来,二强子贩卖女儿的行为让人唾弃,刘四爷弃女儿于不顾的抉择让人鄙夷。可是,在我们感叹他们冷酷无情的时候,却还能隐约看到这两人矛盾的父爱。

1.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父亲

为了自己所谓的“体面”,二强子将刚满十九岁的女儿小福子卖给了一个军官,得了两百块,自己阔气了一阵子。卖了女儿后,他打算不再去拉车,便开始做起了小本生意,因为不懂买卖,二强子“稳赔不赚”,欠了很多钱。回家后便拿妻子和儿子杀气,甚至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在这双重打击下,他并没有感到后悔,也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是想再卖一个儿子。小福子回来后,他既没有表现出任何欢喜,也没有表现出对女儿的关心,只是自私地想着多了个人就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增加了自己的负担,不过家里应有个女人,能给大家洗洗衣服做做饭。在他眼里,女儿只是一个赚钱工具和生活用品,是他的私有财产。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侵蚀了他,乱世中贩卖女儿,使他看起来更加冷酷自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0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