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

作者: 张弘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高中学术写作能力培养0

学术写作能力对学生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是国家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它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学术研究素养,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简称“新课标”)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任务群中要求学生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陈述见解的过程。同时要求借鉴学术论文的形式,将研讨成果写成学术性小论文[。然而,当今的中学语文写作教学,重应试写作,轻学术写作;重分数导向,轻思维培养;重技巧训练,轻独立见解这导致学生进入高校后,无法适应学术研究与写作的需求。如何有效培养高中生学术写作能力?本文以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单元为例,通过确立研究性话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及迭代写作成果三个方面,探索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确立研究性话题,明确研究方向

研究性话题通常指需要通过研究和探索来解决的问题或主题。这类话题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开放性或争议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批判性思维进行深入分析。《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人物塑造、情节设计、环境描写中都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需要运用文学分析、历史考据、文化阐释等科学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面对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学生要深入阅读并开展学术性写作,难度较大。教师如能基于课标及教材要求、作品的时代及学术价值、学生能力现状等设置研究性话题,则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撑。

1.基于课标、教材与文本的话题提炼

将宏观的课标要求、中观的教材任务、微观的文本内容进行整合,从中提取研究性话题。新课标18个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任务群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2一方面,借助红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论著,可获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的研究性话题参照。另一方面,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3]。将二者融合到《红楼梦》的阅读研讨中,有助于提取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性话题。比如,探究冲突处的内在关联,或发现关联处的隐性冲突:“红”在书中既有“千红一窟”之器物,又有“绛珠仙草”之植物,还有“怡红院”之居所,其与人物命运、情感纠葛以及理想现实的碰撞等方面,有怎样的冲突与内在关联?

在教材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单元任务中,除了对人物、主题进行分析与研讨,还包括对日常生活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以及对所创作的诗词进行鉴赏。教师可将多要素进行整合,提炼研究性话题。如,透过宝玉之眼(“爱而知其恶”)洞察人性,探究《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林黛玉诗词中的生命意识等。

从文本价值的独特性来看。“《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4书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以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诗词、建筑等。设置研究性话题,可考虑文化元素的渗透,如通过“玉”“红”“花”等隐喻的探究、取名的文化意蕴的研讨等,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2.基于时代价值的话题设置

数字时代,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性话题的设置,应考虑对数字时代新要求的回应。AI技术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视角、精准的统计数据、即时的文化比较等,为文献搜集、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便利。当然,面对鱼龙混杂的数字信息,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分析、判断、审视、质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术规范、学术伦理意识的养成。

借助AI技术,可以统计书中主要人物对话的长度与频率,探索对话活跃度与角色重要性、情节架构及主题表达之间的潜在联系;同时也可质疑对话数据中的异常现象,比如獭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对话寥寥无几,但意蕴深刻,贯穿全书,可设置话题:“言近旨远的命运启示一獭头和尚与跛足道人对话的深意解读”

从数据统计结果看,全书表达正面情感的词汇使用频率更高,与作品的悲剧性质形成对比,可引发质疑:这是否反映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讽刺?或者是对悲剧的反衬?学生通过对矛盾处的思考,识别并分析文本中的对立和冲突,有助于理解作品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基于学情调研的话题选择

笔者对本区域高一部分学生就《红楼梦》的阅读及小论文写作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 8 4 % 的学生对此书不感兴趣,主要原因包括:篇幅过长,人物过多,节奏过慢,情节复杂,前后难以关联,尽写生活琐事,与自己生活经验相去甚远。在学术小论文方面,所有学生都没进行过相关练习, 9 2 % 的学生从没接触过相关文章。

学生在缺乏指导讨论的情况下,难以深入领会巨著的深层意义与艺术价值。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可将研究性话题聚焦细小处、日常处、隐喻处、关联处,通过深思审辩,勾连整合,品出其背后的深层意蕴和精妙匠心。[5]

着眼细处,小中见大。鼓励学生关注细节,从微观角度理解深层的社会现象或宏观主题。如人物的微妙表情、小动作、对话中的细微差别等。着眼常处,常中见曲。观察常见场景和普通情节,通过这些日常的、反复出现的元素来发现作者对人物性格、社会风俗的深入刻画和隐含的态度,在常态和非常态的对比中审辨思考。着眼隐处,隐中见妙。鼓励学生探索书中隐含的寓意,如隐喻和象征等,通过这些隐含的元素来发现作品的精妙,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着眼勾连,散中见整。通过前后关联或对比,发现章节之间的呼应和暗示,增强对整体结构的理解,把握整体框架和内在逻辑。

4.基于学术研究话题的转化

《红楼梦》的学术研究成果已经颇为丰富,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王国维、周汝昌、俞平伯、冯其庸等红学家的观点,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筛选。随后,教师可以通过聚焦、简化、浅化等方式,将学生所筛选出的红学观点转化为适合高中生研究的话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06.pd原版全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四个特性。一是适宜性。研究性话题需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水平、知识背景相匹配。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挑战其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例如,探讨服饰描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的关联,从而体会人物塑造的匠心与笔法。二是可行性。要充分考虑资源获取的可能性、时间的充足性以及任务的可行性。如分析为何“沁芳”相较于“泻玉”等命名更为贴切,如何与“花落水流红”“万艳同悲”以及“葬花吟”等元素相呼应等问题。学生需要借助古诗词相关意象的研究资料,参考周汝昌对“沁芳”一词的解读,才能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理解。三是情境性。研究性话题需与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例如,推断探春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哪些人物。这样的情境基于学生生活体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有利于他们深人理解书中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四是开放性。研究性话题允许多元解读和思辨。以霍克斯将“怡红院”的“红”译为“Green”为例,分析这样翻译的原因,并探究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又如,探讨西方研究者对《红楼梦》的点评是否妥当,发现文化差异性及全人类命运的共通性。

综上所述,教师可从多方面确定研究话题,供学生选择:

(1)“爱而知其恶”:透过宝玉之眼洞察人性——以某某为例。

(2)“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意象解析与女性命运研究——以某某为例。

(3)太虚幻境中的预示与情节发展关联分析——以某某为例。

(4)怡红院布局与贾宝玉生活情趣的关联。

(5)“木石前盟”的象征意义与宝黛爱情悲剧的预示。

(6)《葬花吟》诗词问句中的哲学思考与生命意识研究。

(7)《红楼梦》中诗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8)隐喻:“沁芳”胜于“泻玉”的深层原因。

(9)探春微信朋友圈里的“闺蜜”与“对手”。

(10)《红楼梦》中丫鬟取名的文化意蕴。

上述四个方面不是彼此孤立的,教师需要将之融会贯通,以形成适合高中生的研究性话题,为后续的研讨活动确立明确导向,确保学术写作活动顺利进行。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优化写作结构

没有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反思,学术写作就容易陷入肤浅的知识、概念堆砌。新课标指出,应围绕名著整本书的学术话题组织深入的研讨活动,倡导在平等对话和学术自由的氛围中,遵循严谨的学术规范,确保观点表达既富有逻辑性又基于充分的证据。这一要求不仅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也为教师在名著整本书研讨的指导中提供了具体的方向。

为降低学生在学术探索中的盲目性与低效性,教师应构建适宜的学习支架,将繁复的学术任务拆解为明确且可操作的步骤。尤其需引入经典案例支架,助力学生构建结构化思维,形成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学术认知。在此过程中,为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展开研究,教师需提供详尽的研究步骤与方法指南。

1.自主研读,生发观点

在探究“林黛玉诗词中问句所体现的生命意识”这一研究性话题时,需立足于精确的诗词文本解析,聚焦于诗词中的问句,深刻挖掘这些问句的具体内容、独特特征、所蕴含的情感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以《葬花吟》为例,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法、情境还原法、文本关联法等多种解读策略,对诗中的问句展开详尽而深入的剖析。

借助比较法,将“红消香断有谁怜?”改为陈述句或感叹句后,则难以凸显黛玉对花朵凋零、生命无常的无限哀伤与无尽思索,这是问句在情感表达与思维激发上的独特优势。运用还原法将“有谁怜?”这一疑问词补白,还原出黛玉在青春易逝、命运多舛境遇下对自我命运的深深忧虑与无奈,展现了黛玉发问时的情境与心境。关联法则将《葬花吟》中的问句与林黛玉其他诗词乃至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类似表达相联系,揭示这些问句所折射的人类对生命、命运、宇宙等宏大主题的深刻思考。

2.资料助读,思想交流

在个人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为促进深度思维交流与观点碰撞,教师应采取科学分组策略,确保小组内部成员拥有多样化的知识背景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以激发每位学生的优势与潜能。

如,指导学生系统整理林黛玉的《葬花吟》问菊》《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等诗作,聚焦于“谁”“何时”“何处”“如何”等核心发问词,分小组深入探讨林黛玉对人生存在、情感抒发、价值追求及命运归宿等哲学命题的深刻思考。鼓励学生利用线下书店、图书馆及线上CNKI等权威学术资源,搜集古代花神祭祀习俗、古代哲学思想等相关资料,为诗词解读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引导学生将《秋窗风雨夕》与悲秋文化、《题帕三绝》与闺怨文学、《问菊》与隐士文化进行学术关联,助力对林黛玉诗词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解。

3.小组展示,优化结构

在充分搜集资料与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如PPT、研究报告、口头陈述等)分享各自对林黛玉诗词中问句所体现的生命意识的探讨成果。例如,学生可以详细阐述《葬花吟》中“他年葬侬知是谁?”所蕴含的黛玉对生命终结后未知命运的探询与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分析《秋窗风雨夕》中“何处秋窗无雨声?”所折射出的黛玉对自我生存环境与命运的深刻反思;解读《题帕三绝》中“尺幅鲛綃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所表达的黛玉对贾宝玉赠送手帕行为的感动与对自己命运的哀叹;探讨《问菊》中“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所引发的对个体如何在世间保持独立品格与价值追求的深刻思考。

通过成果展示与班级讨论,学生能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研究成果,对林黛玉诗词中的生命意识形成更加立体、多元的理解与感悟,发展结构化思维。

问“谁”,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他年葬侬知是谁?”·

问“何处”,是对自我生存境遇的省视。“何处秋窗无雨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