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明原则: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策略
作者: 金哲超三新背景下,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所要面临的切实问题。基于种种现实原因,如果具体到“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的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层面,这样的问题则更加突出。抓住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明确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的原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抓关键:在情境中借助所学理论解释现象
以往语文教育的问题在于,学生在学校内所学的往往是惰性知识,只要到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就无法调用以解决问题。新课标倡导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是惰性知识,具有让学生所学“超越学校价值”的属性。何谓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将其分成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并指出它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可以发现,语文核心素养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若是脱离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核心素养其实很难显现。同时,这也透露出一个信息一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与价值就存在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一步说,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所需具备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所在。显然,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它既标示了学校语文教育的目的,也点明了语文教学的手段一一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尝试解决问题。虽然课堂上创设的任何情境都只能是拟真的,但即使是拟真的,其与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本质是一致的。
什么样的情境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需要运用语文素养来解决问题的情境。那么,具体到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层面,什么样的情境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需要用到学术类整本书阅读课堂上所培养的素养来解决问题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呢?换句话说,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到底具有怎样的生活价值和能帮助解决什么样的真实问题呢?与文学类整本书阅读不同的是,学术类整本书阅读主要诉诸的是理性,阅读重点在于通过梳理概括的方式去理解与把握书中的理论。这些理论观点的现实的意义在于,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某种现象之后,学生能够凭借所学更好地理解现象,进而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由此,在语文课堂上,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学生在拟真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借助所学理论解释现象,以更好地感知生活、理解生活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情境中借助所学理论解释现象本身是一次具备了实践性、综合性、情境性的复杂的语文实践学习活动,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载体。在情境中借助所学理论解释现象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本方式,调动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基于此,在核心素养视野下,在情境中借助所学理论解释现象是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抓住这个关键便能把握住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的方向。当然,这里的现象,既可以指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也可以是语文学科的内部事件。无论是教材内的还是教材外的,只要是与语文学科相关,都可以属于语文学科内部的事件。在借助所学理论解释现象时,语文学科内部的事件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本质上是同构的,切入并解决问题的角度是相似的,因而都可以作为学习任务设计的来源。又或者说,出于便捷、熟悉与可控的考虑,语文学科内部的事件更应该成为学习任务设计的主要资源。
二、明原则:关注细小、突显深度与重视争议
将在情境中借助所学理论解释现象视为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之后,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明确以下原则:聚焦细小,析微察义;突显深度,探幽索隐;重视争议,枝分缕解。
1.聚焦细小,析微察义
设计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时需要聚焦细小,引导学生析微察义。体现聚焦细小原则的学习任务,能够让学生进行明确而集中的思考,进而深入到现象的深层;反之,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以下的学习任务就过于空泛:《祝福》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鲁镇。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章的内容对鲁镇进行分析。该学习任务没有针对《祝福》文本中的具体现象进行设计,未形成有效的聚焦。可以有如下修改:《祝福》中,祥林嫂的婆婆以“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为由,试图从鲁家带走祥林嫂。而后来据卫老婆子说,“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的”,祥林嫂只是她婆婆为获得更多财礼的工具。请根据《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章的内容对祥林嫂婆婆的行为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该学习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差序格局”对祥林嫂婆婆的行为进行现象分析,聚焦点小,学生能够在收到指令后对两者的关联进行集中的思考。祥林嫂婆婆到鲁家以家中的开春事务为由试图带走她的儿媳祥林嫂时,祥林嫂似乎是包含在“家”中的,而当祥林嫂婆婆为了财礼而将祥林嫂嫁到深山野璨去时,祥林嫂则成了可以被牺牲的不属于这个“家”的人。在祥林嫂婆婆眼中,“家”的范围是可以伸缩的,祥林嫂可以属于这个“家”,也可以随时被推出“家”。究其原因,祥林嫂婆婆的行为是以“己”为中心的,是自我主义的,她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带回或牺牲祥林嫂。这正是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表现。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将深人《祝福》文本的细节和《差序格局》的理论中去,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理论。
统编教材中《说“木叶”》一文的作者林庚的学术著作《唐诗综论》,也适合作为学术类整本书阅读的阅读书目。在设计《唐诗综论》相关的学习任务时,可以依据聚焦细小的原则设计以下学习任务:有同学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发现同样作为古代诗歌的《荣苣》《离骚》《登高》的诗句具有不同的字数,《荣苣》多是四字一句,《离骚》每句字数不等,而《登高》则是七字一句。请你结合林庚《唐诗综论》中《唐诗的语言》一文,向同学解释这种现象。该学习任务针对古代诗歌中诗句的字数不等现象,切口较小,能够形成有效聚焦,引导学生在解释语文学科内部现象的过程中理解诗歌语言中诗句长度的发展脉络。实际上,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是诗歌语言的诗化过程。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规范,成为诗句从四言形式发展到五七言形式的一座桥梁,而七言形式的成熟也最终成就了唐诗的黄金时代。可以说,从四言形式发展到七言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人探寻诗歌形式、不断让诗成为诗的不懈追寻的过程的体现。完成该学习任务,学生将对《唐诗综论》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11.pd原版全文
2.突显深度,探幽索隐
高中语文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是由处于高中阶段学生理性思维迅速发展的情况决定的,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因其“学术性”则更应突显深度。有深度的学习任务,可以是具备一定的复杂性的,也可以是深入到文化层面去的。缺乏深度的学习任务的设计则是浮于表面的,并不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学术著作,也无法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求。以下学习任务就明显缺乏深度:不同于传统的礼治社会,《小二黑结婚》中的乡土社会是法治社会。请你结合文本,找出证据证明这一观点,并与同学交流。该学习任务体现出设计者对《小二黑结婚》中的乡土社会缺乏深入的理解,指向性太强,没有给学生进行思辨的空间,因而是缺乏深度的。可以有如下修改:《小二黑结婚》中,原本阻拦小二黑与小芹婚姻的二诸葛与三仙姑,在区长的教育下态度发生了变化。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与《无讼》两章的内容,对区长改变二诸葛与三仙姑的态度的这一过程进行分析,并与同学交流。该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深度,需要学生充分理解《礼治秩序》与《无讼》这两章的内容,并需要对《小二黑结婚》进行深入研读。《小二黑结婚》中的乡土社会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社会。小说中的乡土社会是“无讼”的,区长是扮演着长老角色的教化者,二诸葛与三仙姑则像是犯了错的被教化者,区长改变二诸葛与三仙姑态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教育过程,并不涉及诉讼。因此,这样的社会本质上就是传统的礼治社会。同时,区长在教育过程中所使用的话语又明显存在着诸如“凡是不合法的订婚,只要有一方面不愿意都得退”这样的话语,也有“又给她讲了一会儿婚姻自主的法令,说小芹跟小二黑订婚完全合法”这样的行为,这些元素具有了法治社会的某些特征,反映的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蜕变过程。因此,区长改变二诸葛与三仙姑的态度的过程是复杂的,体现出乡土社会转折期的面貌。探究这样具有深度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阐释现象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乡土中国》的内容。
刘擎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深入浅出,具有通俗性的特质,也可以作为高中生学术类整本书阅读的对象。以突显深度为原则,可以有如下设计:近期,微博上关于“下跪谢师恩是否合适”的话题引起了多方争议。争论各方各执一词,似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合理的理由。请了解该现象,并结合《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中关于马克思·韦伯思想的论述部分,对这种现象的产生进行评论。该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现象,理解现象背后的文化,具有哲学的深度。马克思·韦伯认为现代人因信奉着各自的价值观念,而常常会与他人发生价值观念层面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诸神之争”,也是现代价值多元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公共生活中许多激烈对立的争论,本质上都是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价值观念冲突很难用理性来化解,没有人能确定无疑地认为哪一方一定“更正确”。由此,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多给予自己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以更多的尊重与理解。在学习任务中引导学生关注、分析这样的社会现象,将让学术著作的理论更具现实性与鲜活性。
3.重视争论,枝分缕解
学术著作具有学术性,而学术天然包含着争论可能,在解释同一现象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研究视野下往往会形成争论,这些争论是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的重要资源。包含学术争论的学习任务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不盲从、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能力。比如在进行《乡土中国》教学时,针对《文字下乡》一章中提到的乡土社会缺乏文字的现象,以下的学习任务就有所缺失:在《文字下乡》一章中,费孝通认为乡下人不需要文字。结合生活现实,与同学交流,谈谈你的理解。学生在完成该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去为证实费孝通的观点而在现实生活中搜寻事例,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乡村与文字关系的理解片面化。引入学术争论,可以解决以上问题:费孝通在《文字下乡》一章中认为乡下人不需要文字,但陈心想在《走出乡土》一书中认为费孝通“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请你阅读相关文本,梳理两人的论证思路,并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费孝通在对“乡下人是否愚”话题的分析中,得出了乡下人因为用不着而不需要文字的观点。陈心想则认为,费孝通沿用了功能主义的研究思路,将这个现象合理化了,只从眼下功能的发挥角度去分析而不顾及历史演化的过程,因而是不准确的。他认为文字在乡下人眼里是身份的象征,可应不时之需,增加生活趣味,所以乡下人其实是需要文字的。这样的学习任务呈现了学术争议,引导学生在对两位学者学术争论的思考过程中,深入理解现象。
冯至《杜甫传》的写作对象是学生熟悉的诗人并且阅读难度适中,因而是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学术著作。如果以《杜甫传》为学术类整本书阅读的对象,以重视拓展为原则,可以有如下学习任务设计:有同学在阅读完杜甫《秋兴八首》后,感觉这组诗的辞藻、音节、句法等外在形式特色显著,但自己无法判断其价值。请你阅读《杜甫传》中冯至的相关评价、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诗》中对《秋兴八首》的整体评价以及莫砺锋《杜甫十讲》中的相关观点,写下你的看法,并与他交流。该学习任务围绕语文学科内部的现象,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观点,在学术争论中深化对《杜甫传》的认识。以冯至、萧涤非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秋兴八首》辞藻过于华丽、字句太过雕琢,这使其内在意蕴受损。如冯至在《杜甫传》中认为,《秋兴八首》的内容是好的,但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辞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2。而叶嘉莹认为《秋兴八首》已进入化境,是诗的最高境界,外在的形式与内容的情感完美契合。莫砺锋则认为,《秋兴八首》是写回忆,是写往日国家的繁华,字面上的华丽正配合了这种繁华,字面上的华丽就是为了反衬如今的悲哀而存在的。当然,在学生进行学习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冯至、萧涤非所处的时代环境,这也是影响学术观点的因素。学生在围绕同一现象的群文阅读中,能够对《杜甫传》、杜甫诗歌特别是《秋兴八首》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抓住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明确学术类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设计的原则,并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是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破局之道。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在现实教学中,课时如何分配、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激发、教考如何结合等困扰依然存在,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坚定探索与不懈寻求。
参考文献
[1]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75.
[2]冯至.杜甫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139.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