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焦引点汇成圆 对崎相依两平衡

作者: 叶素英

柳宗元诗云:“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云披雾裂虹霓断,霹雳掣电捎平冈。”优秀的议论文,或许应如鹰击苍穹,语势矫健;掣电掠冈,笔锋爽利。在二元对立思辨性论题中,二元关键词均牵引着说理思辨性地展开,二元对立相生对峙相依,很见思辨的精妙。在二元对立思辨习作中,常常出现以下问题,现归纳如下并提出建议。

一、二元关键词概念不清

一个词语的概念往往有多义性,而考题材料往往框定了范围,题意有一定的指向性。我们要结合考题材料,把握关键词内涵,才能使文章切合题意。例如以下作文题。

材料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宋·陈善《扪虱新话》

材料二: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一王国维《人间词话》

读了上述两则关于读书、写诗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深入与跳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份考题中关键词是“深入”与“跳出”,要结合材料准确理解“深入”与“跳出”的含义。

在读书写诗上、在对宇宙人生上,“深入”与“跳出”分别是何含义?有的学生认为“深入”是熟悉课本知识,“跳出”是灵活运用。如果只看材料一,如此理解无可厚非。但考题有两则材料,应综合把握。材料二,对“出乎其外”的效果表述为“故能观之”“故有高致”,即“跳出”后,能更有超凡脱俗的眼界情操、更有全局观。因此结合两则材料可知,“深入”应指深入事物内部,把握本质;“跳出”应指跳出原有模式,敢于创新。考题中的两个关键词,是双核心,如两个焦点吸引了所有点汇聚成椭圆,牵引着议论说理思辨性地形成“有机体”。学生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前或之后,应对两个关键词进行概念分析,围绕这两个关键概念,摆事实讲道理,就能切中要害,不至于中途偷换概念或越说越偏。

二、只谈一元,顾此失彼

世间事物往往多元共存,相生相克,对立统一。黑白美丑、阴阳圆缺、正邪强弱、是非曲直,常常相伴相生,相对相谐。二元对立思辨性论题,要关注矛盾双方,而不能“情有独钟”。如下题。

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

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地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

—马海祥博客

对于做一个“批判者”“建设者”,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很多学生只挑选“批判者”或“建设者”一方面谈,过于片面。还有一些学生只分别谈了二者的重要意义,却忽视二者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对立的双方都要兼顾呢?对立的双方,往往或相伴相生,或相互转化,不可能从始至终一方独大。看问题要全面地看,一分为二地看,发展地看[。这份考题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提醒学生要综合地看。材料一和二分别强调做批判者与建设者的可贵之处。材料一“盛世危言”,提示结合社会发展层面考虑。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不可能只有批判或建设单方面,应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因而两方面都要论证。

二元矛盾对立,那该怎样同时肯定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二选一,那以什么标准来选择,在什么情况下该A或该B?如果能共存,是否是一体两面,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如果短时期不兼容,是否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二元的内在关系,要剖析分明。

二元关系梳理清晰后,如何搭建全文说理的框架?二元对立思辨的拟分论点框架常见的有两种: 双焦引点汇成圆 对崎相依两平衡0 式,或A(B) + B (A)式[2]。前者先分别论述二元的重要性,再分析二者的辩证关系。后者从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二元对立统一的关系,各有侧重点,各有风华。

综合思考后,这份考题可以搭出以下说理框架。方案一:中心论点:批判为灯,建设为路。分论点a:无批判者不能觉醒。分论点b:无建设者不能兴国。分论点c:批判建设共促发展。方案二:中心论点:破为立始,立为破终。分论点a:批判是建设的铺垫,先有破才有立。分论点b:建设是批判的目的,要破更要立。

关于批判与建设的思辨论述,《人民日报》评论文写得很精彩: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3]

作者站在国家建设历史进展的角度,肯定了批判的重要性,又提出疑问:若只有批判,谁来解决问题,批判与建设应相辅相成。作者隐隐批评了或不敢批判或只一味批判不肯建设的现象,揭示了二元关系,即批判为建设提供契机,建设对批判积极回应。前者是解构,后者是建构,一起推动历史进步。对立的二元就如椭圆中的双焦点,牵引着圆上的点。不管点在哪里,其与双焦点距离之和是恒定的。说理也要围绕二元概念,辨析二元间的对峙相依关系。

三、缺少二元听众意识

议论说理要有鲜明的交际意识,二元思辨说理,好似村中长老面对各执一词的矛盾双方,加以劝解协调,不能各打五十大板,也不能两边讨好,在评判一方时,既要顾及对方的内心想法,也要预防另一方的质疑审辩。既能看到双方观点的利,也不忽视双方观点的弊,还能点出双方虽“针尖对麦芒”,但也有千丝万缕的内在契合之处,一番话必须说得左右兼顾、滴水不漏。而学生写作往往缺乏情境性,说理可能片面极端、武断生硬,表达缺少温度,不易引发共鸣。

我们来鉴赏《人民日报》推文《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同一题,如果一般人写,很可能先肯定“利益考量”的合理性,再谈“理想情怀”的重要性。《人民日报》此文思路是:作者一下笔即指出现实思想问题:原本最朝气蓬勃、最能做梦的青年人,不少却陷入利益的羁绊;接着分析当代经济大潮中,凡事先进行利益考量,本无可厚非;再转而指出一旦利益的海浪吞噬了理想情怀,将造成一系列社会危害;再用三个反问句引发思考,利益考量,就一定要抛弃理想情怀吗?继而分析理想情怀之于人生的意义,当下在利益考量之外,应多一份理想情怀。

若将“利益考量”视作甲方,“理想情怀”视作乙方,作者敏锐地捕捉当下的思想动态,既退一步肯定甲方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也分析甲方极端化的诸多危害,从而顺势推出乙方的不可或缺性。作者分析议论,很有听者意识,能设想双方听者心中可能有的委屈、疑问、顾虑或质疑,能或抚慰或释疑或鼓舞或批驳,说到对方心里去,使表达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解决了思想问题,让人心服口服。

优秀的议论文,如利刃新发于硎,锋芒毕露;如琵琶弹快曲,入理入肺腑;如苍鹰击长空,笔势凌厉。进行二元对立思辨式写作,学生应就薄弱处,稍加提升。应抓住二元概念,提纲挈领;围绕双焦点,揭示其对峙相依关系;论说有听者意识,引发共鸣。椭圆源自双焦点,双焦引点汇成圆。二元对立说理,能体现思辨的睿智性与双方兼顾的平衡感,在二元相克相生、对峙相依、碰撞和谐中彰显人生智慧!

参考文献

[1]顾春军.雅俗共赏:以“二元对立”材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J].写作,2017(21).

[2]郭莉,二元思辨关系型作文“简约和繁复”佳作导写[J],文学与人生,2023(8)58-59.

[3]人民日报.人民观点.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Z].2013年05月23日,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1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