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得竟如此精彩
作者: 江斌 张宏作为教师,我们对一节好课的理解和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但可以肯定“好课”应该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那么,如何才能“让学习真实发生”?这常常是很多教师在落实新课程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的困惑。李华平教授执教的展示课《北冥有鱼》一—“还他一个奇特瑰丽的想象”就为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指津。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助推思维进阶的情境任务,让学生“想象”得极为精彩,让笔者等现场听课者豁然开朗。
一、高度自主,在平等对话中构建课堂生态,让“想象”蓄势生长
上海师范大学陈静静认为,教育者乐于倾听学生,给他们创造温暖而友好的支持环境,创设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间和资源,并搭建脚手架,使学生的深度学习成为可能。[要让学习真实发生,首先得让课堂处于尊重、平等、温暖、理解、互相欣赏的氛围中。在平等开放的空间里,学生有了思考、选择、表达、争辩的权利,思维才不会被禁锢,师生才会在课堂上双向奔赴。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依据课文内容“还他一个奇特瑰丽的想象”,想象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需要学生思维真正活跃起来,才能创造或模拟出新的图像、情境。李华平教授执教《北冥有鱼》以交流的方式、平等的姿态打破了“陌生”“严肃”的壁垒,构建起了良好的课堂生态。
“我听了介绍之后,我心里有点打鼓。一方面我们是‘元培班’,挺厉害的,所以我怕我的课教得浅了一点;另一方面这是一篇八年级的课文,你们又是七年级,我又担心设计得深了。”聊天漫谈的方式很快营造出了轻松愉悦、开放自信的教学场,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了积极期待的情绪。“我觉得课文很简单,但老师的问法可能很独特,所以还是很有挑战性”“我们预习得很好,尽管问吧!”…学生畅所欲言,课堂兴奋蓄势待发。
教学之初,李教授设置了两个关于课前预习的交流活动——“你预习时都做了什么?”“这次预习最大的收获(感悟、困惑)是什么?”这样的提问避开了以往单纯的知识检查,不仅让学生可以说,而且能有自己的话说。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经历自由表达,呈现出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状态;老师认真倾听,给予理解与支持,呈现出平等尊重的“柔软”的身心状态。师生之间对话交流,互相欣赏,把学习的机会真正交到了学生的手中,形成了开放融合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展现更高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李教授这种平等的姿态也贯穿了课堂始终,继续助推课堂兴奋的涟漪持续扩散。谈“插图”的设想,谈“动画视频”的设计围绕教学核心任务,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不断伸展想象的翅膀,将教材上有限的文字变成了宽广的海洋,激起了想象的浪花,语言、思维、情感都因此而鲜活生动起来。就连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等辅助性教学内容,也是以“提醒”“交流”的方式完成。纵观教学过程,教师尊重学生的质疑问难,耐心倾听学生的思考陈述,有鼓励,有欣赏,有纠偏,有延展,有升华。
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庄子想象雄奇瑰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李教授依据具体学情,围绕教学主体有序设问启发,但又不限定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出现偏差,就适时引导学生回归到正确的思维轨道。师生之间少了固有的沟壑,课堂萌发出饱满的灵性和激情。
二、超越文本,在潜文悟象中训练技能,让“想象”真实发生
《北冥有鱼》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目,其奇幻玄虚,寓意深刻,思想深邃。教学中常常将其作为“定篇”处理,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打好“精神底子”。因此,一般的教学思路是让学生感受鲲化鹏徙于南冥的故事,分析鲲鹏的形象,最后讲授庄子追求自由的思想。这种教法无可厚非,但始终让人感觉有些粗糙突兀。因为寓言中的主要形象一一大鹏是一个虚构的形象,只有在深入理解鹏鸟形象之后才会感悟到说理方式,悟透文章微妙难言之理;大鹏形象是文本的生长点,文本之意、庄子之心都是从这儿生长出来的。学生如果没有真正深度理解鹏的形象,当然也就不能往形象内涵的深处走。那么,又该以什么方式让学生深度理解鹏之形象呢?
李华平教授将这一节课的主题拟定为“还他一个奇特瑰丽的想象”,既是出于对教学逻辑的理性考量,又是“用教材教语文”的实践创新。就这节课而言,将“鹏”具象化作为了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将教材作为一种教学素材,设计了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三个学习活动“插图设想”“动画制作”“片段写作”。教学主要围绕“想象”依次展开,李教授用“如果…你…”等教学语言搭建思维桥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持续参与的热情,以创新务实的方式归还了学生的想象力。
“如果你是这位编辑,你特别想增加哪一个动态要素?”此任务推动“想象”从静态还原到动态创造,学生设计了“用慢镜头来表现鲲化鹏的过程”“添加鹏离开水面的过程”“拍摄羽毛褪去的过程”“增加一览众山小的地面镜头”…学生根据文本语言进行想象再造,让平面上有限的文字变成了内容丰富、立体可感的画面,在大脑里建构出了有声音、有动作、有物象的具体生动的场景。学生的想象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是看得到、听得到的。在经历了一系列“想象”训练之后,李教授给出了“想象”的概念和分类,并对“还原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等进行阐释辨析,抽象出具有普遍性的概念化知识,助推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建立起关于想象的结构化知识。
从静态想象到动态想象,从还原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经过思考、探究、尝试和再思考,鹏的形象也由模糊感知逐渐到清晰具象,学生在获得审美的同时,也对鹏这一主体所承载的精神有了深刻体悟。课后的“片段写作”更是将“想象”引向一个更复杂的思维高度,学生要在理解鹏鸟之象、文章之意的基础上,关联庄子的思想、处境(环境),合理地想象出他的外貌、神情、动作、言语、心理,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想象创作。超越文本的设计切实地让学习朝着“深度理解”方向前行,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想象技能。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不是圣旨,也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教什么,怎么教,我们要做的无非是要用好这个例子,超越这个例子,改造这个例子。李教授的教学立足文本又不止于文本,把获取知识当作方法而不是最终目的,唤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让学生习得了想象的方法、技能,超越了单一的知识传授,给我们在“如何使用教材”方面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16.pd原版全文
三、搭建支架,在情境任务中深度学习,让“想象”不断进阶
长久以来,语文教师将教课文作为教学核心任务,设计一系列难度不等的问题,引导学生“入我彀中”,得出教师预设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学习过程、学习效果都是模糊的。长此下去,很容易背离课标,造成语文学习异化。
“对于单篇阅读教学,关键的问题是,教师不能满足于知识传授,而是要创造情境,任务驱动。唯其如此,单篇阅读教学才能焕发出其在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真正的价值。”[2语文需要想象、需要甄别、需要思考、需要创造。李华平教授执教《北冥有鱼》,是以学为中心,而非以教为中心。他基于学习目标,设计了四个相对独立而又层级逐渐递增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任务中读文、审美、创新、建构,并为其提供学习支架。他没有对文本进行烦琐的分析和细致周到的讲解,而是设计出巧妙的学习方式,引爆学生想象思维,保证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质量,让学生在有趣的任务中高效地完成了对鹏的艺术形象的重构和思维的进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一一交流,补充,质疑,阐释,让我们看到了期望中的深度学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李教授是如何在任务中搭建支架来帮助学生落实“素养”的。下面是关于“插图设想”活动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翅膀拍起了水浪,这个时候你看那种波澜壮阔的场面,头脑里面想一想是什么样子?(屏显图片)这幅图为什么要画这么多鸟呢?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鲲要变为鹏,鹏是非常大的鸟,其背不知其几千里…这些小鸟是要说明鹏之大。
生:我觉得这些小鸟应该是闻声而来吧。因为这个鲲本来就是几千里,它化为鹏之后,它伟岸的形态是不会变的,所以说这些鸟应该是闻声而来。
生:我觉得怀有想要去南冥的梦想的不应该只有鹏,可能很多鸟都会想去。它们也是追梦者,想随着鹏一起飞到南冥。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插图设想”的任务,教师用“鲲鹏蜕变图”为学生搭建支架,助推他们展开更为丰富的想象,以获得更丰富的想象体验。这幅插图的画面构成合理吗?为什么要画这么多鸟呢?学生面对真实具体的情境任务,必须在语言文字和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比较、判断、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力、概括力、抽象力、判断力、比较力、论证力等基本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当然,要完成学习任务也必然涉及具体的、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如阅读、批注、表达、对话,也运用到了联想、发散、聚合等创新思维方法。
单一的静态想象对引导学生体会庄子寓言特色的意义是有限的。因此,李教授继续用情境任务为学生搭建“想象”的思维阶梯,在“动画制作”活动中让学生增加一个‘动态’元素。这个情境任务紧承前一任务,目的是让思维进阶,让“想象”更有深度、广度及审美性,多维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一个学生是这样添加的:“我觉得它不是一瞬间完成蜕变的。我觉得它是在水里面非常痛苦地挣扎,身上的鱼鳞变为羽毛。根据之前同学们所说的,它是很痛苦的,所以它在疯狂地挣扎,忽然一下子潜入深海,又忽然游到上面,一下子蹄出水面。在它蹄出水面的一瞬间,给它一个慢镜头,它羽毛上的水珠都慢慢地落了下来,鱼鳞也落下来,变为羽毛。大鹏振翅而飞,最后留下一个远去的背影。”见解如此深刻、独到、灵活,显示了学生较高的思维品质。这样思考已焕发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复合性的高阶思维能力的光芒。
整堂课以有趣、有序的学习任务,将学生置于这样“很有意思”的情境之中,驱动他们重构自己的内部经验,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带入思维的佳境。这样的“想象”、这样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是多么让人激动欣喜!
四、精心设计,在开放状态中守住“本性”,让“想象”立足语文
“语文课的核心教学内容应是语文学科本体性内容。”3]一堂语文课首先要精心提炼教学内容,并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李华平教授执教的《北冥有鱼》继续践行了这一教学主张,精心准确择定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逻辑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范本。
本节课将训练想象作为教学重点,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处于一个非常开放的状态。一旦处理不好,就极易让学习跑偏,在语文非本体内容里周旋,因为“想象”并非语文学科的专利。为了保证其不脱离语文学习这个中心,李教授对自己设计的学习任务进行了精心提炼和高品质设计,教学目标直指本体性教学内容,如“请一位画家给《北冥有鱼》文本画一幅插图”“为了让使用教材的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任务描述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的想象是有方向的,是受文本约束的,是要立足语文来思考的,并非天马行空地随意展开。正因如此,我们看到了整个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着语文内容在发生,老师“想教的”和学生“实际在学的”是相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高度一致。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更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目标。”[4这可以看作围绕语文本体性教学的意义。本节课的“片段写作”是一个极具升华作用且最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的活动:学了课文《北冥有鱼》,小明对庄子的写作环境与写作状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写了一个片段来描绘。(提示:环境?外貌?神情?动作?言语?)这是有关语文的想象技能的训练,这也是有关语文的想象写作。这个任务既是对前面关于鹏之“想象”的深化,也是对语文本体性的坚守;既可借此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评估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又可为理解庄子在此文中的思想搭建支架,实在让人拍案叫绝。下面是一个学生的“片段写作”展示。
夏夜,风呼呼地拂过树林,沙拉沙拉地响,蝉鸣声如潮一阵又一阵袭来,庄子趴在窗前,望着渐变成深蓝的天空,纯净得不见一缕云丝,恍恍惚惚中,一只神兽入了庄子之梦,庄子见那巨大的鱼向天跃去,片片鳞甲化为根根巨羽,翅膀扇起狂风,与鱼尾鼓动的巨浪相融,风浪滔天,可震山海。
梦醒,夜早已深了,明月高悬,身着蓝布衣的书生奋笔疾书,眼中激荡着巨浪与狂风,思绪翻涌着,文章已成。
“北冥有鲲可化鹏,自逍遥于天地间也!哈山野里回荡着洒脱随性的笑声。
从学习效果来看,本节课教学开掘了学生的言语潜能,提升了学生的言语表现力、文学想象技能,学生在语文知识、技能(写作、表达等)方面的收获是非常大的。
钟启泉教授认为,“优质教学”有两个要点:一是优质的知识,即基于体验、基于理解的知识;二是寻求学生从低阶认知能力上升到高阶认知能力的方法。李教授儒雅的教学行为、有效的教学策略、风趣的教学语言、灵动的教学思维给整个课堂带来了教育温暖和智慧体验,他的语文课是真正“用教材教语文”的好课,是让学习真实发生的课。这节课扎实、真实、充实、丰实,值得语文教师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静静.学习共同体:用课例告诉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18.
[2]徐玉根.情境任务活动一一指向语文素养的单篇阅读教学设计路径[J].语文教学通讯,2020(29):44-46.
[3]李华平,何夕林.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与结构化[J].中学语文教学,2022(06):30,33-37.
[4]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1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