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化实施策略
作者: 赵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专门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专题,在教学提示中特别指明,“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经典的散文集,是初中阶段唯一一部散文阅读书籍,也是初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篇,具有独特的阅读价值。该书由《小引》《后记》及十篇散文组成,各篇章内容及情感脉络联系非常紧密,记录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这一阶段的生命历程,正适合处于童年到少年过渡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阅读体味。该书在文化积累、能力提升、阅读策略建构和促进精神成长四个方面均有较高的教学价值。
第一,在文化积累方面。鲁迅作品是我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象征,阅读过程中,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与作品的相关背景,积累文化知识。第二,能力提升方面。该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建立各篇散文内在联系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散文集,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第三,阅读策略建构方面。本书在教材中的定位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承担着引导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的任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猎会》可结合个人童年体验进行阅读;《狗·猫·鼠》《范爱农》等比较难懂,要调取相关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第四,促进精神成长方面。步入初中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与童年告别、与青少年时代握手的阶段。童年奠定了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是个体自我认知、自我发现的奠基时期,该书可帮助学生以广阔的视角客观认识自己的童年岁月,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种组织呈现方式,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项目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一大段时间的“工作”,调查和回应一个真实的、参与式的或者复杂的问题、困境或挑战。二者的概念不在同一维度上,但都承载着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指向综合性、实践性的教学实践。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开展整本书阅读,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一般来说,项目式学习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实施路径如下:明确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体系一创设指向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一设计提升核心素养的驱动任务一建构培养元认知能力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项目式学习处理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带有跨学科性质的学习方式,可能有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甚至学科与技术的融合,教学内容因此变得丰富而多元。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并兼顾其他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下面以《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式学习为例,来谈一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1.教学目标的项目化
依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的教材定位和学生小升初衔接的需要,采用“电子绘本”作为项目的产品,“制作《朝花夕拾》电子绘本”作为项目的驱动任务。那么,学生不仅要读懂《朝花夕拾》,还需要了解电子绘本的样貌以及学会制作电子绘本。在此基础上,制定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具体篇目的分析,寻找鲁迅的童年记忆,了解其成长历程,理解其离开故乡的人生抉择及童年对其一生的影响。(2)梳理鲁迅成长中的那些人与事,理解“当下的我”在回忆过去时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3)借助《小引》与历史背景,推断“当下的我”的生活境遇,理解创作散文集的心路历程,完成《朝花夕拾》电子绘本的制作,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另外,教师可为项目设置真实情境:学校放假,社区开学!寒假期间,学校将与社区开展“送课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的学龄前小朋友讲课。作为学长学姐,我们可以给社区的小朋友们讲一讲《朝花夕拾》,作为老师的辅助。那么,我们来制作《朝花夕拾》电子绘本,讲给小朋友们听吧!一起追寻鲁迅的足迹,跨越山海,一路拾花!
2.教学内容的项目化
制作绘本是一个将文学和美术、信息技术融合的有力手段和载体,既是美术的创作活动,又涉及信息技术的运用。而这都基于对文学作品深刻理解的跨学科思考,教学内容涉及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
首先,美术学科的介入。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语文学科中的文本分析与美术学科的表现手段相结合,通过绘画表现故事、再现场景和刻画人物等,展现他们对《朝花夕拾》的理解与想象,这既是课堂学习任务,又可以在完善后成为项目产品的组成部分。如书中所描绘的乐园百草园、三味书屋等,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要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美术要素,传达出散文中独特的氛围和情感。再如,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技巧,塑造长妈妈、父亲、衍太太、范爱农、藤野先生等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他们的性格特点以突出夸张的形式再现,给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这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在世界。如此,美术学科的内容,如符号学、色彩理论等,被运用到语文整本书阅读中,学生通过选择特定的符号和色彩,传达对散文中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绘画完成之后,故事更加具体、生动,此时需要信息技术老师介入课堂,指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中的动画制作,赋予书中的人物形象以生命,通过动作、表情等细节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这样的呈现方式比静态的插图更具表现力,有助于小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
当然,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需要获得语文老师、美术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的支持和相关指导,在建构整本书阅读经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绘画和信息技术的水平,提高作品的质量。这也体现了文学与美术、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应用,促使学生在创作中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做中学”,亲自实践,即“锻炼和培育学生面对挑战性问题的心智转换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这就要求,第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第三,教师要做好“项目经理”的角色,引导学生生成产品,完成项目及反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20.pd原版全文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问题
项目情境和“制作电子绘本”的驱动任务调动了学生的一大部分积极性,但要促使学生持续探究,则需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他们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设置项目任务的掌控感和推进项目任务的成就感中持续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首先,项目产品由学生讨论决定其样貌。为社区小朋友们讲解《朝花夕拾》,要采用小朋友们乐于接受并理解的形式,讨论之后,绘本就成为最佳选择,而电子绘本画面更形象,再配以画外音解读,就成为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其次,项目产品的内容由学生小组讨论并完成。我们如何向小朋友们介绍《朝花夕拾》?每篇的内容要全部配图朗读还是介绍最精彩的部分?绘本分为几个部分完成?每部分按照篇章内容划分还是主题划分?要不要配音乐?封面封底和插页要采用什么内容?给小朋友们介绍的时候,要不要多介绍一些鲁迅的文化知识?这些全都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商定完成。
最后,项目产品的评价由学生讨论修订、完善。起始课程,教师就引导学生观看电子绘本,了解其样貌,制订第一版评价量表;在后续完成绘本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讨论、全班分享的方式,取长补短,修改本组的电子绘本并修订评价量表。这样评价量表不仅是评价手段,更是学生完成项目产品的指引。
2.学习支架的提供
学生主动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游离于项目之外,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是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也是项目式学习中教师参与感的重要体现。
首先,为学生提供情境任务支架。在制作电子绘本的过程中,以为学生提供成语故事电子绘本作为范例,讨论电子绘本的样貌并制订第一版评价量表;再给学生提供非遗绘本《灯高望鸢》作为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绘本做得更吸引人。此外,为学生提供项目任务单,记录小组分工内容、学习内容和项目完成进度。
其次,为学生提供课程资源支架。在课前的学习困难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一些篇目如《无常》《琐记》《狗·猫·鼠》《范爱农》等非常难懂;《朝花夕拾》语言晦涩难懂、写作手法复杂、主题深刻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是很大的阅读障碍;而遇到问题,学生渴望通过阅读课外解读材料、小组讨论、集体阅读活动等方式获得更多的阅读指导。因此,除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如阿累的《一面》、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等,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北京的文化资源,例如参观鲁迅故居和现代文学馆等,多方面了解鲁迅及时代背景;当然,还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如B站的“鲁迅人生轨迹图”等。
最后,为学生提供阅读策略支架。如联结的策略。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调取已有的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在阅读《五猖会》时,引导学生填写“七岁的我和鲁迅”比较表格。分析“我们”共同喜欢的、盼望的、讨厌的事,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大作家的童年与我们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拉近与鲁迅的距离,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再如,推断的策略。根据文本提供的线索,合理进行补充假设和合乎常理的推断。为使学生理解鲁迅离开祖国的选择,给学生布置作业:如果鲁迅先生有朋友圈,出国留学之前,他会说些什么?会配什么图呢?什么人会发表评论呢?请绘制鲁迅先生的九宫格配图朋友圈。
3.教师的“项目经理”角色
本次项目式学习活动具有终点任务制作周期长、任务变式度高,兼具文字与绘图内容的特点,因此,除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外,教师要做好“项目经理”的工作,在项目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及时发现项目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生成产品,完成项目及反思。如引导学生完成小组分工,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项目进展,帮助小组长解决部分学生的“划水现象”最后还要组织好项目成果的公开展示工作,引导学生反思项目进程,如:小组绘本图、文、视频、音乐间的匹配性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改进方案?小组成员间配合融洽吗?分歧是如何解决的?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完成项目后,对《朝花夕拾》这本书有了哪些更深的理解?你有哪些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可以分享?这些问题既引导学生反思项目进程,又引导学生总结整本书阅读的收获。
综上所述,项目式学习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设计与实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根据书籍的特点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项目化处理;又需要教师以项目情境和挑战性的问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供丰富的资源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以“项目经理”的角色引导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建构整本书阅读的经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yj2025032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