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作者: 严光文 朱占元 阮学勇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2-0156-04

Abstract:Tostrengthenthecultivationofappliedtalentsinnewagriculturalscience,theuniversityhastakenmeasuresfrom multipleaspets,includingreiforc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guidance,improvingthebasicteachingsupport,enhancingthe specialtyfeaturesofagriculturalscience,andestablishinghigh-qualitypracticalplatforms.Bydoingsoitfurthersolidfisthe ideologicalfoundationforthedevelopmentofnewagriculturalsience,buildsmodelsforthecultivationofoutstandingagriultural talents,formsacusterofhghlymatchedprofesionalstrengths,andbuildsamulti-partycolaborativeeducationmodefeaturing integraionofproductionandteaching.Asaresult,alargenumberofexcelentnewagriculturalsciencetalentshaveben cultivated,effectivelysupportingruralrevitalizationand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agricultureandrural areas.

Keywords:high-qualitytalents;newagriculturalscience;talentcultivation;appliedtalents;ruralrevitalizatior

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部署,亟需加强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对新农科人才的现实需求,西昌学院作为凉山本土高校,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因此,学校以“对标竞进"活动和“省部委"共建为抓手,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部署和省委的指导意见,基于凉山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积极开展涉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民族地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新农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

一改革背景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四川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制定《关于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四川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出台了《四川省高等学校新一轮“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方案》。上述政策文件为我省高校培养新农科应用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同时,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30年)》,助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样板。而作为农业大州的凉山,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因素的制约,却面临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尤其是新农科应用型人才紧缺的现实困难。

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对新农科人才的现实需求,西昌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凉山本土高校,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学院以“对标竞进"活动和“省部委"共建为抓手,围绕服务“天府粮仓”助力凉山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积极开展涉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民族地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新农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策略和实践路径。

二 改革内容

学院以服务“天府粮仓”建设为牵引,以有效提升高素质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依托“对标竞进、争创一流"活动和“省部委"共建两个抓手全方位强基础、补短板,按照“审视现实,确认问题”“多元方法,形成方案”“实施改革,积极探索”“形成经验,总结推广"工作流程,全面开展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集群优化融合、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以及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探索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新农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模式与有效路径。

(一)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筑牢新农科发展思想根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认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服务地方为导向,勇担新时代使命、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农科类专业的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化学校基层党的建设,把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狠抓党建品牌建设,构建“耕育匠心、智惠三农”等党建品牌,传承和发扬中国农耕文化,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的人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出劳动教育,将“知农、爱农、为农"情怀融入教育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文化渗透、思政工作的全面对接,及将“知农爱农为农”思想政治教育从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环节全方位融入新农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的改革试点,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视角推进现代产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长学生知识才干、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坚定投身西部开发,志愿服务民族地区。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经济文化发展滞后、财力薄弱、经济待遇偏低,人才“留不住、下不去"等问题,解决民族地区人才“引不进、选不准、留不下、用不好"的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38.pd原版全文

(二)完善教学基础保障,构建卓越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适应新农科人才培养新要求。深化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打破固有的学科边界,探索农业机械、农业经营、农业园区规划等在园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融合和创新。二是优化课程设置,突出课程交叉融合新特点。对标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专业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等确定课程设置和结业要求,综合分析学生紧缺的专业知识,构建一核多能课程体系。深入推进美育、体育、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围绕智慧农业、智慧牧业等新专业,将信息技术、机械工程、旅游管理和环境工程等专业与农学等涉农专业有机融合,构建交叉融合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产业符合度。加强专业融合教材开发,建设一批知识技能交叉融合的教材。三是做强师资队伍,提升队伍的双师型新能力。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教师的“双师双能"等实践能力培训,引进具有一线经验的企业导师,打造一支高质量、多能力的双师队伍。四是提升管理水平,营造健康良好发展新氛围。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坚持以本为本,着力提升涉农二级学院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管理水平,为师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氛围。

(三)做强农科专业特色,形成高度匹配专业优势集群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发展出现了农业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业等渗透交叉,形成了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跨界融合、要素跨界流动、资源集约配置等趋势更加明显。聚焦“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要求,强化顶层设计,深入开展产业发展紧缺人才调研,直面凉山州现代产业集群需求,针对民族地区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偏重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缺乏交叉融合,导致培养的人才跨界能力不足等问题,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农科类特色专业集群。着重打造“核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新农科专业群”,根据产业链各板块主体岗位构建全流程专业体系,服务于凉山农业产业发展。切实为民族地区农村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基层有效治理、乡村基础教育等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新农科应用型人才。

(四) 搭建优质实践平台,构建多方协同的产教融合模式

进一步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合作,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开展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项目的申报、建设工作,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业就业能力等的提升;加强校地合作,培养服务地方人才,争取地方支持、解决学生就业,实现合作共赢;加强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基地建设、资源共享等领域的合作,探索通过协同共建提升民族地区高校高素质新农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路径。搭建政产学研多方共育平台,进一步利用好创新创业平台、建立涉农方向的产业学院、实践实习基地,完善平台的管理机制和实践实习条件,共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 改革成效

2009年学院“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学历(学位) + 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列为“四川省首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2010年“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学历(学位) + 职业技能素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列为四川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011年“新建本科院校农林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多个项目被列为省级教改项目;2014年“职业技术本科内涵建设研究与实践”被列为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2015年应用型转型发展改革项目被列为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项目,学校成为四川省公办本科首批整体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7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100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学历(学位) + 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获四川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植物生产类专业契合农事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民族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获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凉山彝区应用型农科人才协同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等两个涉农项目获四川省第九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一是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在整个教学科研过程贯彻“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不断提高学院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规范决策水平,制定了二级党委会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11项制度。二是党建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制定品牌建设实施方案,把党小组建在特色科研团队中,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例如农业科学学院凝练出“耕育匠心·智惠三农"等党建品牌,提出以“植”“耕”大地科研理念、以“葱”“丰"在前工作作风、以“苦"尽“柑"来的精神境界、以非我“魔”“薯"的责任担当,全力做好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把科研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三是加强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遵循师生党支部建设标准制度和四川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方案,建立了“三心三力"支部工作法,全面提升各师生党支部党建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推动师生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涉农学院涌现出“洋葱之子"“马铃薯专家"“一身‘羊'气专家"等优秀党员10余名,在行业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较好的带头作用。农业科学学院党委被授予2024年“四川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动物科学学院党委被授予2024年“凉山州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

(二)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发展力量逐渐壮大

深入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人才队伍全面优化。根据新农科发展和社会需求,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形成以高层次人才为引领,中青年骨干为主体,青年后备人才为支撑的人才梯队,为长远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现有农科类教职工168人,博士88人,博士在读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 52.38% ;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 70.45% 。充分利用省部委共建平台,引入国内“985”“211"高校的银龄教师,自2023年7月,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银龄教师107人次投人到西昌学院的发展建设中,为西昌学院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做着“传、帮、带”的任务,向学生传授毕生所学的知识,助力西昌学院扬帆起航。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3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