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现状及具体路径

作者: 胡玉荣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2-0168-04

Abstract:Thecultivationof talents inuniversitiesshouldfocusontheconstructionoftheteachingstaffbecausetheability ofteachersisthefoundationofeducation,andthequalityofteachersistheguaranteeofeducation.Nowadays,China's universitiesaredevelopingrapidly,withthescaleofeducationgraduallyexpanding,providingsocietywithagroupofhighly qualfedandcapablecompoundandapliedtalentsthatareinlinewiththedevelopmentofChina’smarketeconomy.However, inthisprocess,someshortcomingshavealsobnrevealed,suchasutdatedscholinfrastructureandtheinabilityofthe"dual teacher"teachingstafftometteachingneeds,whicharealsoimportantissesfacedbyapplieduniversities.Thisarticleanalyzes thecurrentsituationof"dualteacher"teachertraininginapplieduniversities,elaboratesonthepracticaldificultiesandreasons forthetrainingofdualteacherteachersinapplieduniversities,andfinallyproposesinnovativetalenttrainingmodels, strengtheningtheconstructionof"dualteacher"teacherteams,andincreasingfundingthroughmultiplechanelsandperspectives toexploresolutionstotheproblemsoftalenttraininggoalsdeviatingfromsocialneedsandteacherteachingtheoryandpractice bi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ual teacher teams.

Keywords:appication-orienteduniversities;dualteachertypeteacher;practicalinnovation;talentcultivation;reformin education;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且实战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于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推动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政、企、校、师四方协同合作,深化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一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现状

师范性、学术性、职业性的统一,培养、训练创新与实践能力,是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特色上的重中之重。但是,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与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相适应。在高校教育的发展中,逐渐由社会“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现在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学、人文学的缺失也越来越普遍[1]。

(一)人才培养目标上偏离社会需求

1对人文教育的忽视

在当今社会,社会学与人文学的缺失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逐渐衰退以及日渐缺失的人文精神、人们自身的发展缺陷等问题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境地。由此看来,当今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教书育人的职能要比传授学生实践技能重要得多。这是由于高校的教育在当今的使命是唤醒人们未觉醒的创意与善念,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人文教育,即“成人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在行为、意识、心理上得到升华。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怎么样做人,让学生的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能力得到提升,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道德观。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人文教育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多以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式为主。

2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偏向问题

当今在的应用型高校教学活动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实践技能教学的重要性,这也是在“双师型”教学中较为严峻的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释:第一,受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的影响,普通理工类高校的教育方式,常常只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教学。这就造成了其理论研究非常透彻,但是实践技能相对薄弱。第二,学生往往只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缺乏在校外企业、单位进行实践操作训练的课外活动教育。而且,高校老师多是由学校毕业即到校参加工作,这也恰恰反映了其自身实践技能缺失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其所教的学生也不能受到全方位的实践技能教育。

与上述情况相反,还有一种倾向是对理论知识的弱化。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应用型高校的生源来自基层或是高职院校,学生水平良莠不齐,知识理论普遍不高。这些学生的认知中,往往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升人大学前就已经学习完毕,或者是因为多年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导致其对理论知识教学的厌烦情绪]。因此,理论知识教学的难度逐渐升高,难以开展。此外,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技能比理论知识更加实用,实践技能更能够让其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其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41.pd原版全文

(二) 课程结构偏离人才培养目标

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讲,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师资队伍道路上的目标,应该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不断强化,这就要求老师对心理学与教育学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并引起重视。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说,在现有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实践技能训练穿插进行,落实到实处。教师在设计课程安排时,往往是在理论知识教授完毕之后,才进行实训教育,而且所占课程比例少之又少,这些都是不符合“双师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

当今,应用型高校在学校教学仍使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而新媒体、实物教学等方式需要进一步强化。某些课程设计中,其整合力度明显不足,而且出现了重复授课的现象。此外,在双证书的培训与考核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强化4。

(三)师资队伍不能满足课程教学

经过对某应用型高校的实际调研发现,该校共有专任教师517人,其中教授职称61人,副教授职称167人。另外,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半数以上,而“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才 30% 。这反映出,该高校已逐步拥有了一支一定的教育水平、内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基本能够适应应用型高校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但是,如果和其他学校相比,还有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在高水平人才的短缺,专任教师中高学历所占比例较低,而且“双师型"教师的总数不足,在专任教师中的所占比相对较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有待加强。

(四)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

1不能满足经济需要为主体的社会需求

经过调查某应用型高校发现,该校招生人数增长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汉语言文学、法学、财务管理和教育学等实验设施投人相对较少的学科,而一些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应用学科,如化工、环境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招生人数增长却相对缓慢。这与我国当前以制造业、加工装配业为主要产业的现实社会需求不相符,这也恰恰说明了学校的专业设置落后于市场、经济需求的改变

2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性低

当今的市场与企业所需求的不再是知识结构单一的专科人才,而是能够将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并且具有相关专业实践经验的全能型、复合型人才。但是,现在的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中,跨学科建设仍需加强。因此,现在的专业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企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通过落后的教学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企业后,会遇到“能文不能武,能武不能文”的单一知识结构的尴尬局面,这从侧面体现出跨学科教学对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同时更加符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需求。

3趋同现象进一步加剧

趋同现象是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问题,而且仍在逐渐加剧。我国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已逐渐呈现出区域间的明显差距,但是从高校专业的设置中,并没有进行区域性差异设置。这就导致了高校除少数传统优势学科以外,并没有设置特色性的专业。举例来说,机械设计、自动化、电器工程等在某一区域内多家高校都有设置,但并没有突出学科专业的品牌性特点。因此,对于学科的设置,应根据中国实际的产业结构特色、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各个地方的特色发展,进一步对该地区的学科进行科学的、符合自身特色的设计教学模式。

二 双师型”师资培养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1) 缺乏对“双师型"人才需求的调研

在应用型高校现实状况中,问题主要集中应用型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往往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需求、地区高质量发展趋势不相符,不能随着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对企业需求以及对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考察与研究,以此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设计进行优化,特别是对那些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不相符的专业进行调整,力求做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所需人才,逐步改善学校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态。另外,还需要对发展不平衡的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大力发展稀缺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现有的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与中职、高职以及技师类院校等所需要的“双师型”人才培养衔接不紧密,而且没有专业特点。在当今的应用型高校,传统学科的优势地位成了高校学科调整的主要障碍,并且这些学科在学校诸多资源的占有率比较高,导致高校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日益凸显。

(二) 教材内容不适合“双师型"教师

高校现有的教学用书,其主要内容多为基础类知识以及经典的理论,实践性内容较少。形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普通本科理工类重基础理论、轻实践项目的教材形式的影响,而这种形式与现今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相悖的。除此之外,现有应用型高校使用的教材均是根据本科教材或者其改编的浓缩版本,而且其所学学时亦比其他本科院校所学学时少,因此应用型高校教育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培育特色人才的目的。

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学校现行的实践技能大多已是企业淘汰的落后技能,不能与时下迅猛发展的新型设施、设备以及技术相适应。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的特色和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多数学校教材内容里融入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使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时间大大缩短。

(三) 教师的来源单一

在应用型院校中,兼职教师数量少,缺乏实践技能锻炼。据调查,我国高校中,绝大部分专任教师均是由学校毕业之后即到学校开始教课,在某些院系中所占比例已高达 90% ,而这其中,有实践经验的人不足10% ,“双师型”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现实状况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实践技能以及对实习、实训、技术方面的指导都处于薄弱环节。这与具有深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的差距甚远,尤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体制的自身缺陷,导致其未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仅是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即使是在学校担任学科带头人或是学校的骨干教师,其实践技能也少之又少。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中,教师的实际工作经验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在美国,高校教师不仅需要拥有较高的学历,而且需要有具体的实践工作经历。在德国,若是想成为一位实践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在相关企业工作的经历。因此,那些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想要应聘职业学院的教师是不现实的。同样,若是想在澳大利亚做职业教育院校的专职教师,也需要有三年以上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这也是他们在应聘时非常看重的条件之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4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