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提升

作者: 陈锋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提升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2-0172-06

Abstract:Professonalcoursesand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universitiesshouldgointhesamedirection,resonate witheachother,collaborateineducatingpeople,andworktogethertocultivatetalents.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 curiculummustcloselyadheretotheeducationalgoals,acuratelypositionitself,forgesolid"educational"tols,promotethe integrationofmoralcurrculumandsaltinsoup,andachieveacertaindepthofeducationalefectiveness.However,atpresent, thereareuncleareducationalgoalsandavarietyofteachingcontentsi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ofuniversities;The teachingmethodsandevaluationcrieriaaresingle,andthereisashortageof teachingresources;Teachershaveweakideological andpoliticalawarenessintheircuriculum,andtheirteachingabilityisrelativelyweak;Educationandteachingfocusmoreon impartingknowledgethancultivatingabilitiesandthinking,resultinginlowstudentparticipation.Fromtheperspectiveof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hecuriculum,thisarticleproposesthereformandpracticeoftheteachingparadigmof 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hecuriculum.Basedonthe"trinity”ofvalueshaping,knowledgeimparting,andability cultivation,thearticlecondensesthe"fourdirectionsandonemix"teachingparadigm,improvesthe"projectdriven"mechanism, exploresteachingmethodswithprofessonalcharacteristics,achievesgoodpracticalandtheoreticalresults,efectivelypromotes talentcultivationandtheachievementof educational goals,andbettercultivates talentsforthePartyandthecountry.

Keywords:lawsofeducationandteaching;cu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 inuniversities;theteachingparadigmof "Four Directions and One Mixed Model";"project driven" mechanism; effctive improvement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专业课程应当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协力育才。但是近几年来,各级不论是“双一流"高校,还是普通的本科院校、民办院校和高职院校,对于课程思政的认知与实践都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估计估量育人育才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困难度。从教育认知规律来看,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尤其是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以及世界本源、人生意义问题,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多个回合,需要经历许多的思想碰撞、顽强斗争、实践锻造,不能指望一次搞定,需要遵循育人规律、经历长期过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守“路远行至,事难做成”的恒心、坚定和毅力。

一 目前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在逻辑的再认识

按照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必须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与正面引导、守正创新、铸魂树人有机结合起来,要求专业课教师注意深挖、挖掘、植入所承担某门具体专业课或者通识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育人因素、思政内容,强化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认同、识别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课程思政问题意识,坚持课程思政问题导向,以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为牵引,牢记“为什么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这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同目标、核心任务、育人指向。

(一)紧扣育人目标不偏移,准确定位不走样

紧扣紧町“为什么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根本问题。要以“坐看乱云飞渡”“胜似闲庭信步”的从容和淡定,“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坚忍和执着,从源头上谋划和规划好这个工作。一切教育教学文件材料,如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设计编写、教案撰写、课件制作及案例选用等必须围绕且不能偏离育人目标。有专家批评当前各类高校中存在“翻地"式的课程思政,看似找到了一大堆所谓的“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卡脖子"等时髦概念,看似很有"高度”,讲一些大而化之的大道理,但脱离学生思政实际。表面上搞得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吸人眼球;看似很有“高度”“温度”“力度”,实际上“落差”“温差”“色差"明显,而育人成效不明显,偏离了课程思政育人出发点,不能收到触动灵魂、滋心淬魂、启智润心的效果,更不能落实到学生思想深处,不能“走心"“人脑”“化行”,使学生“表面看似服从,背后却偷偷反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42.pd原版全文

(二)锻造过硬"育人"工具,穿透一些育人障碍

紧紧围绕“以什么育人、怎样育人"这个问题,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范式和教学方式方法。须知方法具有工具性,是拿来教育学生用的,合适的才是好的。别人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学习借鉴,但是不应照搬照套。如当下比较流行的混合式、对分式、翻转式、OBE有效教学等,还是要信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同时学习借鉴也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只学其形,而不知其意、不得其神,更不知其所以然。

(三)推进"思政之盐溶于教育之汤、德融于课程”,使育人效果达到一定深度

有专家根据自己近几年奔走于全国各地高校历览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后指出,“当下课程思政建设中发生的一些‘乱象’,绝大多数的工作是浮于表面化,犹如在翻地。实际上,课程思政育人的真谛应当是打井"而不是“翻地”。当然打好井绝不是轻轻松松、儿戏般的事。落实好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任务,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就是要把“思政之盐溶于教育之汤”,贯彻“德融于课程”的理念和要求,无缝无痕无声把思政内容融入、溶化进各门专业课程,其中政治是方向,教师是关键,课程是载体,思政元素挖掘是重点,思政案例选用是难点。

二目前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高校深入调查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作为专业课教师都存在一些带有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影响了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水平,更制约了培根铸魂、育人育才的效果和质量。

(一)育人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拼盘化

一些专业课程不能明确明朗明白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不能将“育德”和“育人”“育心"和“育德”“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起来、有效结合起来,出现“两张皮""硬融人""贴标签”等现象。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关联性、层次性和整合性,不能有效深刻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火热进程,广大人民群众鲜活实践以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之中汲取思政教育元素和价值引领内容,不能紧扣家国情怀、奋斗拼搏、责任担当等中国精神特质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导致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被弱化甚至被忽视。同时由于专业课程内容难度大,缺乏前沿性,思政元素融入难。专业课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类课程内容抽象、公式繁杂、学生“谈之色变”,产生畏难情绪,知识目标难达成;课程内容经典、逻辑严谨,但缺乏前沿性和时代性,理论与实践脱节,能力目标难达成;内容理论性强,思政元素融入困难,育人功能不完善,素质目标难达到。

(二)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标准单一,教学资源短缺

一些专业课程不能做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不能充分发挥朋辈、同龄人价值认同相互影响、双向成就的特点,泛泛地而不是以小规模研讨、作业、行为训练等针对性较强方式增强学生对执政党、社会主义制度、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认同。实际上,“育德”与“育人”“育心"与"育德”、“育人"与"育才"融合度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得失、成败的衡量尺度、评价标准,而较多时候效果评价挑战度不足,重结果低过程,缺乏过程考核,不能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编写和教学课件制作等方面。同时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也相对短缺,特别是相关思政教育案例库缺乏。

(三)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认知不到位,教学能 力薄弱

一些专业课教师过于侧重于相关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时容易受西方理工科类课程“价值中立”的学科伦理影响,将“育德”与“育人”“育心"与“育德”“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意识淡薄,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硬融入”生拉硬扯的违和感。一些专业课教师囿于自身知识局限,课程思政元素缺乏学理高度的逻辑建构,缺乏思政元素融入能力,授课过程存在“表面化、碎片化"的现象。有的专业教师认为专业课程具有较高自然科学属性,对课程思政持有抵触情绪,认为课程教学中穿插思政教育,会打断专业课程教学连续性,干扰专业课堂教学的纯粹性。因此,在专业知识传授中重教书轻育人。

(四)教育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思维培养,学生参与度低

专业教学课堂多以比较熟悉的传统方式开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注入式、满堂灌、填鸭式,不管学生听不听、接受不接受、能不能接受,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思维培养,重教了什么,轻价值引导,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少,学生参与度低,抬头率听课率、思考率、获得感弱,课堂效率效果低。

三目前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的优选策略

2020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服务国家需要和事业发展战略高度对理工科类的课程思政提出了德育目标要求。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应当注重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科学伦理教育,“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同时结合课程标准和内容,制定符合课程发展的德育目标。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量的合理增长上实现新增长,在质的有效提升上取得新成效,需要以辩证思维、整体观念、系统协同调动和发挥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专业教师在推进课程建设过程中,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又各树其帜各展其长,既美人之美,又各美其美,既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又突现专业课程的能量,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一)遵循教育教学和育人基本规律,凝练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范式,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在高校课程思政视阈下,针对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范式改革与实践实际情况,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基础上,我们凝练了“四向一混"教学范式——“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一专业导向—实践动向 + 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范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gjxk2025124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