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主题意义建构的多源文本融合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王慧 吴美丽 高格格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对主题语境和语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教育部,2020)。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阅读教学能将教学内容与语言学习集中起来,有利于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主动探究语篇内容,最终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所收获(程晓堂,2018)。
《课标》建议教师在主题意义引领下开展课堂教学,并指出英语课程应该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并以此整合学习内容,引领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教育部,2020)。然而,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从教师的教学角度来说,部分教师缺少单元整体教学意识,对阅读语篇的主题内涵挖掘不深,活动设计缺乏主线意识,忽视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由此导致教学活动碎片化,活动层次低阶,活动之间缺少逻辑关联,输入与输出环节脱节。此外,师生之间欠缺有效互动,教学评价形同虚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许多高中学生的阅读视野较为狭窄,阅读材料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教辅资料也多以应试为主,学生接触到的优质拓展阅读资源有限。加之阅读过程中,教师未能进行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学生缺少与文本和作者的有效互动,导致阅读素养提升不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基于群文阅读理念,围绕单元主题,选择多篇文章融入教材内容的教学,通过厘清单元主题,有效关联起单元内的各个语篇,建构起单元育人蓝图,探索出“深度理解语篇意涵—凝练单元育人价值—优选嵌入多源文本—创设真实应用情境—融合内化创新输出”五个步骤的教学策略,实现了由“教师灌输式教学”到“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真实情境中活用”的转变,让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意义建构的过程中逐步习得语言,生成围绕单元主题的深层认知和价值判断,充分发挥多源文本的育人价值。
多源文本融合式阅读的整体思路
多源文本是指源自多样化载体的阅读材料,它们从各式各样的文字资料中精选而出。多源文本包括英文文学作品节选、不同版本教材中的语篇、报刊中的文章、网络杂文、音视频文本等。多源文本的融入能够很好地弥补由于教材编写周期长、语篇实效性较弱的局限,同时能充实、丰富与教材语篇的同主题内容,为师生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主题阅读素材,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根据主题意义建构的需要,教师将优质的英语主题阅读资源融入教材单元,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搭建起一个由主题意义统领,多个语篇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新的教学单元。学生在单元目标的引领下,开展基于主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对多个语篇的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充分体会单元主题意义的价值和意涵。
多源文本的融合要遵循主题相关的原则,服务意义建构的需要。教师要以教材单元内容为依托,以主题为核心和纽带,统领、整合其他优秀阅读资源。嵌入教材的语篇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水平以及现实、未来生活密切相关,且均要围绕同一主题,与单元内容具有互文性或者互异性,共同指向单元主题意义建构的探究主线。教师要从学生视角出发,从多个维度、不同侧面分析各语篇小主题之间、语篇与单元大主题之间的意义关联,将主线逻辑不清晰的教材单元重构形成内容紧密关联、逻辑清晰的教学单元。新的教学单元各语篇有内在逻辑结构,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这有利于学生建构主题意义,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针对某一主题新的认知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促进其学科素养的进阶。
多源文本融合式阅读的实施路径
下文将以外研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Unit 2 A Life’s Work与分级读物《多维阅读》(第22级)A Job to Do与为例,阐述指向主题意义建构的多源文本融合式阅读教学实施路径。
1. 多维分析,深挖单元主题,建立意义关联
单元是提供主题语境、进行主题意义建构的基本教学单位。单元教学承载了完整的课程内容六要素,承载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而有所侧重的目标任务,是通过英语课程学习促进学生成长的比较完整的课程周期(梅德明、王蔷,2018)。为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主题意义建构,笔者按照内容和意义双重相关的原则,先梳理出教材单元的主线和核心,根据主题意义建构的需要,添加同主题拓展阅读材料来充实和丰富单元内容,整合重组形成新的教学单元,按照逻辑性、关联性和进阶性原则建立起单元大主题和语篇小主题之间的意义关联,整体规划单元学习活动。
教材Unit 2 A Life’s Work的单元内容指向《课标》“人与自我”主题语境下“做人与做事”主题群,主题语境内容为“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个人职业倾向、未来规划等”。本单元的主题是理解和践行工匠精神。单元语篇从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开始,依次介绍了美国摄影师Bill Cunningham、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两弹一星”元勋、故宫钟表修复师和“样式雷”家族等在不同年代、不同领域所展现出的工匠精神。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了解、体悟各领域的杰出人物在各自职业生涯中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践行。《多维阅读》(第22级)A Job to Do的语篇涉及三种工作类型和十一种非常规工作,从工作的特征、要求、意义等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五种与动物相关的非常规工作、四种有挑战性的危险工作和两种脏且累的工作。该拓展阅读材料展示了一些非传统行业从业者的敬业精神和坚定信念,这不仅拓宽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也丰富了教材单元的主题内涵。经过语篇分析与梳理可以发现,教材与拓展阅读材料的语篇内容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笔者将二者整合后,形成新的教学单元(见图1)。

重新整合形成的新教学单元构建了由主题统领、各语篇主题相互关联、逻辑清晰的单元育人蓝图。新教学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中大国工匠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们爱岗敬业、钻研探索的精神;之后通过学习拓展阅读材料语篇,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对职业的认识,领悟“职业无尊卑,敬业最关键”的理念,实现“感知工匠精神—归纳工匠精神内涵—内化践行工匠精神—理性塑造未来职业观”的主题意义建构。
2. 巧设支架,关联新旧知识,推动思维进阶
在主题阅读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提升。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按照教材单元主题、语篇话题和内容以及统整嵌入的文本搭建阅读支架,综合设置开放、合作和具有探究价值的活动,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阅读活动的设置要体现一定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还要有适度的挑战性,让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都得到锻炼。教师要帮助学生借助语言支架、内容支架和活动支架,进一步推进新旧知识衔接、完善知识网络、理顺思维逻辑,更好地实现主题意义建构。
以“读写结合、读说融合”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解感悟文本—创设情境应用—迁移创新输出”三步策略搭建学习支架来推进学生建构主题意义。基于此,单元进阶式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通过教学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
(1)运用速读、扫读等阅读策略,准确把握各语篇内容,掌握与职业选择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2)应用“ 问题—解决型”语篇分析模式,分析语篇结构,提炼主题意义,绘制思维导图,完成模拟采访和职业推介等输出任务;
(3)了解多元的职业类型,感悟历史上不同时期、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体现出的专业精神,体会非常规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探索并感悟 “领会工匠精神内涵—学习匠人优秀品质—践行工匠精神—做好个人职业规划”的单元主题意义;
(4)进一步思考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参与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塑正确的职业观,提升对职场和职业技能的认知,理性思考未来的职业选择;秉持专注、精进、创新、坚守的工匠精神,发展未来职业所需的关键能力,为未来的求职作准备。
要达成上述单元目标,教师需要依托具体语篇的教学,在每堂课中完成相应的课时目标,从而使单元的主题意义探究在每一堂课中得到落实。围绕主题意义建构,关注多源文本与单元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主题引领下设计层层递进的学习活动。教师依据单元育人目标,分解制订出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见图2),实现思维可视化,直观展示主题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学片段1 ]
在导入环节,教师先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说出熟悉的常规职业名称并用英语做简单描述,然后利用《多维阅读》中的图片,展示几种学生比较陌生的非常规工作,让学生猜测这些职业名称和英文表达,接着询问学生的理想的工作和职业。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猜词活动,调动学生对非常规工作的兴趣,唤起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憧憬,形成对多源文本阅读的期待。教师将个人职业规划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建立密切关系,帮助学生获取和梳理与职业相关的信息,通过问题链深入启发学生探究思维,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在感知与注意中完成必备知识的储备,为后续的输出活动作准备。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运用有关职业规划与选择的语言,开展对语言、意义和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度探索。学生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提升鉴别和评判能力,其高阶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得以提升。
3. 多源融合,创新活动情境,激发主体参与
阅读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王蔷,2017)。在多源文本融合、师生互动共同探究主题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和表达(王蔷、葛晓培,2022)。为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活动、体验成功、获得发展,教师要创设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真实情境,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多模态语篇,创新活动形式,激发主体参与,增加情感体验,让学生切实体会语言知识的应用和交际价值,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教学片段2 ]
教师基于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做好非常规工作需要的品质和精神。本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如下:
Q1. What’s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job?
Q2. Wha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job?
Q3. What requirements should they meet to get this job?
[设计意图]
教师采用“问题—解决”型语篇分析模式,以问题链形式引导学生联系教材文本。问题1和问题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把握主旨,学会从多个维度对职业进行描述,全面系统地了解各种职业的内容和特点。问题3是对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的进一步挖掘,通过working principle、significance、features和requirements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每种职业存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小组合作创建思维导图的活动,创设了同龄人交流互助的空间,实现思维碰撞,促进输出。随后学生进行现场展示,这也是对其英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成果的检测。
[教学片段3 ]
在引导学生完成头脑风暴活动后,教师进一步创设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学校组织校园模拟招聘会,让学生分别以应聘者和招聘者的身份进行角色扮演,清晰地陈述职业选择原因和职业素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