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实践探究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实践探究0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初中英语阅读课;实践探究

一、引言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板块,学习者语言素养的提高有赖于阅读能力的培养(王笃勤,200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也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篇知识有效获取和传递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

然而当前初中英语阅读课堂还存在以下问题:(1)缺少目标统领,教学目标与阅读活动不匹配;(2)教与学割裂,阅读教学与课堂实际生成脱节;(3)教学过程不符合学生认知方式,评价活动对应性不强,不能反促教与学。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忽视教、学、评一致性。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尝试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角度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二、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实践原则

教、学和评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紧密结合,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目标、内容和形式方面,三者具有一致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程晓堂、谢诗语,2023)。

1. 研读语篇,统领教、学、评目标

目标方面,“教”是为达成目标而实施的活动,“学”是在目标指导下展开的学习,“评”是检验目标的达成效果。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评价检验目标达成效果,同时反促学生学习活动。只有教、学、评目标协调一致才能确保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因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读语篇,把握语篇主题意义,统筹教、学、评目标。

2. 探究任务,建构教、学、评内容

传统的教育,教师关注的焦点是要教什么,怎么教,忽略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否学会。这就需要课堂协调教、学、评任务。教师探究任务,建构教、学、评内容,这样“教”的内容即是“学”与“评”的内容,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学、评相对孤立的状态。

3. 巧用评价,提高教、学、评效果

形式方面一致性体现在“教”的实施是以学生的认知心理为前提,“学”与“教”同步发展,“评”以学生认知发展为结果。教师的“教”与“评”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方式,确保适应学生的“学”。因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用评价,推进教、学、评过程。

三、基于教、学尧、评一致性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实践案例

1. 研读语篇和学情,统领教、学、评目标的阅读课实践

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践行教、学、评一致性,首先要解决“教”什么,“学”什么和“评”什么。依据课标和学情,明确教、学、评目标。统一教、学、评目标,继而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本课语篇材料选自于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Unit 5 Section B (2a-2e)“Beautyin Common Things”。该主题属于“人与社会”大主题下的“历史社会与文化”话题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文化习俗与文化景观”。本节课为该单元第五课时,前四课时已经通过听、说、读等活动讨论了日常生活物品的制成材料和出产地。从What、How 和Why 三个维度来看:

【What】文章介绍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孔明灯、剪纸和泥塑,包括它们的制作工艺、制作原料和象征意义等。

【Why】该课旨在巩固被动语态用法;帮助学生了解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及风俗习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How】语篇为说明文。全文使用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围绕制作工艺、制作原料和象征意义三个方面介绍孔明灯、剪纸和泥塑。语篇包含了一些主题词汇和短语,如:traditional art,symbols of happiness,wishes for good luck,Chinese fairytale,historical story,lively characters 等。逻辑层次分明,语言简单明了。

本课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授课班级整体英语基础较好,学习主动积极,乐于交流协作。课前,教师利用问卷星制作问卷,在班级微信群下发,了解诊断学情,主要包括:中国传统艺术品制作的了解程度,传统工艺的词汇储备和对传统文化的看法。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主题内容方面,传统文化的话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为学生熟知且感兴趣。但由于词汇、句式储备不足,较少关注传统工艺的制作细节,学生难以熟练运用被动语态谈论。在语言学习方面,经过多年英语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略读和细读策略获取文章信息,但对分析文章结构特点还存在困难。

综上所述,本节课“教”的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获取从总体介绍到细节描述的篇章结构,理解含有被动语态的传统民间艺术语篇,提取关于孔明灯、剪纸和泥塑的细节信息,绘制思维导图,运用所学词汇进行复述,运用被动语态结构介绍另一项的传统文化艺术———春联的制作工艺,结合标题中的关键词 beauty思考探究传统文化之美。

本节课“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取篇章结构,提取关于孔明灯和剪纸的细节信息,利用思维导图介绍制作工艺,并迁移到另一项的传统文化艺术———春联,在问题链的指引下探究主题意义。

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本节课“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检测能否获取从总体介绍到细节描述的篇章结构,学生能否理解含有被动语态的传统民间艺术语篇,能否结合思维导图复述语篇内容,能否迁移介绍另一项的传统文化艺术———春联,能否在同伴活动中谈论自己对传统文化之美的理解。

因此,结合课标和学情,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角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

(1)通过浏览文章,获取从总体介绍到细节描述的篇章结构,理解含有被动语态的传统民间艺术语篇,提取关于孔明灯、剪纸和泥塑的细节信息如:材料、形式和象征意义。

(2)基于提取信息,绘制思维导图,尝试介绍传统工艺的制作。

(3)通过阅读及内化,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制作另一传统艺术———春联,体验制作过程。

(4)通过学习传统工艺相关信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风俗习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探究任务,建构教、学、评内容的阅读课实践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是基于共同的内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以语篇内容为基础,同时兼顾阅读教学的特点,即基于语篇、深入语篇、超越语篇。对于基于语篇和深入语篇,教师可以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如:填空、连线、问答、思维导图或问题链等。对于超越语篇,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在真实场景中解决真实问题,设计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类活动。

本课例活动设计如下:

[学习活动1]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图片,围绕传统艺术头脑风暴,谈论制作材料、形式和意义。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图片读图、读标题,预测语篇主要内容。

Questions:

Do you know any traditional art forms?

What are they?

What are they made of?

Why do we make them?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itle, how many traditional art forms are there?

What are they?

学习活动1 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文本主题,对应教学目标3,了解传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风俗习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效果评价1:观察学生能否根据图片谈论中国传统工艺有哪些,以及它们的材料、形式和意义,了解其关于传统工艺的词汇储备;能否根据图片和标题预测语篇主要内容。

[学习活动2]

学生浏览语篇,同伴互助讨论篇章结构,通过详读文章细节,找出每种传统工艺的材料、形式和象征意义等(见图1、图2)。

Questions:

What’s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Work in pairs to find out the structure of this article.

学习活动2 为学习理解类,旨在引导学生梳理语篇结构,获取关键信息,对应教学目标1 获取从总体介绍到细节描述的篇章结构,理解含有被动语态的传统民间艺术语篇,提取关于孔明灯、剪纸和泥塑的细节信息。

效果评价2:观察学生能否梳理语篇结构,获取关键信息。

[学习活动3]

学生基于提取信息,个人或以小组形式绘制思维导图,尝试运用目标词汇介绍传统工艺的制作。再次回到标题,思考它们美在何处?

Questions:

Can you introduce the traditional art forms to your friends?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se art forms?

Why was it called“Beauty in Common Things”

学习活动3 为应用实践类,旨在帮助学生内化应用,挖掘主题意义。对应教学目标2 基于提取信息,绘制思维导图,尝试介绍传统工艺的制作。

效果评价3:根据学生复述,评价其归纳内容要点的全面和准确程度。

[学习活动4]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春联,并向外国好友Rafa 介绍制作步骤。

Questions:

Could you show me how to make couplets?

学习活动4 为迁移创新类,旨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对应教学目标3 通过阅读及内化,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制作另一传统艺术———春联,体验制作过程。

效果评价4:观察学生能否合作制作春联并介绍制作步骤。

以上学习活动都是围绕语篇展开,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次中逐步展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 巧用评价,提高教、学、评效果的阅读课实践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存在性格、心理、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本节课的“评”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方式,确保适应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应以教学过程为载体,使教、学、评一致。

在活动1 中,当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艺术存在语言障碍,这时教师收到评价反馈应及时搭建支架,补充表达方式,鼓励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输出。

活动2 的目标是梳理语篇结构,获取关键信息。但在概括文章结构时,学生条理混乱。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每段关键句,总结段落大意,进而梳理语篇结构。

在活动3 中,在学生讨论“美”时,教师可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谈谈眼中的“Beauty in Common Things”。

在活动4 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考目标语言和语篇结构支架,小组讨论如何使介绍更全面,更具吸引力。

四、结语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英语阅读课,要充分发挥目标的统领作用,使“教什么”“学什么”和“评什么”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评有机整合,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