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故事:关税,外贸,玩具厂的过去与未来
作者: 陈锐5月14日下午,汕头市澄海区,在一片商品住宅区楼下的二层门面房里,一间做玩具跨境电商生意的办公室空无一人。二十多名员工临时搬到附近的仓库办公,以便加速向美国客户发货。几个小时之后,在距离这间办公室7公里的澄海协和工业园区,主要生产遥控车和航模的工厂“伟力智能”的车间灯火通明,三四百名工人加班赶制美国客户的订单,与此前一个月多数员工休息的状态截然不同。
“刚放开”,玩具跨境电商生意的老板这样解释原因。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发布,持续一个多月的“对等关税”风波暂告一段落。高达145%的关税一度让从事中美跨境生意的贸易商和工厂短暂停摆,伟力智能在4月就减少了100多名工人,当时有一个亿元级订单被美国客户通知暂停发货。
当下澄海做玩具的生意人之所以忙碌,除了补发4月暂缓的货物,还因为要赶制圣诞季的订单,争取在5月12日后的90天内发出。因为《联合声明》中提到,4月2日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中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有24%暂缓90天实施—没人确定90天之后会发生什么。
澄海玩具产业小数据

在国际贸易因关税政策变动而震荡的4月,中国的玩具制造和出口被拉到了聚光灯下。和鞋服纺织、数码家电等产品一样,玩具是美国从中国大量进口的商品品类之一。不断有中外媒体强调,美国近80%的玩具产自中国,而高到离谱的关税让美国“2025年的圣诞节货架岌岌可危”。特朗普本人则在5月初回应,因为关税,“美国的孩子从拥有30个娃娃变成只能有2个”。
美国玩具协会提到了关税影响的另一面,被各类报道广泛引用:中国玩具供应链上的企业将面临压力,“中小企业中很多都是家族企业”。
汕头市澄海区就是全球玩具供应链上一个这样的压力点,关税变动是这座小城的大事—美国是澄海玩具最大的外贸单一国家市场,也是希望做附加值较高产品的厂家最看重的市场。
澄海玩具企业,小微企业是绝对主力

澄海是中国著名侨乡之一。凭借潮汕地区独特的商贸机会与人际网络,这里在过去40年因建立起塑料玩具最完整的生产供应链而被称为“中国玩具礼品之都”,业内流传的说法是“中国玩具看广东,广东玩具看澄海”。如今,这个面积不到350平方公里、2023年常住人口仅87万的小城,聚集了5万多家玩具企业、超过20万名从业者,玩具规上企业的产值占全区规上产值的比例超过3成;诞生的8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6家都与玩具产业链相关。
每年,这里产出全球约3成的塑料玩具,其中接近6成出口海外,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市场超过140个。2024年,澄海玩具出口额占全国玩具出口总额的21.8%,而2002年至2022年的20年间,这里玩具出口的年平均增速达到16.2%。
改革开放之后,县市甚至乡镇中灵活、勤劳的小老板们赶上了全球化的浪潮,把中国制造卖向海外—这是中国为人熟知的、具有代表性的外贸城市发展路径。澄海这个粤东小城便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而在当下,当全球化进入新的阶段,这个仍保持传统制造形态的城市,要如何审视和看待曾经的成功、错失的机会,以及未来的方向?
小地方与全球
“澄海是个小地方”,几乎每一个受访的当地玩具从业者都会这么说。
澄海区位于汕头市最东部,与福建省的闽南地区只隔着一个潮州市。在汕头的几个区中,它是距离香港、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最远的一个,当地人自嘲这里为“省尾国角”。1994年之前,在行政区划上它一直是一个县城,后来转为县级市、市辖区,直到2011年汕头经济特区的范围经批准扩大,澄海也被纳入其中。
和多数潮汕侨乡类似,澄海一直有“人多地少”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由侨胞带动,面向海外市场的玩具和羊毛衫制造业开始在这里兴起,且具有鲜明的“县域经济”特色:同乡同业,重人际关系和道义;早年的制造、贸易场所,不少是农村用地,权属遗留问题常见。另一方面,沿海的位置带来了温润的气候,狮头鹅、海鲜和美味的海边沙地西瓜是澄海人总爱提及的家乡好生活,同样出名的还有喝功夫茶议事—那可能是潮汕所有生意的开始。

“规模小、数量多”,是澄海的玩具企业的最大特点。澄海的5万多家玩具企业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仅227家,其余的生产、贸易、配套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以玩具工厂为例,当地最常见几十人规模的家庭式工厂,200人以上就算得上大厂。与义乌等长于贸易的城市相比,澄海更侧重玩具生产。
这样的产业形态能够回溯到改革开放之初。当时,香港的玩具外贸产业发达,厂商希望把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转到内地加工,让香港专注贸易,形成“前店后厂”的业态。距离香港较近的深圳、东莞等地的工厂最先接到订单和投资,一些几千上万人的大厂能够承接美泰、孩之宝等国际大牌的代工订单。
相对偏远的澄海与它们略有“时差”。但因为民间有绣花、版画等手工产业基础,以及更关键的侨乡背景,澄海还是接触到了注塑等技术以及来自海外的玩具制造订单。和东莞的产业形态不同,散落在城、乡的澄海玩具厂形成了密集的玩具小作坊集群,灵活、极具价格优势—早期,不少工厂只把人工、材料和模具等算为成本,并不将自家厂房计入成本费用。
2024年中国玩具对成熟市场出口表现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乡镇经济工业化模式往往被分为苏南、温州、珠江和晋江模式。其中珠江模式最出名的区域就是东莞,它早期的特点是以集体所有制和外资企业为主,政府主导土地开发,工厂规模得以迅速扩张。而澄海的发展方向,更接近晋江的县域经济模式,有侨乡基础,以民营经济、联户集资的方式起步创业,形成一个地区做一种产品的产业集群。
澄海既未长成晋江也没变成东莞。几十年来,澄海的玩具小厂经历了技术进化和样貌更新,本地也出现了奥飞动漫、群兴玩具等上市公司,但这里并没有整体转向集中规模化,仍以家族企业为主。此外,澄海生产的玩具以积木和塑料玩具为主,仅有部分企业涉及附加值更高的智能和潮流玩具,这使它和东莞等地保持了鲜明的差异。
一名澄海的玩具从业者向《第一财经》杂志提到澄海玩具企业融资难、扩大难的问题,其中一个原因是,澄海有不少公司的厂房早年可能是农村集体用地,不属于符合规范的生产用地。这些土地由于手续不全、难以被算作资产,也无法被抵押,限制了企业融资。
当被问及“是否考虑走上市公司的路径”时,一家澄海中大型玩具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否认,并解释了为何很多当地企业都不作这样的选择。一方面,她提到澄海是“小地方”,生意人之间相互熟悉且团结,在遇上资金问题时可能会首选在信任的同行中间周转。另外,她表示多数澄海的塑料玩具厂都不算高端制造,盈利模式简单、利润较低,而且为了压低成本,常在用工、税收方面有不规范之处。如果上市,公司很有可能为了合规而造假,这反而是“揠苗助长”。

“规模小、数量多”的玩具工厂们,塑造了很多澄海本土的产业特色和业态。例如,因为多数工厂没有承接大型代工订单的能力,而需要自己开发产品、抓住中小客户,拿着成品向外推销。在同类工厂密集的情况下,澄海人对于展示和贸易的需求是迫切的。
但事实是,澄海的玩具产业更擅长生产而非贸易。多数工厂没有专门的贸易部门,他们很多需要仰仗本地的贸易企业把货卖到海外。即便如今工厂直接对接客户已经十分方便,仍有不少工厂老板遵循着传统的“几道关”方式接单:海外客户先把订单下到香港的贸易公司,进而转给澄海的贸易公司,最后才到工厂老板手中。
基于这样的产业形态,澄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玩具“展厅”贸易模式。它看起来像是一个个微缩版的义乌商贸城,但本质上更像是本地商人“抱团取暖”的利益共同体,少到几个、多到上百个工厂老板集结起来,分摊费用共同租赁展厅,供贸易公司和客户选品。它的主要功用是让工厂老板们共享客户。因此,为了共赢、避免竞争导致的共同体“心散”,每一个档口展示的产品几乎都不重复,这是大家共同的默契。
谈起挑选展厅合伙人的标准,玩具展厅“金成峰”的一位发起人告诉《第一财经》杂志,“人品怎么样”至关重要。“小城市就是这样”,他说,他们通过熟人相互介绍、建立信任,进而合作。每一个发起人在展厅并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只有一个“理事会”,那个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着的是一张茶桌而非办公桌,供大伙喝茶、共同议事。
这名发起人是80后,自己也有一条几十人规模、主做发展中国家市场的玩具产线,没能力承载大量的订单,他也无意再扩张工厂。毕业之后,他曾在深圳做过电子产品生意,回到老家后自然地和朋友合伙进入了玩具行业。他表达了自己对小城生活、经营自家工厂的满足—“大富大贵不敢奢求”,但是这个“小地方”房价不高、饮食丰富、亲友环绕。
优势与内卷
面对关税变动,在澄海拥有较大规模工厂的伟力智能尝试去东南亚寻找新的厂房,这是美国客户的建议。伟力智能的生产负责人蔡建东告诉《第一财经》杂志,海外的工厂更多是用于规避关税风险,虽然人力成本低,效率也低。即便工厂建成,大多数生产步骤仍要在澄海完成。以伟力智能生产的玩具车为例,海外工厂目前能承担的步骤,就是“盖上车盖”这最后一步。
关税风波让精于玩具制造的澄海人知晓了特朗普想让制造业回归本土的理想,但基于工厂“小微且多”的产业形态,澄海作为玩具生产基地,在当下仍有明显的优势。
最主要的,是这里具备从原料、设计、制造到包装销售的完整玩具生产链条。一名澄海“厂二代”告诉《第一财经》杂志,他认为澄海的玩具厂最难被取代的,并非相对低价的一线工人,而是大批能够熟练操作数控中心、机床和注塑机的有经验的工人。在澄海,这些工人不断在工厂里积累经验、四处流通,他们对于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无论是想让制造业回流的美国,还是发展中的东南亚,目前都缺乏这样的“中间人才”。
与东莞的大厂相比,玩具工厂“小微且密集”的特点也令澄海具备独特优势:“船小好调头”让工厂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多名从业者提及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曾有东莞大型工厂因为骤然失去大量海外订单而倒闭,澄海的工厂反而因为自主生产和成本低、体量小,存活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