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运动猝死的6个“报警信号”

作者: 姜君炜

运动猝死的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很多人认为,运动猝死是职业运动员才有的“专利”,运动是导致猝死的罪魁祸首。但事实上,普通健身爱好者,尤其是有心脏病等基础病的运动人群,同样存在运动猝死的风险。绝大多数情况下,运动属于“诱发因素”,而非猝死的根本原因。

运动猝死——隐藏在活力背后的致命风险

根据具体原因,运动猝死可分为心源性猝死、脑源性猝死和其他原因导致的猝死。部分猝死者以往虽然没有明显症状,也没有明确诊断,但心、脑已存在病变因素。剧烈运动可刺激发病并导致死亡。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异常引起的猝死,比如运动者罹患冠心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剧烈运动可突然大幅增加心脏负荷,使患者猝死。脑源性猝死是脑部病变引起的突然死亡,比如运动者本身存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剧烈运动令脑血管破裂,运动者因脑出血而死亡。此外,电解质紊乱等原因也可能引起猝死。

在所有运动猝死的原因中,心源性猝死约占80%以上。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心源性猝死6个关键预警信号。若能及时识别这些信号并采取应对措施,或许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信号1.异常胸痛

胸痛是心源性猝死前最常见的预警信号,约有一半的心源性猝死病例在猝死前出现过胸痛症状。但是,这种疼痛往往被误认为是运动后的“正常反应”或被简单归咎于“岔气”,可能导致患者错失救治良机。

典型的心源性胸痛具有以下关键特征: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方,范围较广(约手掌大小)。胸痛伴有压迫感、闷胀感或窒息感,而非尖锐的刺痛,患者常感觉“像有块大石头压在胸口”。这种不适在运动时加重,在休息后缓解,会反复发作。

有些患者表现为非典型胸痛,疼痛感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甚至上腹部,容易被运动者误认为是肌肉拉伤。

★温馨提示:如果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出现胸痛,并伴随出汗、恶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宁可“虚惊一场”,也不要错过救治的黄金时机。

信号2.不明原因的

心悸与晕厥

心律失常也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危险信号。不定期出现心慌、心悸可能提示心律失常。心跳过缓同样危险,当心率低于40次/分时,可能导致患者因脑供血不足而晕厥。

★温馨提示:运动人群要特别关注自己是否有心慌感、心悸感,运动时不可逞强,不能认为“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如有心脏不适感,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信号3.异常疲劳与

呼吸困难

运动后出现适度疲劳感是正常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疲惫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心脏的泵血功能受损,不能将血液输送至全身,会使各器官组织缺氧,引发疲劳症状。如果轻微活动就感到极度疲劳,并伴有胸闷、水肿等症状,需警惕心肌炎或心肌病的可能性。此类患者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增加猝死风险。

呼吸困难是另一个危险信号。心肌梗死发作前,患者可能出现“喘不上气”的感觉。这种表现可能被误认为是运动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

★温馨提示:如果运动强度一般,运动者却感觉异常疲惫,或突然感到呼吸急促,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信号4.胃肠道不适与大汗

心源性猝死前,身体可能通过胃肠道不适症状发出警告。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胃肠炎,实则可能是心肌缺血刺激迷走神经引起的反应。特别是疼痛感从腹部向胸部放射时,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信号。

突然大汗淋漓是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信号。运动人群在没有剧烈运动的情况下突然大汗淋漓,伴有“濒死感”,通常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温馨提示:运动后脸红和轻微出汗是正常表现。如果运动后出现持续的恶心、呕吐或大量出冷汗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运动,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信号5.眼前发黑、

头晕目眩

若运动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心脏泵血功能受损,患者的大脑供血量急剧减少,会发出缺氧信号。脑组织缺氧、缺血会导致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目眩等症状。

★温馨提示:若运动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尤其是伴随心悸或胸闷等症状,可能提示心肌和脑供血不足。患者应及时停止运动,前往医院就诊。

信号6.肩背酸痛、

下肢水肿等“长期预警”

持续性肩背酸痛、下肢水肿、头晕乏力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表现。比如,冠心病可能引起肩背部疼痛感。心力衰竭可能导致双侧下肢水肿。冠心病等心脏病变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可引起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机体存在潜在的心血管疾病,还进行过量运动,很可能危及生命。

★温馨提示:上述这些预警信号很容易被忽视,或者被误认为是运动后的正常表现。运动人群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停止运动、及时就医,不可单纯休息或盲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科学运动、避免风险

识别运动猝死前的“预警信号”是“最后”的挽救措施。以下建议可以帮助运动人群事先做好预防,减低运动风险,健康运动、快乐运动。

1.运动前做好评估

运动者应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科学运动。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由专业医师进行运动风险评估,根据医嘱开展科学锻炼。没有运动基础的人群开展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

2.遵守科学运动原则

运动前做好热身,可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运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心率,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合理用药,积极控制病情。生活中应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均衡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作息。这样做有助于稳定病情,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4.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掌握心肺复苏的具体方法,了解AED的使用方法,在其他人突发心搏骤停时可及时施以援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