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调治小儿咳嗽
作者: 高君梅婴幼儿抵抗力差,容易受外邪侵扰而发生咳嗽。咳嗽本质上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有助于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但是,如果咳嗽经久不愈,会影响患儿的进食、睡眠,甚至不利于其生长发育。经过医师明确病因、辨明证型,以中药内服和外治法对症调治小儿咳嗽,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对小儿咳嗽的认识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时,小儿容易受邪气侵扰,导致肺部功能失调,进而发生咳嗽。根据病因、病机不同,可以将小儿咳嗽分为四大类:
1.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由风寒外邪所致。患儿多表现为咳嗽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此类咳嗽多见于冬季,在寒冷潮湿季节的发病风险较高。
2.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由外感风热邪气所致。患儿多表现为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体温升高、舌苔发红、头痛等症状。此类咳嗽多发生于春夏两季。
3.痰湿咳嗽
痰湿咳嗽由外感湿邪、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导致体内痰湿聚积所引起。患儿多表现为咳嗽痰多、痰白黏稠、舌苔呈淡红色或发白,大便黏滞不成形。此类咳嗽在多雨的春季较为常见。
4.阴虚咳嗽
阴虚咳嗽多由患儿阴液不足、肺失滋润所引起,多见于干燥的秋季。患儿多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是有黏痰但是难以咳出,同时伴有口干咽燥、舌苔暗红等症状。
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对于小儿咳嗽患者,中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确定咳嗽的具体类型,然后采取针对性治疗方式。
调治风寒咳嗽
对于风寒咳嗽,应遵循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调治原则,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内服
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含有荆芥穗、防风、紫苏叶等成分,具有祛风散寒、解表退热的效果,能缓解患儿的头痛、咳嗽、流鼻涕、四肢酸痛等症状。中药方剂荆防败毒散是治疗风寒感冒的经典方剂,由荆芥、防风、柴胡等药物配伍而成,对缓解头疼身痛、胸闷咳嗽、痰多色白等症状有良好效果。
2.饮食调理
对于风寒咳嗽患儿,可适当以葱、姜、蒜、萝卜等温性食物进行食疗调养。生姜萝卜饮和葱白粥都适合风寒咳嗽的患儿食用。
3.推拿疗法
调治风寒咳嗽的常用推拿手法有以下4种:
(1)开天门:将双手大拇指指腹从患儿的眉心轻柔向上推至发际线处,重复进行50次,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之功效。
(2)推坎宫:双手大拇指指腹从患儿的眉心分别推至眉梢,重复进行50次,有疏风解表、醒脑明目之功效。
(3)分推膻中:双手大拇指指腹同时从膻中穴(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向两侧平推,直至乳头处,重复进行80~100次,可缓解痰喘咳嗽、胸闷气短症状。
(4)推四横纹:将患儿的四指并拢,用拇指指腹从患儿的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手指根部与手掌的交接处),重复进行200~300次,有化痰止咳、清热散结之功效。
调治风热咳嗽
对于风热咳嗽,治疗原则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内服
风热咳嗽患儿一般可使用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中成药进行对症治疗。银翘解毒片由金银花、连翘、荆芥等配伍而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桑菊感冒片由桑叶、菊花等配伍而成,能够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2.饮食调理
对于风热咳嗽患儿,日常饮食可增加具有辛凉解表作用的食材,如薄荷、金银花、菊花、葛根等,同时,应避免食用葱、姜、羊肉等辛辣温燥的食物。家长可用桑叶、菊花、杏仁制成桑菊杏仁饮,让患儿日常代水饮。
3.耳穴贴压
以耳穴贴压法调治小儿风热咳嗽,通常选择肺耳穴、气管耳穴、神门穴、交感穴、咽喉耳穴。将王不留行籽粘在对应耳穴上,家长每日为患儿按压3次,以耳部发热、有明显胀痛感为宜。
调治痰湿咳嗽
对于痰湿咳嗽,应遵循健脾化湿、化痰止咳的调治原则,可采取以下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
患儿可服用二陈丸、苏子降气丸等中成药治疗痰湿咳嗽。二陈丸由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制成,可燥湿化痰、理气和胃。苏子降气丸由炒紫苏子、厚朴、前胡等配伍而成,可降气化痰。
2.饮食调理
痰湿咳嗽患儿可适当多吃能够健脾化湿的食物,如山药、茯苓、薏苡仁等。家长将橘红、茯苓、罗汉果与甘草搭配煮水让患儿饮用,能够燥湿化痰、润肺止咳。患儿应少吃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加重痰湿症状。
3.针刺疗法
针刺患儿的特定穴位,能起到疏通经络、扶助正气、祛湿化痰的效果。以针刺法治疗痰湿咳嗽,通常选择足三里穴、肺俞穴、丰隆穴等穴位。
调治阴虚咳嗽
对于阴虚咳嗽,应遵循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调治原则,可采取以下治疗方法:
1.中药内服
阴虚咳嗽患儿可服用百合固金丸、养阴清肺丸等中成药,达到调和气血、止咳化痰的效果。百合固金丸含有百合、地黄、麦冬等成分,可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养阴清肺丸由地黄、麦冬、玄参等药材配伍而成,能够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2.饮食调理
家长可安排患儿多吃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百合、山药等,不要让其食用辛辣、油腻食物。银耳雪梨羹、玉竹百合瘦肉汤等食疗药膳的口感很好,很适合患儿食用。
3拔罐疗法
以拔罐疗法治疗阴虚咳嗽,可选择患儿的天突穴和肺俞穴等穴位。天突穴位于颈前区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对其拔罐治疗有宣肺通气、利咽止咳之功效。肺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5厘米)处,对此穴进行拔罐治疗,有止咳化痰、肃降肺气之功效。由于幼儿皮肤娇嫩,因此,拔罐疗法多用于3岁以上的患儿。拔罐后,家长应为患儿做好保暖,不宜让其立即沐浴,以免受凉。
温馨提示:本文中所列举的中成药均属于非处方药。不过,咳嗽患儿的具体证型不同,而且幼儿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比成年人弱,不建议家长自行用药。如果家有咳嗽患儿,家长应带孩子前往正规医院进行对症治疗,规范使用相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