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了解“人体电路检测”

作者: 张斌

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通过“电活动”,不断地进行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如果将大脑比作是“开关”和发布指挥信号的中枢,神经是“电线”,那么四肢、脏器等则是各类“小家电”。比如,当我们的手碰到尖锐、高温、刺激性物体时,“开关”(脑)发出动作电位,通过“电线”(神经元)传导至“小家电”(肌细胞),人会快速将手缩回。如果人体的电活动发生异常,可以应用肌电图检查,来帮助医师明确病因、正确治疗。

什么是肌肉的电活动?

人体的肌肉由许多肌纤维组成。肌肉的电活动是指肌肉细胞,尤其是骨骼肌和心肌发生收缩,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电信号的现象。肌肉电活动主要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是指肌肉细胞(或其他可兴奋细胞)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稳定电位差。可以这样理解,静息电位是细胞处在“待机状态下”,细胞内外保持的电压差。静息电位是肌肉功能的基础。

2.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迅速且短暂的电位波动。当大脑发出指令,神经传递信息,“小家电”开始“工作”。动作电位就是通过瞬间的充放电来传递消息。

肌电图检查的工作原理

肌电图是通过检测肌肉在不同状态下的电活动,来评估肌肉和神经功能的一种检查方法。这项检查可以记录受检者肌肉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以及神经传导速度等参数。如果“小家电”发生问题,医师需要判断究竟是“家电”本身出现故障,“电线”发生问题,还是“开关”坏了。肌电图检查就像是“人体电路检测”,能测出“电线是否漏电”或“家电有没有短路”。

1.相关检查设备

肌电图检查设备主要包括电极、放大器、记录仪和计算机分析系统。

(1)电极:分为表面电极和针电极。表面电极放置在皮肤表面,用于检测浅层肌肉的电活动;针电极则插入肌肉内部,能够更准确地记录单个肌纤维或肌肉束的电活动。

(2)放大器: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以便记录仪能够清晰地记录下来。

(3)记录仪:将放大后的电信号记录下来,形成肌电图波形。

(4)计算机分析系统:对记录下来的肌电图波形进行分析,计算各种参数,如振幅、频率、神经传导速度等。

2.检查方法

(1)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脱去受检部位的衣物,清洁皮肤,以确保电极能够良好地接触皮肤。对于需要进行针电极检查的患者,医师会在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

(2)电极放置:根据检查的目的和部位,医师会选择合适的电极类型,并将电极放置在相应的位置。

(3)检查过程:在电极放置好后,医师会要求患者进行不同的动作,如放松、收缩肌肉、轻敲肌肉等,以观察肌肉在不同状态下的电活动。同时,医师还会通过刺激神经来检测神经传导速度。

(4)数据分析:检查结束后,医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和诊断。

肌电图检查的应用领域

1.辅助诊断神经肌肉相关疾病

(1)肌无力:肌无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肌肉疾病,表现为肌肉无力、易疲劳等症状。肌电图检查可以检测肌肉的收缩力和耐力,以及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判断肌无力的原因。

(2)肌萎缩:肌萎缩是指肌肉体积缩小,通常是由于神经或肌肉损伤引起的。肌电图检查可以检测肌肉的电活动,判断肌肉是否存在萎缩,并确定萎缩的程度和范围。

(3)周围神经病:周围神经病是指周围神经受损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等。肌电图检查可以检测神经传导速度和肌肉的电活动,帮助医师确定周围神经病的类型和程度。

(4)运动神经元病:运动神经元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神经元,会导致肌肉无力、萎缩和瘫痪。肌电图检查可以检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帮助医师早期诊断运动神经元病。

2.外伤与手术评估

(1)外伤评估:对于外伤引起的神经肌肉损伤,肌电图检查可以确定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手术评估:在手术前,肌电图检查可以帮助医师评估手术风险、预测治疗效果。手术后,肌电图检查可以评估手术效果,判断神经功能是否恢复。

3.康复治疗监测

(1)康复治疗前:肌电图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肌肉功能状态,确定康复治疗的目标和方案。

(2)康复治疗中:定期进行肌电图检查可以监测肌肉功能的变化,评估康复治疗的效果。

(3)康复治疗后:肌电图检查可以评估康复治疗的最终效果,判断患者是否恢复到正常的肌肉功能水平。

患者接受检查

应注意以下事项

1.检查前

(1)告知医师病史:患者在检查前应向医师详细告知自己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

(2)避免剧烈运动:检查前一天,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肌肉的电活动。

(3)保持皮肤清洁:检查部位的皮肤应保持清洁,避免使用化妆品、护肤乳液等,以免影响电极的粘贴。

2.检查中

(1)放松心情: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应放松心情,避免紧张和焦虑。紧张情绪可能会影响肌肉的电活动,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

(2)配合医师操作:患者应按照医师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动作,如放松、收缩肌肉、轻敲肌肉等。同时,患者应保持安静,避免说话和移动身体,以免干扰检查。

(3)告知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感到疼痛、麻木、刺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医师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检查方法或停止检查。

3.检查后

(1)观察局部反应:检查后,患者应观察检查部位的皮肤是否有红肿、出血、疼痛等局部反应。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

(2)注意休息:检查后,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进行针电极检查的患者应保持检查部位清洁,避免感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