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蕨粑香
作者: 李志来清明时节,春雨绵绵。这让我忆起儿时采蕨根、做蕨粑、食蕨粑的温馨往事。我的家乡位于鄂东黄冈大别山深处。春日清晨,母亲总会带着我们兄弟姊妹上山采蕨根。
雾气未散,我们背着背篓、别着镰刀、手持镐头,踏着露水出发。山路蜿蜒崎岖,两旁的蕨草高过人头,叶片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母亲走在前头,熟练地拨开杂草,寻觅最肥嫩的蕨根。采满一篓蕨根,太阳已高悬。我们背着沉甸甸的收获下山,路上遇见村里人,总会互相展示收获。
回到家,母亲将蕨根倒入大木盆,我们围坐盆边,开始清洗。清凉的山泉水冲去泥土,露出蕨根清澈的本色。洗净的蕨根需晾干水分,方能制作蕨粑。
制作蕨粑的第一步便是将蕨根捣碎,这是力气活,通常由父亲完成。他挥动木槌,一下下砸在石臼中的蕨根上,敲击出沉闷的声响。捣碎的蕨根加水搅拌,再用细纱布过滤。乳白色的汁液缓缓流入盆中,汇成一方水色,缓缓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过滤后的汁液需要沉淀,母亲会将盆子置于阴凉处,叮嘱我们切勿触碰。沉淀完毕后,母亲小心翼翼地倒掉上层的清水,留下底层的淀粉。此时的淀粉尚且湿润,需置于竹筛中静置晾干。我们协助母亲将竹筛搬至院中,让春日的阳光与微风完成最后的工序。晒干的蕨根淀粉洁白细腻,像白雪一样夺目。
随后,母亲将蕨根淀粉加水调成糊状,倒入热锅中。我们围在灶台边,看着白色的糊糊在锅中慢慢凝固,变成半透明的胶状。母亲用锅铲轻轻翻动,蕨粑的香气渐渐弥漫开来。这香气不同于一般的食物香,带着山野的原始清新,又有些许泥土原本的芬芳。
刚出锅的蕨粑热气腾腾,母亲会切下一小块,撒上白糖,让我们尝鲜。热乎乎的蕨粑入口即化,清甜软糯,带着独特的韧性。我们吃得满嘴都是,还不忘互相取笑。母亲总是笑着说:“慢点吃,别烫着。”
蕨粑的吃法多种多样,可切成小块,与青菜、蒜叶同炒;亦可切片晒干,制成蕨粑干,久存不坏。但多种吃法里我最钟爱的是母亲烹制的蕨粑汤。母亲将蕨粑切成细条或薄片,与肉丝、青菜共煮。这时汤汁浓稠,蕨粑条滑嫩可口。寒冷的春日,一碗热乎乎的蕨粑汤下肚,顿时全身暖和。
采蕨根、做蕨粑不仅是我们的家庭活动,也是整个村子的春季盛事。邻居们常常互相帮忙,你家帮我捣蕨根,我家帮你过滤汁液,做好的蕨粑也会互相赠送。这种互帮互助的乡情,让简单的食物有了更深的情感意味。
如今,我离开老家多年,很少有机会参与采蕨根、做蕨粑的活动。又一年春天,我带着孩子回到家乡。母亲已经老了,但依然坚持要为我们做一次蕨粑。我跟着她上山采蕨根,却发现自己的眼力已经不如从前,总是分不清蕨根的老嫩。母亲笑着说:“你呀,在城里待久了,连蕨根都不会认了。”我听了,心里既惭愧又温暖。
看着母亲熟练地制作蕨粑,我忽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传承。从采蕨根到制成蕨粑,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承载着乡愁的记忆。
夜深人静,我独自坐在院子里。月光洒在晾晒蕨根淀粉的竹筛上,泛起淡淡的光泽。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更显出夜的静谧。我轻轻抚摸着竹筛,感受着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仿佛触摸到时光的纹路。
蕨粑的香气从厨房飘来,和记忆中一模一样。我知道,这香气里不仅有山野的味道,更有家的味道。它穿越时空,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将我与我的根连接。在这个春夜里,我忽然懂得了什么是乡愁,什么是传承。蕨粑,这山间美味不仅滋养了我们的身体,更滋养了我们的灵魂。它提醒我们,无论行至多远,切勿忘记来时之路。
编辑|张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