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作者: 黄礼孩

“做一个诗人/就是要让每个词语都变成子弹”,这是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的诗观,他奉行诗歌必须介入生活的信条,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认为诗歌应该像“面包一样实在”,必须解剖社会不公。“把诗歌锻造成铁锤/用它敲击压迫者的头颅”成为他的暴力美学,而“即使明天就要死去/今天也要种下苹果树”这样的抒情诗是他的灵魂,带来更多的共鸣。吴季翻译的这组诗歌,每一首都耐读、隽永。他的诗歌乐观、劝诫、爱、怀念、幽默、诙谐、眷恋、豁达,透出诗人充盈的生命之光,敞开着力量。在《“我爱你,就像吃着蘸盐的面包”》一诗中,爱既是“夜里发高烧”,也是“第一次坐着飞机”,诗人将崇高情感植根于日常经验的写作策略,革新了土耳其爱情诗的传统,提供了书写“爱”的新文本。

冷静、理性、克制,这是王学芯的诗歌语言,而善于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又帮助他创作出时代感的诗意。静谧中暗涌生命的动力,在《午夜那一段时间里》一诗中,王学芯有着冷峻的美学呈现。于寻常的午夜里写出非寻常的景象,窥见人类意识里纠缠不清的事物,比如“穿越纤维进来的光”,推进了空间感的存在之谜,“无人路径/加深着幽晦”,则是外部与内心图景的映射。“搭在椅子背上的衣服”与“弯曲的骨架”,是身体的缺席,又是存在的物证。在日与夜那里,诗人跨越界限,不过,自我与他者并不做清晰的切割,甚至是矛盾的状态,比如“踱步或安坐”“笑 哭/或失眠”,在回旋之间,一种混合的方式以神秘扩展出了平衡。善于进行意识流动写作的王学芯,他的诗歌契合着当下人的精神困境。

即时转化是诗人姚风写作的一个亮点,他善于在生活中提炼出命运无常的哲学思考。这一能力,来自他的观察,得益于他的敏锐。一面镜子、一次体检、一条海豚、一场音乐会、一个人的游泳池等等,这些日常的生活场景,存在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歌特效,仿佛风暴从顺从到反抗,掀开令人惊诧的真相。姚风是翻译家,也是艺术家。翻译的转换或艺术的跨界都助力于他的创意。从具象到抽象,他做出惊人的跳跃。黑色冷幽默像燕子穿梭于读者的视野里。《到柳州去》一诗就是姚风诗歌的一个侧影。“螺蛳粉”是地方小吃,而“棺材”是死亡符号,诗人将“吃的欢”与“死的瘆”结合起来写,看起来荒诞不经,又有合乎情理之处,当“棺材”转变成“升官发财”,也是从悲剧变成喜剧,在矛盾性事物之间,姚风表现出自由切换的能力。“升官,早已力不从心”,“留给我们的,只有棺材”,诗歌至此写出了命运的紧迫感,看起来可以结束了,但诗人笔锋一转,他要在“棺材内外画满繁花”,将生命有限的恐惧转化为无限的审美,人生获得了芬芳的超越。

——黄礼孩

上一篇: 月出
下一篇: 一条海豚浮出水面(组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