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迁:时光的印记

作者: 严金兰

我的家乡,古县渡,坐落于鄱阳湖畔的青山绿水之间。这里四季分明,风景如画,总是让我心中涌起一股温暖的情感。每当回想起过去,三十年前、二十年前、十年前的场景总会在脑海中浮现,家乡在岁月的洗礼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三十年前的家乡,街道还是泥土路,偶尔有几辆拖拉机驶过,扬起一片尘土。农用四轮车摇摇晃晃地穿梭在村镇之间,车内闷热又拥挤。村民们大多以农业为生,农忙时节,大家会聚在一起,互相帮助收割稻谷。清晨的田野里,农夫们在阳光下辛勤劳作,稻谷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那时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宁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

我记得,每年的庙会是小镇最热闹的日子。村民们欢聚一堂,笑声此起彼伏。小摊贩们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炸春卷的香气、糖葫芦的甜味、凉粉的清爽,都让人垂涎三尺。孩子们在庙会的游乐场上尽情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样的场景至今仍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仿佛是岁月的音符,悠扬而动人。

那个时代的文化活动也极为丰富多彩。节假日时,村民们会自发组织文艺演出,演绎传统的戏曲角色或表演民间舞蹈。老人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年轻人则在一旁倾听,传承着那份浓厚的乡土情怀。那时的家乡仿佛一幅静谧的画卷,记录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梦想。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家乡迎来了巨变。二十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乡村的面貌逐渐焕然一新。泥土路被宽敞的水泥路所取代,村民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村里兴起了许多小型企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追求更好的生活。

与此同时,政府推出了移民建镇的政策。虽然许多老人不愿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年轻一代的移民怀揣着希望和梦想,来到了这片曾经荒凉的土地。他们开始了艰辛的建设之路,将这片土地变成如今的繁华小镇一—红岭镇。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两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令人心旷神怡。

小镇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一孩子们在宽敞的公园里嬉戏玩耍,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老人们则在阳光下悠闲地聊天儿,分享彼此的故事与智慧。镇上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学校、医院、商场、文化中心等一应俱全,为居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

这一时期,家乡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极大重视。新建的学校不仅设施先进,而且师资力量雄厚。孩子们在这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未来的希望在他们眼中闪烁。小镇每年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吸引周边的居民前来参与,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促进社区的凝聚力。这些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在乡镇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归属感。

从十年前至今,是变化更加迅速和显著的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为家乡带来了新的机遇。街道两旁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咖啡馆、餐厅等新的商业业态,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地游客。这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遇。

在文化方面,随着图书馆和文化中心的建立,以及年轻人的参与,乡镇的文化氛围也在不断提升。他们通过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学习新技能,或分享自己的创作,丰富自己的生活。这样的变化不仅让家乡在经济上获得了发展,也在文化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小镇已完全实现现代化改造,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尽管变化迅速,但家乡的人情味依然浓厚。每当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听到亲切的乡音,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与感动。这里的一砖一瓦与一草一木都是我的情感寄托。

家乡的变化是时代的印记,是岁月的礼赞。我相信,无论未来如何变迁,这片土地上承载的情感与记忆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无论我走到哪里,家乡始终是我心灵的归宿,情感的港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02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