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

作者: 相裕亭

汪良是个戏迷。

汪良尚在襁褓中时,就跟着父母亲到戏园子里听戏。旧时,盐区人无处寻乐儿,去“落子园”听戏便是最为体面、开心的事了。

落子园坐落在东盐河桥的北端。那里原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每到冬闲,从沭阳、临沂、安东卫来的耍猴的、卖艺的都集中在那一带。

最初的落子园,盐区人称之为闹子园。至今,盐区上了点儿岁数的人,还是把“落”字当“闹”字读。可见,落子园里当初有多闹腾。

民国十七年(1928年)前后,从天津小靳庄来了位姓史的商人,他看准了能在落子园里发“戏”财,便集股(巧借盐商手中的银子)在此地建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剧院,给盐区的达官显贵们营造了一处既可以玩乐,又显得很有排场的好去处。

汪良的父母便是那一时期的铁杆戏迷。说不清是哪一天,汪良拨弄着他细嫩的指尖儿,在汪老爷的瓜皮帽上敲奏出西皮快板的完整板点。

那一年,汪良不足四岁,可已经是戏园子的常客。

戏园子里,嗡嗡作响的铁皮炉上时常烘烤着汪良尿湿了的鞋子。卖香烟、瓜子的小二也都熟悉汪良,他们在脖颈上挂一个装满香烟、糖果的木盒子,时不时地转悠到汪良跟前,逗引他买。有时,跑堂的小二也会帮戏主提来木桶,拧着一条条雪白的毛巾,在老爷、太太们中间飞舞。接住毛巾的爷,脱帽于桌边,松开领口擦拭一番后,随手将余热犹存的毛巾放在桌边,回头那跑堂的小二来收取毛巾时,会顺便兜售他胸前的香烟、洋火、桂花糖。

汪老爷就是在那样的时刻发现他脱在桌边的瓜皮帽,被他那宝贝儿子当成皮鼓,“嘀嗒、嘀嗒、嘀嘀嗒嗒”地敲出了板点。

汪老爷觉得很好笑。

戏散场后,汪老爷领着他的宝贝儿子到后台,如同说笑话一样,把汪良在他瓜皮帽上敲板点的事,与戏园的班头讲了。

班头看小小的汪良眉清目秀,惹人爱怜,就如同逗猫、引雀儿一样,鼓动着嘴角,在汪良跟前演奏了戏园子里开戏前的“急急风”。

可接下来,令班头没有想到的是,他口中的那串“锵锵锵”尚未停息,汪良便鼓起小嘴巴,把“锵锵锵”后面的“咚锵、咚锵、咚咚锵”给演奏出来了。

那一刻,班头看傻了。

汪老爷也看傻了。

汪老爷不晓得他晚年得来的小揪儿(小儿子),还是个天生的小戏骨呢。

班头说,这孩子有天赋。随手摸过一把京胡,“刚各,里格啷”地拉了一段“过门”,让汪良听。

汪良先是用嘴巴哼出了那个“刚各,里格啷”,随后,他摸过京胡,一手把持着弓子,一手张开四指按于弦上,有板有眼地拉出了那段音调。

这是汪老爷怎么也没有料到的。

汪家几代人都经营盐的买卖,要说与戏结缘,也只是到了汪老爷这一代才添了这个嗜好。正因为如此,汪老爷结交了不少梨园的朋友。汪良的母亲就是汪老爷从新新剧院领回来的角儿(戏子)。

当初,汪良的母亲是抱着一把琵琶踏进汪府大院的。

那时,汪家大太太早已吃斋信佛,听不进《春江花月夜》等“浪曲”。而痴迷于戏曲的汪老爷,偏偏就要在“浪曲”中与汪良的母亲欢度良宵。

后期,汪良的母亲考虑到大太太的感受,干脆不在家中弹奏琵琶了,甚至一度不在家中哼歌唱曲儿。

殊不知,她的儿子——小小年纪的汪良,偏偏对戏曲痴迷。这是子承母业,或者说是汪良母亲的基因所致。汪老爷劝说汪良母亲,将她那束之高阁的琵琶翻找出来,教汪良一技之长。

汪良的母亲开始不依。后来,汪老爷说的次数多了,汪良的母亲便轻叹一声,冲着汪老爷摇摇头,说:“琵琶乃妇人把玩之物,汪良岂能学?”转而,汪良的母亲告诉汪老爷,若想培养汪良戏曲方面的才能,不妨到淮安府去请吴大鹏。

那时,淮安府的吴大鹏是梨园里极负盛名的人物。苏北、鲁东南一带,只要是吃开口饭的(唱戏的),没有哪个不晓得他。

汪老爷想想也是。

转天,汪老爷便备足了盘缠,雇了一艘小船,准备穿盐河、走运河,顺水南下,到淮安府去请吴大鹏。

启程的前一天晚上,汪良提出想跟父亲一起去。

那一年,汪良十三岁,已经是盐区梨园叫得响的“小票友”。此番,父亲要去给他请名师,他心中自然十分欢喜,巴不得与吴先生早日相见呢。

汪老爷依了儿子。

六天后,汪家父子从淮安府把吴大鹏接到了盐区。

盐河口小码头上,汪老爷请吴先生下船。没料到,吴先生拱手作揖,说他不必下船了。

吴先生说,他教不了汪公子。

吴先生在淮安启程时,原本备了竹笛、笙、箫与三弦,计划到盐区后教上汪公子一年半载。没想到,舟楫之上,吴先生每吹奏一曲,汪良不但能复奏,还能巧妙地加进河上的风声与舟桨的划动之音,令吴先生叹为观止。

两年后,汪良十五岁时,凭借在音乐上的天赋,考入北京大学。

民国中后期,汪良成了名满京城的音乐大师。由他谱写的《运河谣》《打石榴》等名曲,至今仍在盐河两岸乃至全国各地传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