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教学“意识、能力、责任”的进阶路径:从风险警示到素养共生
作者: 刘蓓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25)09-0027-04
《个人信息我保护》作为“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的第一课时,以《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内容要求的第7条“认识数字身份的唯一性与信用价值,加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提升在线社会中自我管理能力”和第8条“了解自主可控技术对在线行为的影响,初步形成在线社会的安全观”为指引,以真实生活情境(如“哪吒信息泄露”案例)导入,通过“导学—互学—群学—拓学”,开展“信息分类—风险识别—防范实践一法律渗透”的递进式活动,引导学生从认知个人信息范畴逐步转向主动防护与社会责任担当。
课程设计中聚焦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信息隐私和安全问题,融入数字化工具,实现观点即时采集,增强课堂互动性;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场景分析等任务,培养学生分解问题与协作探究的能力;结合法律查询与宣传手册制作,深化信息安全与国家、社会利益的关联认知。案例总体体现了“情境驱动、技术赋能、素养融合”的特色,尤其在风险警示与法律意识培养上初见端倪。
然而,当前设计仍偏重“风险警示”,对技术实践能力、伦理辩证思维的培养稍显不足。因此,笔者依托“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教学“意识、能力、责任”的进阶路径,以《个人信息我保护》一课为例,探讨如何从单向风险警示转向“安全意识 + 技术能力+伦理责任”的素养共生,提供从“知风险”到“善行动”的优化策略。
案例剖析:《个人信息我保护》的实践亮点
1.生活情境中的风险感知
① 真实情境导人:以“哪吒信息泄露”视频为切入点,直观展现隐私泄露的危害,激发学生的风险意识。
② 场景化讨论:引导学生列举个人信息类型(如姓名、电话、家庭住址),明确隐私范畴,形成“我的信息需保护”的初步认知;通过“扫码赠品”“快递盒丢弃”等生活化的任务设计,强化生活中的风险感知。
2.法律意识与安全观渗透
① 法律查询环节:学生自主检索“个人信息保护法”,理解隐私权的法律保障。
② 社会责任感培养:通过“向身边人分享防护方法”宣传手册的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3.数字化工具的创新应用
① 即时反馈与可视化:通过电子白板组织交互式学习活动,呈现学生对个人信息的认知。
② 小组协作成果展示:通过平板输入、拍照上传等方式,实现课堂互动。
4.计算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1)问题分解:从复杂场景到具体风险
学生探究“扫码赠品”“快递盒丢弃”等生活场景,将抽象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拆解为具体情境,明确风险点(如电话号码、地址泄露);小组选择单一场景进行深度讨论,通过细化问题解决步骤,体现“分而治之”的计算思维。
(2)模式识别:总结共性规律
学生对比不同场景(如网络应用、社交媒体),识别信息泄露的共性模式(如“过度授权”“随意分享”),并进行风险特征归纳;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不随意扫码”“涂黑快递单”等防护策略,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算法设计:从经验到可执行方案
学生将防范措施转化为思维导图、顺口溜或儿歌,将复杂的安全知识简化为易传播的规则(如“二维码不乱扫,个人信息保管好”),进行多模态表达;针对“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学生提出“官网下载—权限审查一定期更新”的步骤化流程;课后作业“完善手册并宣传”,促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形成问题解决“设计—实施一反馈”的闭环。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算法思维。
优化建议:从“风险警示”到“素养共生”的培养路径
虽然本教学设计在隐私保护与安全意识培养上成效显著,但仍需通过技术实践深化、辩证思维引导、家校协同延伸,将新课标第7、8条的要求从“认知层面”推向“能力层面”和“素养层面”。
1.优化的方向
① 聚焦新课标第7条:从“知道隐私重要”到“能用技术保护隐私”; ② 聚焦新课标第8条:从“警惕风险”到“理性权衡技术利弊”。最终构建“意识—能力—责任”三位一体的“在线安全”教学的范式。
2.优化的路径
(1)辩证认知与技术伦理引导
在《个人信息我保护》教学设计中,聚焦于隐私泄露案例分析与防范策略,虽然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但过度强调网络风险,易使学生形成“网络即危险”的片面认知,忽视在线社会在生活便利、学习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价值。通过学习活动应打破“网络即危险”的片面认知,让学生初步体会技术中立,“善用”技术,为后续深入探讨“如何规范使用技术”埋下伏笔。
改进建议:增设对比讨论环节。例如,展示“智能手表定位功能”的正反案例(既能保障儿童安全,也可能泄露位置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趋利避害”,培养辩证思维。
活动设计:通过对比智能手表定位功能的利弊,引导学生理解技术的双刃性。
① 案例速览(1分钟)。
正向案例:展示图片/短视频“智能手表定位帮助家长找到公园走失的孩子”。
反向案例:展示新闻标题截图“黑客入侵儿童手表窃取位置信息”。
教师提问:“智能手表的定位功能,是保护安全还是带来风险?我们应该如何使用它?”
② 小组快答(1分钟)。
任务:同桌2人一组,快速讨论并写下1条好处(如“保障安全”),1条风险(如“隐私泄露"),1条使用建议(如“仅允许父母查看定位”)。
③ 观点共享(1分钟)。
随机抽选3组:用一句话分享结论(如“好处是保障安全,风险是泄露位置,建议是定期关闭定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xjy20250910.pd原版全文
教师板书:将学生答案分类为“利”“弊”“建议”三栏,快速生成思维导图。
④ 总结升华(1分钟)。
核心观点:技术本身没有好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就像智能手表,既能守护安全,也可能暴露隐私—我们要做的是“用其利,避其害”。
⑤ 延伸思考。
回家后,与父母讨论:家里哪些设备像智能手表一样需要“趋利避害”?
(2)深化伦理讨论,引入两难情境
在《个人信息我保护》教学设计中,“信息泄露套路深”环节侧重诈骗形式介绍,但未触及伦理选择(如朋友索要账号密码如何处理等)。
改进建议: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创设情境:“同学因游戏充值需借用你的身份证号,你是否同意?”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权衡友情、规则与风险,强化道德判断力。
活动设计:设计“朋友索要身份证号”的辩论情境,引导学生权衡友情、规则与风险,强化道德判断力与信息安全意识。
① 情境导入(1分钟)。
教师描述情境:“你的好朋友因为游戏充值需要借用你的身份证号,他承诺‘只用一次,绝不外传’。你会同意吗?为什么?”同时展示冲突点:友情(帮助朋友解决困难);规则(身份证号属于敏感信息,禁止随意提供);风险(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诈骗或身份盗用)。
② 快速立场选择(30秒)。
选项A:同意借用(友情优先)。
选项B:拒绝借用(安全优先)。
学生举手示意立场,教师统计比例(如“A占 4 0 % ,B占 )。
③ 微型辩论(1.5分钟)。
分组讨论:同立场的学生2人一组,快速讨论支持理由(如A组:朋友急需帮助;B组:法律禁止提供身份证)。
代表陈述:每方选1名代表,用一句话说明理由(如A组:信任朋友,但会监督使用;B组:可以帮他找其他充值方式)。
④ 总结与升华(1分钟)。
教师引导:真正的友情需要互相保护,而非冒险。即使拒绝,也可以提供其他帮助(如建议家长代充值)。
行动指南:当遇到类似请求时,牢记“敏感信息不分享,帮助朋友有底线”。
(3)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实践指导
在《个人信息我保护》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在作品展示环节因时间不足未能充分互评,且部分操作(如法律查询)缺乏步骤示范,学生需要通过互联网查询。
改进建议:建议教师提前选好这类法律条文,训练一个专属的智能体,在该任务中由学生与智能体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信息获取,要确保智能体提供的内容的可靠性和规范性。另外,在“防范妙招”活动中进行分层任务设计,可分为基础任务和拓展任务。基础任务(如思维导图、儿歌、绕口令等)因课堂时间有限,建议师生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完成创作;拓展任务 (设计宣传手册)为学生提供一些范例等,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制作信息安全手册并向家人宣传,将个人防护能力转化为社会责任行动。
活动设计: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学习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小组探究,应用人工智能完成基础任务(思维导图/儿歌),激发学生创意;分层设计拓展任务(宣传手册),鼓励课后社会责任实践。
① 学生与“安全小助手”智能体交流(2分钟)。
学习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条文。教师示范:打开人工智能工具中的智能体“安全小助手”,输入语音“我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请说一条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法律条文”。
② 基础任务:AI协作创作(3分钟)。
任务选择:学生2人一组,任选一种形式(思维导图/儿歌/顺口溜),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初稿。
教师示范:打开人工智能工具中的智能体“安全小助手”,输入语音提示语——a.用儿歌总结3条个人信息保护方法。b.用思维导图分类个人信息泄露风险。c.编顺口溜提醒不安装陌生软件。
成果共享:每组截屏展示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教师点评亮点(如“押韵巧妙”“分类清晰”)。
③ 拓展任务引导与范例展示(2分钟)。
任务说明:课后可选择“宣传手册设计”任务。a.基础版:参考人工智能生成的儿歌和思维导图,整理成单页手册;b.进阶版:加入法律条文(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第× × 条)、家庭安全自查表,向家人宣讲。
范例展示:教师快速播放一份电子手册范例(图文结合,含“法律角”“防护妙招”“家庭任务”板块)。
④ 做好宣传,践行责任(1分钟)。
核心强调:“人工智能是工具,创意在你!课后完善手册的同学,可获‘信息安全宣传员'勋章,并邀请家长在班级群晒图点赞!”
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该任务,释放学生创造力,短时高效实现“工具学习—创作—延伸引导”,降低创作表达的门槛,通过家庭宣传任务,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社会行动。
分层任务兼顾课堂效率与课后深度,既落实新课标第7条“自我管理能力”,又呼应第8条“安全观与社会责任”。学生在“玩转AI”中体验技术的双刃性,在家庭宣传中践行信息社会责任,实现“课堂—生活一社会”的能力进阶。
教师也可以在基本课时的基础上,构建“线上 . + 线下”的混合学习活动,设计跨学科的实践方向。例如,开发“在线安全”主题项目式学习,如“设计校园网络安全宣传周”;联合德育课程,开展“数字公民守则”联合研讨,强化跨学科素养融合。
结语:从“知识传递”到 “素养生长”
“在线安全”的教学需跳出单纯的风险警示框架,转向“安全意识 + 伦理素养+技术能力”的立体化建构。《个人信息我保护》一课以新课标为纲,以生活为源,以技术为翼,构建了“意识启蒙一能力进阶一责任践行”的完整教学链,其教学设计不仅契合“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的核心要求,更通过真实情境、智慧工具与多元评价的融合,实现了知识传递与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同时融入价值辨析与积极体验,让学生在守护安全中感受技术温度,在思辨选择中成长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这一案例为信息科技教师提供了可复用的教学范本,也为学生成长为“懂技术、守规则、有担当”的数字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xjy2025091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