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瘦身且健身”的作业更值得期待

作者: 王老实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称"课程方案")的一大变革就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立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带动了课程综合化实践,强化了实践性要求。这一变化也是作业改革的“晴雨表”与“集结号”。在"双减”及“课程方案”的叠加背景下,立足课堂及学生发展需要,科学设计作业,尤为重要。

作业设计要“量身”。一般来说,教师布置作业的总体原则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焦点、面向全体、兼顾差异和共同发展。因此,教师要基于实践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将其进行合理归类,同时要对作业类型、数量、难度进行科学分层,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相匹配的作业,多提供“基础 + 拓展”“基础 + 弹性”“基础 + 特色"等分层作业,使作业训练更具针对性、选择性和人文性。如以“童年的月光爬上来"为主题进行语文跨学科作业设计,教师可以将“中秋之诗词、中秋之食物、中秋之音乐、中秋之习俗"纳入主题学习,将音乐、劳动、美术等学科整合,设计包括“搜集分享、制作说明、拍摄视频及图解习俗"等内容的语文综合实践作业。

作业数量要“瘦身”。一直以来,题海战术是学生作业的常态与标配。作业俨然是一个“肥胖症患者”,但教师依然乐此不疲地在“肥处添膘”。这种无节制、无底线的高强度、高密度、高耗能的作业训练,不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容易挫伤学生的激情,损害学生的认知,甚至危害学生的身心。是该给作业减量瘦身了。的确,为了适应时势,让作业更好地彰显以少胜多、兼容并蓄、提质增效的新特点,剔除那些机械重复、老旧浅显、毫无创意的作业设计,进而去撬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石"已势在必行。

作业目的要“健身”。应该说,作业训练只是手段,其终极旨归在于辅助育人。可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交往、实践及创新等能力,把作业当作培养能力的一种载体,重视作业的渐进性、独创性、科学性与人文性,强调以作业激发学生思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评价创造能力。教师不仅要着眼于作业设计中的思维层次,也得重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的呈现特点,努力让学生在练习中成长、成人、成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高花亭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301.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下一篇: 人人都是探究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