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校农学类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策略

作者: 段晓倩 邓羽松 黄智刚

[基金项目]2024年度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生态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方案与实践”(JGY2024018);2024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倍增计划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研究生特色育人教学课程建设——以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进展为例” (2024Y16)

[作者简介](1992—),女,山西忻州人,农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1988—),男(瑶族),广西桂林人,理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修复生态研究;黄智刚 ( 1 9 7 1 - ),男,广西德保人,农学博士,农业资源与环境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053-04

[收稿日期]2024-09-20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从最终学习自标开始着手,通过设计相关的教学计划,进而培养学生具备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相关技能的能力[1]。OBE教育理念相比于以往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是其关注重点主要侧重于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局限于课程知识内容本身[2]。也就是说,在OBE教育理念中,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青年研究生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2022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提出了新农科人才的培养方向[3]。为了切实提高农学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推动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为实现应用型和创新型农学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专业基础课农学类研究生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根据OBE的教学理念,提出了以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为目标和导向的生态学教育理念,以期为农学类研究生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服务。目前各专业为符合时代的需求和行业的转型发展,迫切需要摒弃传统教育的弊端,调整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基于OBE理念,提出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及相关改革举措。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人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中,具有现实意义。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学科建设历史悠久,是我国相关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结合现阶段对于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教学内容要根据人才需求及生态现状不断调整和补充,推进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事业,突出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从而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研究生的发现问题一认识问题一分析问题一综合与概化一问题答案假设一验证假设等思维习惯基本形成,思维能力显著提高。由此,这就需要从行业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出发,让学生通过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建立科学的研究思维,从而进一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向设计,以此实现校园和企业的精准对接,培养能够胜任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OBE教学理念的核心。

一、OBE教育理念下培养高校研究生创新思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果导向教育简称OBE(outcome-basededu-cation),是围绕能力导向、目标导向和需要导向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理念。OBE教育理念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结合深刻的社会背景,已经逐渐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OBE教育理念针对教育教学的预期效果、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开展导向,其中在该理念中、学生自主学习、导向学习效果为关键目标,且其最核心要点是要以学生为导向进行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相关技能,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由此,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成为与当代社会需求高度契合的实践型人才。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于成果导向教育的研究主要围绕对其发展历程、内在含义、取得的成果分析等几个方面展开,并且普遍将成果导向教育定义为“能够清晰聚焦和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经验的一种教育系统”。相关研究成果能够显著提升教育工作者对成果导向教育的全面理解,有助于相关教育工作者掌握实施教育的成果导向关键点,为后续的应用实践奠定了研究和理论基础。然而,目前针对成果导向教育在特定学科体系及整体把握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我国对成果导向教育的探索始于2003年,但直至2012年,该教育模式才逐渐真正走进教育学者的视野。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进展”是一门介绍农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型课程,是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学习的学位课程。这种新技术及应用讲座研讨类型的课程,讲授内容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不同层面,介绍国内外农业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关注当前农业资源与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课程旨在指导研究生在宏观上掌握正确的世界观、自然观和地球观,使研究生认识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植物保护对人类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使研究生学习和了解保护我国主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植物保护的各种技术,及时掌握本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热点和发展动态。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进展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建立相关的基础理论体系,还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最基本的核心知识内容和相关的试验技术,增强研究生洞察、积累及分析事物的能力。当前资源与环境和人口之间矛盾日益加剧,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需要不断增加。如何有效提高环境容纳量并以此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现有经济条件下各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校研究生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一)确立以研究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强调研究生在获取知识中的主体地位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课程内容多、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但课时有限,所以通过传统的“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可能会削弱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研究生理解和掌握具体的理论基础知识,更加难以实现对前沿科学研究的了解。因此,应构建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以研究生为核心的教学教育思路,深刻体现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教师由课堂主角转变为幕后的导演,让研究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选取不同的案例进行教学,以目标(成果)为导向,逆向设计教学内容,以资源环境与植物保护的相关建设模式设置为教学主线,凝练出完整的理论系统,从浅入深逐步推进教学;通过结合各项教学内容,开展相应专题报告、论文研读等多样化的形式,确保研究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进而提升课程的教学品质与效果。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4.pd原版全文

在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学习者在知识获取中的主导作用,确立学习者作为主体的地位。基于OBE教育理念,围绕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的教育教学目标及各阶段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组织引导研究生开展阶段性学习,让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和方式,培养其对前沿科学研究及创新性的捕捉能力,实现学习者自己的模块化学习。具体来讲,研究生需要在课程开展前自主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等,在课程开展时结合自己了解的资料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后也要及时总结分析。换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研究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获取,自主开展学习,从而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探讨和交流过程中锻炼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授课教师,在授课时也要围绕OBE教育理念做出调整,不再是单一讲述课件,而是通过翻转课堂、组织研究生开展讨论和交流等方式,提高研究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对于综合创新型人才需求较高,在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提高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围绕课程的相关内容,除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研究生开展自主资料收集、案例调查、小组合作等学习活动,从而在自主学习中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围绕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研究生密切关注前沿科研动态和社会农业资源问题。如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环境问题;我国植物保护发展面对的挑战与对策;红黄壤地区草山草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等。也可以选取本地区农村及乡镇企业、城市的一些农业资源利用状况及对于劣地改良、污染治理、植物保护、耕作措施科学化等措施进行结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也可以拓宽研究生的视野,案例教学将大量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有关信息引入课堂,加大了课堂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讲授质量,增强了研究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研究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了其知识面。比如,由于气候及地质、地形等综合因素作用而出现的滑坡、崩塌等侵蚀现象,可能会导致部分农用地肥力降低、土壤沙化等,进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研究生围绕查阅资料明确其产生的规律、危害特点等,结合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提出可行的防治建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亦能提高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研究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制定课程内容的依据,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广西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建设需要,毕业生主要面向基层农业、环保、自然资源部门,主要参与各层次农技部门从事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要求我们在了解现代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发展的特点及相关单位对人才需求、技术应用要求的基础上,针对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OBE教学理念为依托,引导研究生去主动思考,将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知识点同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衔接起来。通过知识的衔接使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研究生对不同科目知识进行整合。让研究生自己把“问号”转变为“句号”,更好地加强研究生对知识的深化与延伸,并注重提高研究生的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相关的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倡导:绪论教学引人人胜;教学内容从我国形势以及专业现实要求出发,立足本专业特点,重点放在实践性和应用性;依托OBE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引导研究生积极主动获取学习成果,再分配给各教学主体;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比例;课程成绩的考核评定采用动态考核机制。

(一)围绕教学内容,综合收集资料

对各大院校及各个专业教育,开展的基于OBE教育理念教育改革研究的情况做调查问卷和走访,了解其他高校研究生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掌握基层农业、环保、自然资源部门以及区域农业开发的规划、设计实施及管理工作中需要我们的研究生掌握什么样的技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的研究,参考已有文献,对相关问题做深入分析。按照调研的结果,结合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研究生相关课程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项目、已选案例及项目组已有的教学改革、相关研究等制定本课程内容体系的具体内容。

(二)以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模式建设为教学主线,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设计、筛选出既具有教学典型性又能体现其实际操作性和综合应用性特点的教学案例和先进的科研成果,由浅到深逐层推进教学。通过模拟会议、组织专题报告等形式,让研究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相关实际科学问题结合起来,并结合“五育”并举思想,建立立体化教育体系,将传统的教学拓展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发现问题一认识问题一分析问题一综合与概化一问题答案假设一验证假设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三)使相关案例贴近研究生生活,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修读研究生学习体会与对案例需求等的调查与访谈,了解研究生兴趣高、易于理解的案例类型,再根据相关新农科思维在复杂系统中训练、植物与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提高和谐度的案例教学需求。引导研究生深人探究,融入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植物营养、土壤肥料、水土保持等领域的知识,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和应用两部分,先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再通过热点性、前沿性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研究相结合,激发研究生运用所学的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原理解决相关问题,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结语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技术进展”课程可以使研究生学习和了解我国主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植物保护的各种技术,及时掌握本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热点和发展动态。综上,通过构建OBE教育理念,使实践训练体系多元化,可以有效地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教学的改革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宽阔的资源利用和植物保护等农业类基础知识平台和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更满足了资源利用和农业生态相关部门提出的人才需求和农业建设发展趋势评价要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