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改革
作者: 王芳[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药学专业)”(2022030);2022年度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综合改革项目“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
[作者简介](1980—),女(土家族),湖南桑植人,博士,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061-04
[收稿日期]2024-01-26
引言
“分析化学”作为药学院药学专业核心的基础课程,是构建学生基础学术框架和实践技能的关键组成部分。课程教授的各种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质量控制以及药物监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为学生未来在药物设计、药物制剂和药物评价等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课程强调了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未来药学专业人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责任。虽然“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知识点相对抽象,但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用性,涵盖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学校通过融合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专业知识教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学校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思政建设与改革,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策略
近年来,药学专业中“分析化学”课程的教育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发展趋势反映出教育界对于一个核心理念的深化认识:科学教育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传授,它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塑造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职业生涯中应遵循的道德标准。因此,本文提出在药学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可从几个关键方面加以实现。
(一)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变
在教学内容中融人公共卫生、药物伦理、药品安全和社会责任等议题,旨在引导学生深人理解并反思这些问题在社会和伦理层面的深远影响,以此培养他们对关键社会议题的敏感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下面以某一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为例。
1.问题导入。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事件发生):如何应对呢(起因及有效控制策略)?其次,教师以此导人分析化学的核心任务、定义、现状及内容等知识点。这样做旨在激发学生想要深入学习的兴趣及欲望,点燃他们运用分析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学习热情,从而促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讲故事、引实例。在事件发展、控制及溯源等过程中,教师拓展讲解分析化学家的故事或出现的分析化学应用实例,让学生理解砥砺前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与爱国担当,使学生具备道德素养及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对立与统一的分析。教师应分析事件中对立与统一的因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分析化学”课程中酸与碱的相对性、四大滴定原理的统一性等都充分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将辩证唯物主义融人课程教学,培养同时具有辩证思维与科学探索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4.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就事件的新进展,通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或多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即时互动和广泛讨论。此举旨在促进师生之间的动态交流,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
表1列出了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部分知识点融人思政教育的设计思路[1-2]。思政元素分布于各个章节,其融人方式直接体现在课堂授课教案或者口述内容中,教师力求实现润物无声的教学。教师通过实例阐述和引导思政教育,避免“假大空”的思想教育,既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让学生在思想认知方面有了更深人地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时,引入滴定分析在药物制备和质量控制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在讲解色谱法预处理样品时,穿插介绍临床药物检验等领域中的应用实例。这些案例向学生展示了药学专业人员在确保药品、食品等安全和有效性方面承担的重要责任,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环保、法律意识,实现全面培养目标。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学策略的调整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提升和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效。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关键方向着手。
1.互动式教学。诸如小组辩论、模拟角色扮演和案例研究等教学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能够显著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内容的参与感和兴趣,并能有效引导学生摒弃传统的专业和学科概念,加强学生对各领域基础科学问题的自主思考和关注。
2.实践导向。笔者发挥长期在科研一线工作并承担多项国家科研项目的优势,将自身的科研成果直接引入教学内容当中,以直接、快速、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前提需要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书本上枯燥的公式在实际科研过程中会变得十分生动活泼。
3.学科交叉与融合。鉴于药学的复杂性和各课程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梳理各个课程之间的交叉和渗透。教师将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了解各个课程之间存在的共性,以及学习好一门课对另外课程学习的促进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对学科认识的全局观。教师应从科学的整体目标出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研究的根本宗旨在于促进社会进步,并解决人类在能源、环境和健康等方面遭遇的挑战。在追求这一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跨越药学学科的界限,打破传统的知识范畴限制,积累坚实的跨学科知识基础,从而拓宽他们的学习和思维视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6.pd原版全文
4.信息技术辅助。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技术手段来创新教育工具,是拓展教学形式和范围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在网络、模拟软件以及虚拟实验室技术等的帮助下,利用信息时代发达的沟通交流软件,可以组织课后讨论团队,在团队中吸纳上一年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以及实验室的研究生,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为不同层次学生的相互交流创造条件,同时收集反馈,以此促进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教师培训和资源开发
为了更好地在药学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将思政教育有效融人课程内容的能力。
1.思政理念培训。学校应增强教师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意识,理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职业伦理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案例教学法培训。教师应学习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融入思政教育。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如何选择和设计与药学紧密相关的实际案例,以及如何在引导学生分析专业问题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3.互动式教学技巧。教师需要掌握互动式教学技巧,如前文所述的小组辩论、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这些技巧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思政教育在讨论和互动中自然发生。
4.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学校应鼓励教师开发和运用各类多媒体教学工具,包括教育视频、在线教育平台和模拟软件等,以增强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些资源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可视化,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5.跨学科知识整合。教师培训应包括如何整合跨学科知识,例如将法律、伦理和社会学等内容融入“分析化学”课程,以增强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四)学生反馈和课程评估
思政教育能否有效融人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中,学生的反馈和课程评估是衡量这一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思政元素融入的看法和建议。同时,教师通过定期评估课程效果,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如伦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内容,以确保思政元素的多维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实际经验。总的来说,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融人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认可,但仍须根据学生反馈和课程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期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首先,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内容与“分析化学”课程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我们需要在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的精准度和深入的同时,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避免课程内容显得生硬或者脱离实际。其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外,还需要掌握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技巧。在专业技术教育和思政教育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是一大挑战,因为过度强调任何一方都可能影响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效果。我们要确保思政元素的融人不会牺牲专业技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指导,提升他们在思政教育方面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3]。此外,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参与度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題。如何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使其成为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是成功实施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设计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还有一个挑战是资源的匮乏。有效地融人思政教育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案例、多媒体材料、互动平台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创造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成为我们实施这一教学模式的另一个难点。最后,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来衡量思政教育融人的效果,同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以便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
结语
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通过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分析和对新模式的探索,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对于培育具备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伦理的药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新教学方法尤其重要,如案例教学、互动式学习和跨学科整合等,这些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激发了他们对社会和职业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和思想启蒙者。此外,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与挑战,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我们不断思考、创新和实践,进而提升教学的品质、教师的素养和学生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责任感和良好道德观念的药学专业人才。未来,我们期待看到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实施和发展,为药学教育和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春燕,傅红艳,罗建新,等.新工科背景下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究[J]大学:思政教研,2023(6):189-192.
[2]段云青,段志青.课程思政背景下分析化学辩证元素探索及教学实践[J].大学化学,2020,35(12):150-157.
[3]张文新,陈素娥,李倩.高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研究[J.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2,32(2):130-132.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he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for
the Pharmacy Major
WANG Fang
(School ofPharmaceuticalSciences,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 43oo71,China)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