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戴望舒诗歌的教学模式创新
作者: 王树文[基金项目]2024年度毕节市社科联合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歌在中国与英语世界接受比较研究”(BSLB-202411)
[作者简介](1982—),男,河南太康人,博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川滇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065-04
[收稿日期]2024-12-11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域外文化影响,呈现出鲜明的跨文化特色。教师将跨文化理论引人戴望舒诗歌教学,能够拓宽诗歌阐释视野,加深对诗歌文化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但就目前教学实践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局限。创新戴望舒诗歌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立足跨文化视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本文拟从跨文化视角切入,探讨戴望舒诗歌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以期为推动中国现代诗歌“走出去”提供有益启示。
一、跨文化视域下戴望舒诗歌教学的意义
(一)拓宽诗歌教学的国际视野
跨文化视域能够拓宽戴望舒诗歌教学的国际视野。戴望舒是较早将象征主义引入中国新诗创作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既有中国传统诗学之美,又洋溢着浓郁的异国情调。教师通过跨文化视角,梳理戴望舒诗歌创作与域外文化的关联,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与域外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拓宽学生的国际文化视野。
(二)深化对戴望舒诗歌的多元解读
跨文化视域有助于教师实现对戴望舒诗歌的多元解读。传统诗歌教学往往局限于本民族文化语境之中,忽视了诗歌潜藏的域外文化因子及其表意功能。跨文化理论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差异,为诗歌教学注入多元诠释动力。教师解析诗歌创作与域外文化的复杂互动,能发掘传统解读方式难以企及的意蕴空间,实现诗歌阐释由单一封闭向多元开放的转变。
(三)促进中外诗歌比较与文化交流
跨文化视域为中外诗歌对比研究与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教师将学术理念引人教学,创设多元文化交融的诗歌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悟不同文化传统、诗歌观念的差异,既能深化学生对中华诗歌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能让学生领略国外诗歌的艺术魅力,为中外文化的沟通搭建了桥梁。
二、传统戴望舒诗歌教学模式的局限
(一)重视诗歌内容,忽视文化语境
传统戴望舒诗歌教学多侧重于对字词句的字面理解和内容把握,对其所处丰富多元的文化语境关注度不够。戴望舒是较早接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深受域外思潮影响。教师忽视了诗歌创作背后错综复杂的文化语境,难以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底蕴和艺术特色。
(二)关注个人情感,忽略时代背景
传统教学多关注戴望舒诗歌的个人化情感表达,如凄婉、忧郁的个人情绪,对其诗歌所表达的时代性忧患关怀重视不足。戴望舒还创作了表达民族苦难、反抗压迫的著名诗篇,展现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因此,教师单纯就诗歌本身言说个人情绪,将诗歌表达与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割裂开来,无法彰显其现代诗史价值。
(三)中国本位视角,缺乏域外参照
传统教学多秉持中国本位立场,以本民族诗学观念阐释戴望舒诗歌,缺乏对域外诗学方法、美学趣味的比较参照的引入。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深受象征主义影响,教师单从中国诗学角度谈论其诗歌意象、节奏等艺术表现,忽视了域外诗学观念的影响,阐释视野不够开阔,难以看到其诗歌表现背后的多元文化交融。
(四)诗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目前戴望舒诗歌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情境创设、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学生参与度不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不足。戴望舒诗歌意象隽永、意蕴丰沛,学生需要在浸润性体验中去感悟领会。单向灌输式的讲授很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不利于诗意的生成。
三、跨文化视域下戴望舒诗歌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厘清跨文化语境,解读诗歌文化内涵
1.梳理戴望舒的海外经历与文化视野。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人物,其创作深受域外文化的影响,其在诗歌创作中,明显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戴望舒在法国留学期间,深入学习了象征主义诗歌,并将其融人自己的创作中。这种影响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象征和暗示,让他注重诗歌的内在情感和意象的营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戴望舒不仅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还积极寻找中西诗歌艺术的融合点。他尝试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与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诗。这种融合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他的诗歌既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又有西方现代诗歌的开放和自由。因此,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戴望舒丰富的跨文化阅历,为诗歌的跨文化解读奠定基础。
以《忧郁》为例,教师首先交代诗歌的创作背景。戴望舒在20世纪30年代深受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其诗歌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象征主义特色,《忧郁》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当时,戴望舒可能正经历着个人情感或生活上的困扰,这种情绪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诗中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以及内心深处的忧郁和苦闷。教师还须进一步介绍诗人与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文学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象征派“暗示”“隐喻”的表现手法对诗人创作的启发,感悟诗歌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方能充分领会诗人的独特诗性表达[2]。
2.分析域外文化因子对戴望舒诗歌创作的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域外文化因子对戴望舒诗歌的影响,这既包括对诗歌内容的影响,也涉及对艺术表现的借鉴。就内容而言,学生要关注西方文学中的忧郁情结、死亡意识等对诗人的影响。就艺术表现而言,学生要关注象征手法、意象创造等现代主义表现方式都曾给诗人以启迪。通过多维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中把握其诗歌的思想内蕴与艺术特色,从而拓宽诗歌阐释的文化视野。如《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诗人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开篇,表达了以残躯感受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诗中大量运用象征意象,如“残损的手掌”“温暖,明朗”,既有现实针对性,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诗人彼时身处抗日战争的背景,感悟其融汇象征主义诗学资源抒发爱国之情的独特方式。通过对诗歌意象、节奏韵律的比较分析,学生能够领悟到中西诗学在诗歌创作中的交相辉映,加深对诗歌艺术表现的理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7.pd原版全文
(二)开展中外诗歌对比,凸显诗歌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教师精选与戴望舒诗歌气质、风格相近的中外诗歌篇目,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内涵、艺术表现的纵向与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关注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联系,如在意象营构、情感基调等方面对古典诗学的继承与发展;横向比较关注诗歌与域外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关联,如在象征手法、自由体形式等方面对西方诗学资源的借鉴与融通。通过多维比较,学生能深刻领悟戴望舒诗歌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内蕴。以《秋天的梦》为例。该诗以“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开篇,想象空灵,意境悠远。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杜甫的《孤雁》中的“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比较两首诗营构萧瑟秋景的诗性表达,感受戴望舒对古典诗学意象美的传承。同时,这首诗又洋溢着浓郁的法国象征派诗风,教师可选取魏尔伦的《秋歌》中的“像一片枯叶在飘零”,比较两首诗塑造迷离秋色的表现手法,启发学生思考诗人对域外诗歌艺术表现的借鉴,引领学生在纵向与横向的比较中领悟其诗歌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通[3]。
(三)创设跨文化情境,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力
1.精选体现跨文化交流的诗篇,引导学生深入赏析。教师要精选表现诗人域外生活见闻、抒发诗人异国情思的经典篇目,引导学生在跨文化情境中深人体悟诗歌。教师选诗要突出跨文化交流这一主题,注重选取能反映诗人融通中西诗学方法、诗歌技巧的代表作。同时,教师要关注选诗的多样性,兼顾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以拓宽学生的鉴赏视野。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诗歌语言文字的背后,挖掘诗歌表达的文化内蕴,在交互阐释中提升诗性思维与跨文化理解力[4]。
2.设计跨文化主题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设计要体现跨文化交流的时代特色,创设有利于学生对话交流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联系戴望舒诗歌的跨文化内涵,设计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悟诗歌的异域风情与人文内涵。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情感共鸣,在角色体验中培养换位思考、移情理解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如教学《致萤火》时,教师可设计“诗人与萤火的对话”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别扮演“诗人”和“萤火”,围绕“照我”“沉哀”等关键词展开对话,在对话中探讨诗人的悲苦心绪。又如教学《雨巷》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扮演“丁香一样的姑娘”,想象“雨巷”的意境,联系自身在陌生环境中的孤独与彷徨经历,讨论诗人倾注在“丁香姑娘”身上的情感寄托。在角色扮演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体会跨文化情境下个体的心理状态,培养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意识和包容心态[5]。
(四)拓展教学资源,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异域文化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直观呈现与戴望舒诗歌创作相关的异域文化素材,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教师可以利用纪录片、电影作品等再现诗人的海外生活场景,为诗歌阐释提供丰富的文化语境。生动直观的多媒体呈现,能帮助学生跨越时空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域外文化氛围,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把握[6。如教学《我思想》时,学生往往难以领会诗中“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的怪诞意象。教师可利用超现实主义绘画,如达利的《记忆的永恒》,直观再现诗人奇异迷离的梦幻意识,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中宇宙意识的表现力。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再现,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其诗歌的超现实主义色彩。
2.广泛利用网络资源,拓宽中外诗歌鉴赏视野。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拓宽学生中外诗歌鉴赏视野。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戴望舒诗歌研究的权威网站,了解诗人的生平信息、诗作背景、研究动态等,夯实诗歌鉴赏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中外现当代诗人的代表作品,尤其是与戴望舒诗歌风格、题材相近的诗作,开阔学生的比较视野。教师还可以依托网络平台,开展网上访谈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碰撞交流心得。网络学习能为诗歌阅读提供丰富多元的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广阔的诗歌天地中陶冶情操。如教学《秋夜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登录“中国诗歌网”“诗歌时空”等网站,检索描写秋夜的古诗词,如王维的《秋夜曲》,体会中国古典诗歌咏秋怀古的情感底蕴,感悟戴望舒诗歌对古典诗学的继承。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检索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其婉转凄切的情感基调与戴望舒的《秋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体悟中西现代诗人的忧郁情怀。教师还可利用互联网开展小范围的“秋之梦”诗歌创作比赛,引导学生创作咏秋诗篇,交流创作体会。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能在优秀中外诗歌的比较阅读中开拓视野,加深对戴望舒诗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把握[7]。
结语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杰出代表,其中西文化结合的优秀诗歌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世界性表达具有重要影响。在跨文化视域下创新戴望舒诗歌教学,需要教师拓宽国际视野,吸收域外诗学理念,引导学生开展多元比较,探究诗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跨文化教学模式强调诗歌阐释由封闭走向开放,引领学生在不同文化间求同存异、互鉴共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把握戴望舒诗歌的文化内蕴,而且能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本土情怀的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包雨苗,肖馨瑶.试论西方经典的跨文化译介策略:以戴望舒译奥维德《爱经》为例[J].中国翻译,2019,40(02):54-60,191.
[2]许淳彦.被故意删去的“佚诗”:对戴望舒诗歌《昨晚》失佚之因的一种探讨[J]新文学评论,2023,12(2):116-126.
[3]田云灿.戴望舒诗歌象征手法及意义的跨越与彰显[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6):26-27.
[4]叶琼琼,张楠.论戴望舒诗歌“夜”意象的隐喻性[J].大学语文论丛,2022,3(1):170-18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