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修复”课程理论体系的动态更新机制创新研究

作者: 刘晓玉 张立 付火水 钟幸福子

“古陶瓷修复”课程理论体系的动态更新机制创新研究0

基金项目]2024年度景德镇陶瓷大学校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古陶瓷修复》课程群教学团队”(Jxtd-202401)

[作者简介」(1974—),女,江西南昌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古陶瓷与吉州窑研究;(1989—),男,河北平泉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研究;(1972—),男,江西奉新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社会与瓷业历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069-04

[收稿日期]2024-11-23

引言

“古陶瓷修复”课程在进步发展的过程中融合历史与技艺[1],因其高难度及对细节的严苛要求而备受瞩目。传统教学偏重理论教学,如历史背景、材料特性和修复原则,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常面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难以有效应对实际修复工作。

为破解此难题,我们基于教学经验进行了反思与探索,推出革新举措。在课程内容上,我们整合了不同历更时期与地域的修复技艺,引入3D扫描、数字建模等现代科技,同时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拓宽知识面。在教学策略上,我们采用了基于项目的教育模式,围绕实际修复项目,让学生分组合作,经历完整修复流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我们还采用了翻转课堂和虚拟现实技术,将理论学习前置到课前,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入探讨和实践。

在教学设施方面,我们建立了先进的古陶瓷修复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优质实践环境,并与文物保护单位及博物馆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此外,我们设立了创新实践基金,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及修复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操作技能。通过定期考核和反馈体系,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我们设置了奖学金制度和优秀毕业生评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和创造力。这些举措旨在培养兼具深厚理论基础、精湛实践技巧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改进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设施,我们致力于提升“古陶瓷修复”课程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的学习体验,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在古陶瓷修复这一兼具挑战与吸引力的教学领域里,通过细致地观察与深入地思考,我们识别出了若干教学实践中的核心议题。这些问题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至关重要。以下是对此类问题的具体探讨。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学生虽在课堂上掌握了大量理论知识,例如石膏修复、金缮修复、铜瓷修复,但在实际操作时难以应用,影响了学生的技术发展和信心建立。

(二)教学内容局限

课程设计过多集中于修复技术,忽视了历史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整合,限制了学生拓宽视野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式保守

传统“灌输式”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主动参与,导致课程内容单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四)教学条件不足

专业实验室及设备资源稀缺,无法满足每名学生的实践需求,影响学生的技术提高和实践经验积累。

(五)评估标准单一

教学过分依赖理论知识考核,忽视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估,考核结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且可能导致学习动机偏差。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探索创新教育手段,以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热情和主动性;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育质量;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具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古陶瓷修复人才,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力量。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为古陶瓷修复领域注入更多智慧和活力,更好地将现代技术融入传统修复[3],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二、创新举措与实施过程

(一)重构课程内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保持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我们显著地增加了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古陶瓷修复的真实场景,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操作,从而确保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我们整合了包括考古学、材料科学以及艺术史在内的多学科知识。这种跨学科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全面掌握古陶瓷的历史背景及其材质特点,还使他们深入了解在修复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进而培养出更为全面且深入的专业技能。在课程中,我们将通过详尽的案例研究来探讨古陶瓷修复的具体方法和技术。此外,我们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鼓励他们分享个人的看法和疑问。这种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有助于深化对修复工艺的理解。

(二)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项自式学习方法,我们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组承担一项具体的古陶瓷修复任务。从规划修复策略、筹备所需材料到实际执行过程,学生均全程参与,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其方案。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借助网络平台提前分享教学视频及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在家自主探索理论内容。课堂时间则被用来培养实践技能与互动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教师反馈等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定期组织专业讲座,由行业专家和学者主讲,旨在分享最新的修复技术和理论。此外,我们还安排了工作坊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专家直接交流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并体验先进的修复方法。

(三)创设教学环境

鉴于实体实验室资源有限的问题,我们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个虚拟实验室环境。在这一平台上,学生能够沉浸式地参与古陶瓷修复的全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清洗、拼接、加固以及上色和做旧等步骤,并且每一步都配有详尽的操作指南与多样的情景再现。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还加深了他们对于整个修复流程的理解和感知。为了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需求的适应能力,我们积极与文物保护及修复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这样的合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直接参与实际的文物修复工作中,还能让他们亲身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得以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并掌握该领域内的最新技术和理念。此外,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持续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8.pd原版全文

(四)改革教学评价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构建了一个包含多种评价方式的体系。此体系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理论测试,还引入了实践操作、项目报告撰写及团队合作等多维度评估。通过这样的综合评价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识别其优势与待改进之处,进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和建议。此外,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促进他们在多个方面均衡发展。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采用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及作业反馈等多种形式来及时识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障碍,并迅速提供指导和支持。此类过程性评估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改正错误,提升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促进其自信心的增长,激发更强的学习积极性。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我们提倡学生参与自我评估及同伴评审活动,旨在提升其自我反省能力与团队合作技巧。通过自我评估,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的优势和不足之处,进而规划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学习路径。同时,同伴评审机制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加强了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精神。此类评价手段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还能有效促进他们团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其将来步人职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成效与反思

(一)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显著增强

通过参与项目式学习和利用虚拟实验室的方式,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负责具体的古陶瓷修复任务,从最初的方案设计到实际的操作执行,全程自主探究、深度参与。这种模式不仅促进了他们实践技巧的发展,也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进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后续力[4]。与此同时,虚拟实验室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逼真的修复场景与详尽的操作指南。在这样一个虚拟环境中,学生能够持续锻炼并提升其技艺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的熟练度与精准度。

(二)提升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通过引入翻转课堂及专家讲座等创新教学手段,我们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翻转课堂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探索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应用与讨论。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主动且富有成效[5]。此外,邀请业内专家进行的专题讲座不仅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修复技术和发展趋势,还拓宽了他们的专业视野,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古陶瓷修复的浓厚兴趣及对未来职业的追求。

(三)创新能力的培育

大学是提升学生思维模式的阶段[6],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与讨论,以及让学生参与基于项目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的良好平台。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修复实例的历史背景及实施步骤,还需对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深人思考,这一过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项目式学习则要求学生依据实际情境制订出可行的修复计划,并通过不断地实践来调整和优化方案。这种从实践中不断学习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四)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引入多元化的评估体系以及过程性的评价方法,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种多元化的评估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操作考核,还拓展到了项目报告撰写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维度的考量,从而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此外,过程性评价侧重于追踪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师利用课堂观察、小组研讨和作业反馈等多种手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并提供即时的支持与指导,这种方式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让教师成为合作学习的指导者、课程活动的引领者[7]。

四、推广价值

本文所介绍的创新方法,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古陶瓷修复”这一课程领域内,而且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普及价值,可以为其他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启示。

首先,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构建,我们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之间的紧密结合,促进了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有效整合,并引人了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这样的设计思路不仅提升了课程的应用价值和针对性,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他同样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来说,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结构,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并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效。

其次,通过采用诸如项目导向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以及专家演讲和研讨会等形式的教学创新,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并促进了他们自我驱动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技巧的发展。这些教学策略不仅适用于“古陶瓷修复”课程,在其他强调实际操作技能的专业科目中也同样适用,有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激发其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在构建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虚拟现实技术来设立虚拟实验室,这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多样化的实践场景及操作指南。此类教育环境的革新不仅有效缓解了实体实验资源短缺的问题,也给学生带来了一个更加方便且高效的实践学习空间。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来说,同样可以参考这一模式,即利用现代科技工具创造更能满足课程需要的学习环境,以此增强教学成效。

最后,通过推行诸如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估以及引入自我和同伴评价等措施来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使得评价变得更加全面、客观且公正。此类评价机制的革新不仅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还能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的课程来说,同样可以参考这种评价体系改革的理念,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及教学质量。

结语

我校着力于培养更多具备高水平技艺的古陶瓷修复人才及文化遗产继承者。通过深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提供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等措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参与真实的修复项目,并置身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这样的安排有助于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磨炼技艺,同时能加深他们对相关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18.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