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阶两翼”的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作者: 王亮 樊亚娟[基金项目]2023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2023JSJG756);2023年度江苏省哲社课题“学分银行视域下化工类专业专本贯通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2023SJYB1341);2022年度江苏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应用化工技术”;2021年度常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研究课题“学分银行视域下化工类专业专本贯通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以化工专业为例”(21ZBGT09)
[作者简介]王亮 ),男,江苏常州人,博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樊亚娟(1981—),女,河南遂平人,硕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工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077-04 [收稿日期]2024-03-28
引言
在化工企业全球化发展态势强劲的背景下,国际化化工人才无疑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职化工类专业因此需要着眼于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基于高素质、高技能、国际化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反向设计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学生能力进阶发展的课程体系为主线,构建全过程的语言应用课程体系和跨文化沟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终形成特色化的、品牌化的化工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化工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基本要求
职业院校以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可以说这正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应用化工技术(以下简称化工)专业课程而言,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化工工艺技艺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和熟悉使用化工设备和仪器的基本方法等。就现状而言,化工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问题。为此,我们以化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契机,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审视,对学习成果、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实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人才无疑是支撑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必然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对于化工类领域来说,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化工行业在“一带一路”贸易圈内已逐步发展成为最大的原料进口国和最大的技术出口国,对于化工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愈发紧迫。
二、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的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中,存在一个不容小的问题,即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在培养化工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人才的化工专业能力以及国际交流能力是“两条腿”,缺一不可。但部分院校对化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背景下社会对于化工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程度,导致化工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不明确,学生所学与职业岗位契合度不够,学生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能力不足。
(二)国际化课程体系不完善
部分院校的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顶层设计,导致国际化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缺乏系统性。另外,教师开展国际化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能力不足。在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国际职业标准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度不够。在跨文化教育方面,仍处于低层次,并且国际职业标准和跨文化元素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课程之间未能形成协同效应[2]。
(三)专业人才培养浅显化
在化工国际化课程教学时,教师所设定的教育模式过于单一,对学生的培养缺乏全面性。比如,教师设置的课程教学目标只专注于学生在化工技术应用方面的理论水平,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精神和思想政治素养、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这些都导致化工专业人才培养较为浅显,学生的职业素养没有达到预设自标。
(四)课程教学方法单一化
在课程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教法单一化的问题。教师进行国际化教学设计的方式方法不够有效,常常采用“灌输式”教育,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沿用这样的教法,只能让学生疲于应付学习,不能提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充分激发学生在化工领域的学习潜能、创新潜能等,因此教师需要对课程方法进行及时创新和调整。
三、化工国际化课程改革路径
(一)着眼“四阶”,打造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主线
基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院校应强化OBE教育理念,致力于构建培养化工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实务胜任能力的“四阶递进”专业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化工职业通用能力指要让学生理解基本化学原理以及基本的化工工艺原理,培养学生的工艺图纸识读能力、工艺管线识别能力、工艺仪表识读能力等,以及在工作中必需的岗位操作能力、岗位记录能力、岗位交流能力、岗位纠察能力等。(2)职业核心能力指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工艺仪表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技能,具备化学品分析、化学工艺设计与检验仪器的能力,能够识别化学工程安全,以及设计和运行化工工艺。(③)职业综合能力指要让学生具备综合岗位操作能力、判断处理能力、设计工艺能力、技术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并具备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能力。(4)职业实务胜任能力则非常强调实践性,通过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职业实务胜任能力。高校要注意“四阶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将各个培养目标与培养要素深度融合,明确课程支持的职业要求,明确化工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定位,运用OBE教育理念,根据毕业要求点依次设计课程体系一级矩阵、二级矩阵等,逐步细化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20.pd原版全文
“四阶”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实现“以岗定课”,即根据岗位需求来制定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胜任力为培养目标,分析专业要培养哪方面的人才、社会岗位需要人才哪方面的技能,就着力培养哪方面。因此,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视野下,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将AHK化工工艺员国际职业标准融入其中,该标准由德国工商大会AHK颁发,获欧盟认证,在全球化发展企业中认可度高,将其统筹融人专业、课程、课堂三个层面,构建系统化的专业国际化教学自标标准体系。具体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可由校企共同研究、共同构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学校积极与全球化发展企业、国外高校、国外企业等合作,强化智库建设,运用智慧、才能与经验,共建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4]。
(二)着手“两翼”,明确国际化的化工人才培养要点
在“四阶递进”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须构建全过程的语言应用课程体系和跨文化沟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对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强化语言类课程安排,常态化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语言能力,才能在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中胜任工作,落实责任,从而克服因交流不畅所带来的一系列工作和生活困难。第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嵌入语言教育因子,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双语化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对化工仪器、化工原理、化工技艺等方面的双语识读,并加强考查或模拟创设工作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双语演练,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5]。
在“两翼并进”的国际化化工人才培养步伐中,教师尤其要重视“交际语言教学模式”的应用。传统语言类课程更偏向于阅读与写作教学,导致学生的真实语言交流能力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交际语言教学模式”则更强调学生能够具备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避免“哑巴英语”的学习模式。如果说传统语言类课程是“用语言去学”(usinglanguagetolearn),那么“交际语言教学模式”则是“学会用语言”(learning to use language)。
(三)完善课程体系,注重思政领域内容建设
在化工专业课程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具体案例,用实际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化工领域应具备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学生能够严于律己,追求在综合素质上的自我进步,并激发学生对化工安全、环境与污染、生态安全等问题的深入思考。在语言课程方面,课程思政的重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塑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筑牢“文化长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创新教学方式,采用生动而鲜活的教学方法
在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方法方面的建设也是重要一环。第一,在化工国际化课程中,应当凸显实践教学。因为化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提升化工技能,熟练认识化工仪器,了解化工工艺,掌握较强的实操能力。因此,在化工国际化课程中,应凸显实践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以及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并采用项目教学法、工作任务过程教学法等具有实践性的教法来培养学生的化工实操能力。第二,在化工国际化课程中,应当采用多元教法。教师应大胆应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察法、实训法、互动法、情境法、翻转课堂、“互联网 等多元教法,将先进教法有效融入化工国际化课程之中,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互联网 + ”教法为例,教师在相关网络学习平台设置学习模块,包括直播讲学、录播课教学、知识树、思维导图、化工新闻资讯、作业练习以及互动交流等各类模块,上传完备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大大拓展了课外一体化学习的维度。第三,在化工国际化课程中,可以以校企共育为推力。校企合作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指学校和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育人,为学生提供订单实训、顶岗实习等学习机会。对化工国际化课程来说,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可以共同设计语言课程、企业特色项目、国际素养训练、科创实践及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创新形成契合化工领域特色的双元教学新模式。
(五)完善师资力量建设,落实对教师的选拔与培养
提升教师职教能力,让教师能够乐于构建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善于培养化工国际化人才,是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相关院校可以在教师的选拔与培养两方面进行创新优化,来完善师资力量。一方面,学校应选聘优秀的教师人才。学校可以重点选拔具有国际化职业经历的化工人才,形成多元化教师人才队伍,此外,在校企合作视野下,可以推动“教师入企”和“职工入教”活动,将教师送入国际化发展企业中学习或担任工程师,或让国际化发展企业中具有国际化职业经历的优秀职工走上讲台,让他们分享工作模式、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方法,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学校须加强教师培养。学校应构建长效化的教师培养体系,持续强化对教师的培养,促使教师能够适应化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解决教师畏难情绪大、敷衍态度明显的困境,此外,学校可通过组织教研活动来培养教师,开发教研小组,引导教师展开探讨分析,助力教师提升化工国际化教学能力。
(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创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与反馈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却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对于化工国际化课程体系而言,学校应当重视课程考核体系的作用,积极构建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并且,在化工国际化课程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上也要进行创新研究。第一,采用专业化的评价量表。在参考现有的教学评价量表的基础上,化工国际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采用专业化的评价量表。在评价指标方面,须确保“学生语言能力”指标的确立及其比重,以此来反映学生的语言能力。第二,在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价量表基础上,高校还需构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这不仅有教师对化工国际化课程的评价,而且有学生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等,还有教务组评价等,共同形成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第三,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即不以“期末一考定江山”,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在日常作业、课堂测试、阶段性测试结果、课堂观察等方面的表现,分别赋分,过程性评价的占比应不少于 30 % ,以此来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2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