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 葛迎超 田文静 李晓红[基金项目」2023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分会/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项目“职业生涯教育在培养‘三色工匠’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中的应用研究”(QGJY2023055);2023年度农业职业学院课题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类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XY-SK-23-01)
[作者简介](1991—),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1992—),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研究与开发研究;李晓红(1987—),女,山东潍坊人,工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105-04 [收稿日期]2024-12-03
高职院校是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教学实践中,职业规划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通过探讨提升教育时效性的方法和措施,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吸引力,高职院校能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大学时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更理性地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中,国家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大批能工巧匠。因此,本文以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基于红色思政元素、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因素、蓝色工匠探索元素并将其融人OBE理念的教学模块中,对“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进行探究,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所需的知识用“三色元素”进行模块化设计,将职业技能具体化,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深耕“三农”基因、弘扬蓝领匠人精神的人才提供参考。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分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以及就业指导三部分,贯穿高职三年。它的教育内涵在于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结合,并根据学生的个人以及专业特点[],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为基础进行系统学习。它是一门容易讲授,但是又需要教师具有强大的理论知识、职业知识、家国情怀相结合的复杂课程。现在针对职业生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架构较为松散、学生“三农”情怀教育有待强化、外部环境对农业类高职院校育人文化存在冲击、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中存在感较弱、学生缺乏契约精神等。我们结合教学经验,以培养学生成为“三色工匠”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本次教学改革研究。
二、基于三色视域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培养“三色工匠”人才中的教育目标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扎实推动乡村人才培养和文化振兴。人才的培养需要文化元素的浸润,因为只有文化润于心田,才能育得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完成书本上知识的既定讲授任务外,还须充分挖掘课程中“三色”元素,即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红色思政元素、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元素、蓝色工匠探索元素。这样,“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就能融人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课程研究方法与形式
1.红色为魂,打造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开头,教师以张桂梅的案例做开篇互动。同时在探索个人兴趣类型环节,以张桂梅、任正非、屠呦呦、韩红、张雨霏等五名榜样人物直观对应五种兴趣类型,让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类型与榜样人物相关联,从榜样人物身上获得感召力量,从而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小我融入大我中去,引导学生在祖国、民族和人民最需要的领域内建功立业,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深化红色爱国基因的传承。
2.绿色为基,“因地制宜”找重点。结合首都涉农高职特色,食品专业深入挖掘绿色农业基因,设计课堂活动。例如,在设置兴趣的测评时,依托学院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实训基地(苇子水村科技小院、蜓好农业),通过让学生参与村镇小微企业的真实工作内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建立认同感;在“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的困难情况下,学校立足“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懂技术、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
3.蓝色为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案例分享、分组讨论、情境活动等,以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科学地应用到实践的能力。积极拓展课外资源,助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社团或者前程堂等就业社团,社团可以仿照企业制下设人事部、市场部、行政部等部门,在社团实行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们提前感受企业的氛围。社团可以利用专业教师的资源,联系企业承办宣讲会、邀请行业大家进行职业讲座和参与学校招聘会等,建立学生和企业的直接双向交流平台,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培养与发展兴趣,在历练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三)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OBE教学模式
秉持OBE教学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注重打造“共生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知识讲解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兴趣探索实践、促进思考和行动[2]。教师将课本上传统的章节,简化成以“红色爱国主义基因、绿色农业可持续基因以及蓝色工匠探索基因”为三大主线进行授课,将零碎的知识点清晰明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设计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利用“线上 + 线下”互动手段,将课堂的内容提前放到学习通的软件上,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将课堂提问的问题发布在学习通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充分释放课堂中教师及学生的集体智慧,让思维碰撞,让教学相长。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与分享法、情境游戏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激活课堂,达成教学目标(见表1所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27.pd原版全文
(四)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探索“多轨评分”机制
课程重视综合性评价,弱化“一局定胜负”的片面评分体制。采用平时评价、实践评价和终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成绩,大多以“平时成绩 + 课程最终汇报成绩”为主,这种成绩构成导致学生出现一种现象:只要平时准时出现在课堂,期末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取得及格的成绩。这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的探究欲望。我们采取“线上 + 线下”融合手段采集评价数据,采用“多轨多元评价”方式评定成绩。评价主体包括任课教师、第二课堂指导教师以及企业导师。评价内容调整为:课堂表现占比由原来的 4 0 % 降至 10 % 、平时作业占比降至 10 % 、企业实践占比为 2 5 % 、科技创新成果占比 20 % 和汇报讲演占比 3 5 % 。我们增加了企业实践成绩和创新创业的占比,用成绩反向促进学生的企业实践以及双创精神,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技能的有机融合,充分达成“以评促学”“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目标。教学评价成绩组成如图2所示。


(五)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方法优化
依据学科特色和专业需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将创新与实践案例引人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课程系统性,并更新了课程评价体系。同时引人大国工匠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所展现的匠人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时代楷模”张桂梅的事迹,结合当时情境,以“盐溶于水”的形式,设计蕴含思政元素的榜样人物、情景案例、活动测评体系,使整个教学时时有思政融人,处处有思政渗透,却不着痕迹,体现了课程思政的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匠人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三农”发展史,培养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三农”精神。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培养其精益求精的蓝领工匠精神。三管齐下,带领学生参与到提振“三农”的具体工作中。
(六)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强化课程实践环节,形成以实践为踏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去充分挖掘身边大大小小的工匠事迹,在课堂上进行事迹分享。为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任务的热情,实践教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企业实践以及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以成绩反促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实践的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性、突出应用性,把“三色工匠”的培养提升到实际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高度。
德技相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利用上述课程模式进行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在重实践、长技能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修德长技,增强学生学习获得感与成就感。通过引人“时代楷模”张桂梅、优秀毕业生李亮以及西红柿王子丁杰歆等案例,增强了学生岗位自豪感,提升了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经过大学三年的悉心引导,以及第三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系统教育,鲁渊源、宝昕两位学生凭借扎实的社会调研与创业准备,最终成功申请了食品行业营业执照,并开启了自制甜品和自制奶茶的创业项目。柳荷琳、张馨月等学生参加了“挑战杯”“京彩大赛”“互联网 等“双创”比赛,获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孟雨晴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了国赛三等奖的好成绩,她本人的创业事迹也被《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荣获首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称号。她今年也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他们扎根京郊大地,牢记使命担当,助力乡村振兴,他们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在继续。
结语
对于农业类高职院校来说,培育学生的“三色工匠”精神对学生个人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环境复杂,而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红色家国情怀、能躬身深耕“三农”基因并能弘扬蓝领匠人精神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将OBE教育理念融人课程中,将课程评价方式改进为多元评价,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规划为人生的目标。此举为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周霞,陈慧娟.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路径研究[J]人生与伴侣,2024(27):37-39.
[2]田文静,柳青,葛迎超,等.基于OBE理念的“食品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农产品加工,2024(13):126-129.
[3]齐晓威,李天锁,王佳琦,等.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研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4):62-64.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in the Course of"Career Planning":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ree Color Craftsman” GE Ying-chao, TIAN Wen-jing, LI Xiao-hong (College ofFood and Bioengineering,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Agriculture, Beijing ,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ege students and the OBE education concept, guided by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this study explores thereform of the“Career Planning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ges.By exploring the red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lements,green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factors,and blue craftsman exploration elements,and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OBE teaching module, it notonly enhances students’senseof identity with future carers,but also mets society's requirements for highquality vocational skilled talents’ professionalabilities.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of this coursecan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teaching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course,and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vocational skilled talent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ree-icolor element; Career Planning; OBE concept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2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