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刘婷婷[基金项目]2023年度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JCV2023B56;负责人:;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198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会展经济与品牌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173-04 [收稿日期]2024-09-11
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国际会展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通过将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产学研合作等手段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人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产教融合模式,结合国内市场的实际需求,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之路。这对于推动我国会展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会展人才在全球会展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专业发展及课程设置现状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的发展正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设立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并在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人和完善。,我校自2011年起就开设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至今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课程设置上,我校不仅注重“会展策划原理”“会展项目管理”“会展市场营销策略”等传统核心课程的教学,还加强了“会展英语”“国际商务礼仪”等实用性课程的教授,课程设置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策划与管理能力,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我校的会展专业还增设了“参展管理与品牌推广”“品牌数字化营销”等新课程,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会展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现代会展技术和创新理念。
(二)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现状
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会展专业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我校的会展专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一方面,该专业在校内投资建设了两个设施完备的会展实训室,基本满足了学生在会展策划、组织、执行等方面的实践需求。通过实训,学生亲身参与会展项目的整个流程,从而获得直观且深入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将实践教学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行业的前沿动态,了解市场的最新变化。
(三)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引进和培养专业教师等方面做出了积极且成效显著的努力。会展专业聘请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和深厚理论功底的专家来担任客座教授或行业兼职教师,他们通过分享专业知识和实际案例,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会展行业的实际操作和市场需求。同时,会展专业注重专任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鼓励并支持专任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行业培训,参加相关培训的教师比例达到100 % 。此外,会展专业积极引人专业人才,具有行业经验的教师人数占 6 6 . 6 7 % 。会展专业还为专任教师提供赴知名会展企业挂职的机会,在企业挂职超过半年以上的专任教师占比 7 6 . 4 % 。
(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现状
在学生的素质养成方面,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学校会展专业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通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精神。
我校的会展专业深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培养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外,会展专业还注重通过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通过举办“时尚会展协会”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这一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会展专业还定期举办“国际商务礼仪大赛”和“浙江省会展策划创意校园赛”等活动。这些大赛旨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能在竞争中不断提升自已,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能够更快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然而,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了出来。
(一)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校的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隶属于国际商学院分院。该专业在2019年之前,深受国际商学院“教育国际化”办学理念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培养国际化会展人才。随着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数字经济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兴起,会展行业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自2020年起,该专业的培养方向逐渐转向了“品牌管理”。尽管这一调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顺应了行业的最新需求,但也给学生和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培养方向的频繁变动而感到迷茫,难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定位。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时,也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这无疑增加了教学难度和复杂性。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会展策划与管理本质上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亲身参与和实际操作来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技能[2]。但遗憾的是,目前适合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实践教学机会并不多,且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以我校为例,我校会展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整个年级的实训机会只有“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和“杭州国际工艺周”两次。之前因为不可抗力,许多展会转为线上举办,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变得更少。还有些项目虽然也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但只是零散地招募,而且工作内容过于单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44.pd原版全文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问题,无疑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当前,这一专业领域面临着师资队伍配备不足、教师教学经验相对匮乏以及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以我校的会展专业为例,目前在编的6名专任教师中,具备行业从业经验的仅有2人,占比约为 3 3 . 3 % ;拥有国际教育背景的教师3人,占比为 5 0 % ;来自行业的教师,一旦他们长时间脱离一线实践,便可能逐渐丧失对行业最新知识和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隐性的损失。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难以获得全面、系统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其个人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势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四)缺乏优质教材和教学资源
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面临着优质教材和教学资源匮乏的严峻挑战。会展专业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领域,其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这导致相关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还相对较少。尽管会展专业已建有两门国家级专业资源库课程—“会展项目管理”和“企业参展管理”,但这在数量和覆盖面上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十余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会展行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行业标准和实务操作都在不断变化。然而,一些现有的教材内容却未能及时更新,导致教材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这种滞后性不仅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与行业需求不符,还可能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五)行业与学校的合作不够紧密
在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与行业的紧密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以我校的会展专业为例,该专业确实已经与多家会展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这些企业虽然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实习机会,但仍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更深层次的融合与互动。同时,学校与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存在不够顺畅的现象。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会展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
(一)紧贴行业需求,凸显专业个性
在制订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确保所教授的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通过与会展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积极参加行业研讨会和交流活动,高职院校能够及时捕捉到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需求。这些信息对于高职院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内容至关重要。同时,为了凸显会展专业的个性特色,高职院校可以引入更多与会展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和活动。
(二)强化“双师”培养,重视师资配备
为了实现“双师”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加强教材建设是基础。高职院校通过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和前沿知识,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中[3]。其次,高职院校鼓励教师到会展企业挂职顶岗是提升教师实践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深人企业,教师可以亲身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操作流程,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高职院校还应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模拟真实的会展环境和工作流程,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关键技能和方法。
(三)创新校内实训,提升营销技能
在校内实训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始终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实训方式的革新,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营销技能。实训通过实质性的项自让学生深人体验会展行业的各个环节。为了适应会展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应积极引人更多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工具。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让学生掌握数字技术驱动会展项目的技能;利用社交媒体营销的新趋势,通过线上推广会展项目和扩大品牌影响力。高职院校应将前沿知识和技能融入实训,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掌握新兴应用技能。
(四)深化校企合作,引入先进理念
在高职教育中,深化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职业环境,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职业素养[4]。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了解职业活动的具体流程和要求。这种实践经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校企合作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指导和培训机会。深化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从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议与展望
(一)技术融合引领教学创新
展望未来,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人课程体系,通过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同时,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与会展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二)个性化教育塑造专业精英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个性化教育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高职院校会展专业的核心教育理念[5]。根据每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高职院校应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的成长路径。实施个性化教育,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评估体系。这一体系应全面、客观地评估每名学生的特点,通过科学的评估,学校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每名学生,设计个性化的课程和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于热衷于会展策划的学生,学校可以提供丰富的策划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策划能力。
(三)跨界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整合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会展行业正逐渐从单一的专业领域向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迈进。这一变化不仅加速了会展行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还使得市场对具备跨界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行业变革并抢占先机,高职院校需要积极拓展会展专业的外延,寻找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点,打破固有的学科壁垒。这种跨界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出既精通会展业务,又兼具其他领域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当今多变的市场需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4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