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思考

作者: 尤卫艳 张茜

[基金项目]2024年度南京医科大学部省共建肿瘤个体化医学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金项目“IFI35调控胶质瘤干细胞免疫抑制微环境的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2024CICCPMHR036)

[作者简介](1987—),,女,江苏盐城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研究;(1988—),女,安徽滁州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助理研究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5)14-0185-04 [收稿日期]2024-10-10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社会对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2020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l”创新的实现离不开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医学本科生是推动国家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突破“卡脖子”问题的主力军。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专业创新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破解医疗卫生领域“卡脖子”难题的关键一环,是将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落到实处的具体实践。本文将浅谈医学本科生创新创业的意义,并就医学本科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面临的困难,从医学本科生、医学院校以及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一些思考,旨在增强医学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为医学卫生领域培养拔尖的创新创业人才。

一、医学本科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一)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

对医学本科生进行创新和创业能力培养,能够为其提供尽早接触科研工作的机会。在科研实践中,通过与导师和学生密切合作,深入交流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为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深人了解专业领域的现有研究成果及研究热点和难点,能够培养对新事物、新问题的探究意识,提高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基础科研能力,同时也能够加深自身对学科本质和未来职业的理解,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更切实有效的规划,为个人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播下希望的种子。

(二)实现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

具备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社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在新时代的创新创业背景下,医学本科生用创新创业能力武装自己,主动成为创新创业的拔尖人才,充分挖掘自己的才华,才能获取独特的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医学就业环境,最终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完美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创新和创业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2]。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注重培养医学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促进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切实解决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助力医疗领域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不断提升的需求。

(四)解决社会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社会中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和挑战,诸如大学生就业困难、行业内卷、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医学本科生通过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实践,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供创新性强、可行性高的解决方案,有助于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二、医学本科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面临的困难

(一)普遍缺乏创新能力

本科生擅长接受学习而并非发现学习,缺乏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意识和行动力。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这种被动地接受和主动地探索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二)获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

在信息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创新必然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和处理。然而,作为创新的主体,医学本科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却明显不足,表现为未能有效利用医学院校的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缺乏对海量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处理能力等,导致他们容易被网络上各种复杂信息干扰,没办法精准地获得与处理信息。

(三)时间和精力不够充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之一[3]。走进实验室,走进临床一线,能更好地给医学本科生提供创新创业思路,但是面对创新创业实践,医学本科生本就不宽裕的时间和精力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在繁重的课业和创新创业实践之间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是摆在医学本科生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注重结果而非过程

南京医科大学为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政策,旨在激发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同时为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政策支持4,业已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然而,部分学生错误解读了相关政策,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更重要的过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人才教育的基石,对于本科生而言,忽视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重要价值,本末倒置,必然不利于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此外,本科生群体需要较长时间去学习和积累各种技能,势必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学术成果,因此,对结果的过度关注很容易使本科生感到压力和挫折,不利于持续激发医学本科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至有极个别学生可能因无法抵制诱惑,走上学术不端的歧路。因此,纠正部分学生的错误认知,强调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关注和鼓励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积累,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三、对医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一)医学本科生方面

1.培养创新能力。医学本科生想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必须跳出固有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敢于提问,善于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开展学习,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5]。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策略,通过阅读文献、设计课题与开展实验等环节深人研究、思考与发现,以此培养自身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47.pd原版全文

2.善于利用信息化设备和平台。尽管信息化设备在当代医学本科生群体中的覆盖率近乎是百分之百,但该群体总体而言,普遍缺乏对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学会合理运用信息化设备,充分利用所在医学院校的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并尽快熟练掌握数据处理、信息化分析、图表绘制、结果预测等各种软件,能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保障。

3.合理安排时间。医学本科生可自由支配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少,但这不能成为医学本科生拒绝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理由。置身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学生不仅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懈的奋斗精神,还须怀有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时间紧迫感,有意识地合理规划课外时间,以此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

4.培养对医学研究的热爱。很多医学本科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动机并非源自自身对医学研究的热爱,而是为了追求荣誉或获得奖学金。因此,他们很容易在过分追求结果的过程中忘却学医的初心,彻底迷失方向,致使创新创业活动失去开展的意义。医学本科生应当牢记医学生誓言,以“最美医生”为榜样,主动了解医疗工作者们的伟大奉献事迹,坚定自己的信念与职业追求,激发对医学研究的热爱,从而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医学院校方面

1.优化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教师团队是开展创新创业培养工作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创新创业培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保障。目前,创新创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参差不齐。存在个别教师带教经验匮乏、带教能力欠缺,或是对带教工作缺乏热情的情况;甚至有些教师把带教工作全盘托付给手下的青年教师或研究生。

创新创业培养工作急需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为优化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医学院校在遴选创新创业教师之前,须建立具体、明确、合理且严格的遴选制度,以此挑选出能力较强、责任心较足的教师。同时,设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并在必要时配套一定的激励政策,保障培养工作高效开展。此外,学校可定期为教师团队组织创新创业培养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切实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医学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

与此同时,院校可以充分整合各方面的师资力量,诸如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 5 + 3 ”一体化本科生导师、成长导师等,引导他们在日常学生工作中融人创新创业培养理念,辅助开展创新创业培养教育。

2.增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应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力度,在日常教育课程体系中增设专门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以增强医学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还可聘请知名人士,尤其是优秀的校友,对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专业的自信心,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此外,院校可在已开设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甚至是选修课程中,尝试融入创新创业培养元素,为医学本科生创造浓厚的创新创业培养氛围,全方位支撑创新创业培养工作。

3.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搭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提高医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6。目前,本科生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主要依托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所在课题组的实验平台。然而,目前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僧多粥少”。很多学生在未充分考虑导师研究方向的情况下,便草率组队、盲目进组,且鲜少能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医学院校应该搭建更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从而增加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基于此,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于2018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历经数年教学实践,该中心已探索出一套契合医学教育特点的开放实验平台管理和运行机制。目前,该中心已面向学校各专业本科生开放,并在各类赛事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有效推进了医学本科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4.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为医学本科生提供广阔舞台。南京医科大学通过“双创”训练营,营造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钻研、锐意创新”的良好氛围,让更多学生得以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其创新活力。学校还组织创意比赛、科技展览和创业训练等。譬如“式闾计划”,为医学本科生提供一个接触科研、实现转化实践的平台,并结合定期举行的式闾学术沙龙,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系统的科研思维,同时为医学生提供上台展示和锻炼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总结及表达能力。自2017年启动以来,“式闾计划”选拔培养的学生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双创”赛事奖项,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提供重要的保障。

5.加强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加快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进程,院校应充分利用中国“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挑战杯”系列竞赛的契机,整合汇聚各类资源力量,成立专门工作小组。院校须结合国家及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学校学科发展的独特优势以及政府重点扶持的领域,精心制订针对医学本科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挖掘与培育方案。该方案旨在深度挖掘具有潜力的优质创业项目,并加大对这些项目的培育力度。同时,依托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综合性平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成果的转化工作。

(三)社会方面

1.以政策、赛事等为指挥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旨在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为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响应号召,南京医科大学积极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 +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南京医科大学选拔赛,并在国际赛事中多次斩获佳绩;积极承办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引领更多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热潮,促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2.加快构建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从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门槛、便利化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和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障政策等三个方面,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8]。社会各方面都应积极响应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ls20251447.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