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背景下高中地理实施海洋教育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李长苓 是明艳 杨思芹 白雪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25)10-0094-05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域辽阔。海洋教育具有推广海洋知识、提升海洋意识、培育海洋素养、锻造海洋思维、培养海洋人才、保护海洋资源等功能,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教育政策实施层面,海洋教育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精神的具体体现。海洋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国民海洋国家意识并塑造新型海洋观,其实践载体主要依托学校海洋教育体系。研究海洋地理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在地理学科建设层面,教师运用海洋地理教学新理念、新方法,推动地理教学改革,为海洋地理教学注入新能量,将海洋地理教学推向新高度,使我国地理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学生学习层面,实施海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海洋的认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海洋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海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海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我国海洋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经济发展,激发学生为实现海洋强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从海洋教育政策、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三个方面分析海洋强国背景下实施海洋教育的基础,并根据当前高中海洋地理教学的特点,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设计体现地理核心素养的活动项目,为海洋地理教学探索出一条真实、有效、高质量的实施路径。

一、高中地理实施海洋教育的基础

(一)政策基础: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我国海域面积大、可开发性强,适合发展海洋经济。进入21世纪后,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维护海洋权益已成为全球共识。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我国在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等领域做好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此外,在将海洋强国建设融入海洋教育体系时,提升学生的战略意识、塑造新型海洋观成为海洋教育综合目标的一部分。“海洋一战略一实践一教材"是深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教育的关键逻辑。

(二)课程基础:课标要求与海洋素养

1.高中地理课程要求

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模块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海洋地理知识。其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环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海洋立法与管理

课标与课程内容相对应,为地理教学明确方向。可结合课标梳理高中地理必修和选修模块海洋教育的内容要求。必修模块将海洋地理知识穿插到不同章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学习内容中,让学生初步了解海洋地理环境、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权益、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保护,具体内容要求如表1所示。

海洋强国背景下高中地理实施海洋教育的路径探索0
表1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海洋教育的内容要求

选修模块根据学校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补充相关的海洋地理内容,以此深化和拓展必修模块的海洋地理知识。其课程内容分为海岸与海洋、海洋资源与开发、海洋灾害与污染和海洋权益,后三个部分可归纳为“海洋与人类”。具体内容要求如表2所示。

海洋强国背景下高中地理实施海洋教育的路径探索1
表2高中地理选修模块海洋教育的内容要求

2.海洋素养的培育

海洋教育的核心是海洋素养,海洋素养包括社会参与、人文情怀、科学探索和生态互享四个方面。课标提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从海岸到海洋、海洋表面到海底两大空间维度,认识海洋、理解海洋和热爱海洋,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海洋意识,理解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的意义。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理解人类与海洋长期以来的相互关系,关注海洋自然特征、海洋资源、海洋保护、海洋权益等问题。人海协同发展理念从“认识海洋”出发,走向“海洋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与“区域联系”,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指向核心素养,具体如图1所示。

海洋强国背景下高中地理实施海洋教育的路径探索2
图1人海协同发展理念

(三)教材基础:海洋教育内容

1.教材强化海洋意识的培育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涉及海洋地理的章节渗透生态、经济、发展等内容(如图2所示),教材通过这样的安排帮助学生梳理、总结知识,建立知识的逻辑框架。

必修教材主要讲述的是基本的海洋知识和海洋权益,如海洋的水文特征、海岸地貌、常见的海洋灾害和海洋环境问题等,学生需要认识我国的领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选择性必修教材进一步阐释了海水运动的基本原理,从区域发展及国家安全的角度树立学生维护国家海洋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的意识,通过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内容强化学生的海洋意识。

海洋强国背景下高中地理实施海洋教育的路径探索3
图2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海洋地理内容整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26.pd原版全文

2.教材案例丰富

教材案例的选择遵循真实性、典型性、多样性原则,聚焦热点问题,情境丰富,以保证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海洋地理的活动设计主要以“海洋生态”“资源开发”的话题为中心。这与海洋生态保护课题十分切合,有服务生活、面向未来的倾向。同时,教材选取渤海、沙特阿拉伯为材料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地理与现实的联系。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选取了“环渤海地区海水淡化问题”,揭示了环渤海地区淡化海水成本高、渤海结冰期长等问题,进而引出“能否淡化海冰缓解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教材提供了两份资料供学生研究,最后在问题探讨环节提出淡化海冰也需要考虑其他问题,给师生留下探索空间。

二、海洋强国建设背景下高中海洋地理教学路径探索

(一)推广与落实海洋意识教育

由于海洋教育缺少学科规范,海洋意识在教学中处于“浅渗透"阶段,且各学科中的海洋教育内容有相互重叠的地方。因此,在高中阶段推广系统的海洋意识教育很有必要。国家在制订海洋教育政策时,不仅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海洋意识,而且要推广普及加快海洋强国建设,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不仅要增强学生的海洋意识,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以增设地方海洋教育板块,组织海洋教育专题活动,依据学科特色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育主题应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具有代表性、意义深刻等特点。

(二)深挖教材内容,发挥战略育人作用

1.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是起点

一方面,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为起点,强调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以提升海洋素养为抓手,将海洋强国建设渗透其中,对海洋教育目标进行整合一一海洋地理是基础、区域地理是接口、战略意识是重点。另一方面,学习目标的制订要以海洋地理知识和方法为基础,以区域认知和问题解决策略为支撑,将海洋强国建设意识融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地理认知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海洋地理教学内容开发是动力

一线教师和课程开发人员要结合实际,依据课标积极开发并优化海洋地理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传统的目标模式设计课程,其核心是海洋强国。

首先,确定目标。将地理核心素养与海洋强国建设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我国海洋的基本情况、海洋资源开发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意义,热爱海洋,在海洋地理学习和体验中培养爱国主义价值观。

其次,选择经验。将必修教材与选择性必修教材联系起来,两者中的海洋地理部分看似是分离的,但实际上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还可以结合课外读物中的新知识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调整认知结构,获得新知识。例如,《海错图笔记》这本书是国内原创海洋生物科普的成功作品。作者从文物的角度出发,对清代图书《海错图》进行二次创作。此书受到教育部教材编写组的青睐,被纳人中小学课外拓展阅读书目。教师可以将类似读物的内容添加到教学内容中。

再次,组织经验。教师要找到海洋强国建设和教材知识点的衔接点与转换点,从而形成一个个独立且关联的项目,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形成海洋环境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经济意识。

最后,进行评价。把海洋教育纳入阶段性学业考评,从而引起各科教师和全体学生的重视,并开展多元主体评价、发展性评价等。

(三)利用区域海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1.组织海洋地理实践活动

目前,迫于课程进度的压力,很少有学校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海洋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识。以江苏省盐城滨海东部海域陶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为例,当地的地理教师应利用好当地的海洋资源,组织如海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研学旅行等线下实践活动。在开展实践活动前,教师需提前规划好路线,并采取实验法检验实践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海洋强国建设意识的形成。同时,教师应通过网络、进修培训等途径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信息鉴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组织能力,在海洋地理实践过程中合理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

2.设计海洋地理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设计要依据学生水平,避免给学生带来负担,要结合时事或区域实际案例设置问题链,活动设计应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切忌生搬硬套。教师要基于高中地理课标,系统整合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海洋地理知识,设计一境到底的课堂活动。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中“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为例,设计层层递进的主题探究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海洋观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具体设计见表3。

海洋强国背景下高中地理实施海洋教育的路径探索4
表3“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主题探究活动设计

(四)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确定海洋地理教学内容后,要明确地理核心素养和主题学习相互作用的教学路径。在海洋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建构主义,结合知识一经验一互动三种支架,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水平。

知识支架以学生基础知识为基础,教师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例如,在海洋人文地理教学中,以海洋自然地理为基础,课程导入选择适当的先行组织者策略,这样既可以高度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引入前沿科技和海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而引入海洋人文地理教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wc2025042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