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紫霄移民村

作者: 王恒

2024年,淳安县新安江移民转迁江西南丰县已有55年了。11月2日周六,我和好友叶慧明一起骑摩托前往紫霄镇,探寻那个充满历史韵味的移民村落,感受历史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抵达紫霄镇政府后没多久,我们便即刻启程,前往洽藕线。沿途尽是石岩的旖旎风光,令人陶醉。随后,我们迅速策马前往礫下移民村,与长者共叙往事,聆听他们的移民史诗,并探访了附近的小型发电站,感受岁月的流转与生活的变迁。

礫下移民村之前只有三四户本地居民在这儿安家。听说移民要来了,他们便搬去附近村庄,让浙江人自己建村。走在村庄的小路上,看着那些55年前的泥墙屋和改革开放后盖的小洋楼,心里真是美滋滋的,仿佛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代。磔下移民村位于南丰县城西北的,距离紫霄镇5公里,四周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溪水清澈。村子里的移民可是吃苦耐劳的典范,尤其对教育那可是极为看重的。村子前面那座木桥,被洪水冲了好几回。后来,政府出资,为大家修了座水泥桥,方便大家去田里干活儿。桥下的洗衣台是专门用来洗衣服和农具的。这些村民的祖先来自遂安县安阳的、和,他们于1959年迁往安阳公社茅坪、桐坑口村。后来,不少村民又倒流返回了老家山上自力更生,也有迁至五堡村的。1970年1月8日,22户108人抵达礫下村。

离开礫下村前,阳光洒满大地,我们和老移民们聊得火热,听他们讲移民的酸甜苦辣和文化传承,感受他们建筑背后的奋斗故事。随后,我们继续骑行,奔向饶家的丰江上移民村。

丰江上村,古时候就有人建了,后来移民过来,本地住户走了,它还是叫丰江上村。我们走进王姓家门后,老移民端上来两碗红薯粉做的肉丸糍和米羹,满满都是移民的乡愁味道。果园的美景,更是让人舍不得离开。1959年7月,为了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筹建,他们祖先50多户全都搬到了3公里外的夏峰伊川,历经多次大迁徙。后来,老家郑家村还有很多土地没被水淹没。夏峰与枫树岭公社协商后,决定留下20户在伊川,其他人大多搬回了郑家村。后来,郑家村35户浙江移民于1969年12月27日抵达丰江上村。其中19户迁往伊川并回流,2户迁至夏峰公社山头,1户则迁往铜山公社的黄坛,原遂安县城北门,曾迁姜家镇,后投亲靠友至夏峰公社火石桥村,再移民至伊川村1户。还有两家,祖籍四川涪陵,退伍后落户武泉乡李家村,后来搬到大墅后坑源村,最后又投亲靠友去了伊川村。丰江昔日荒凉,如今四大家族汇聚后,创业的热潮涌动,生机盎然。

刚到新田移民村口,我用正宗的浙江淳安土话跟70多岁的老移民闲聊几句。他一听到我外公堂兄的名字,立马指向那98岁老寿星的房子,说就是我外公的婶婶家。走向那老屋时,我发现门前晒太阳的就是我外公的婶婶。我用家乡话喊了声“太婆婆”。她抬头看向我,脸上露出了如春日暖阳般的笑容。我立刻蹲下,继续用家乡话和她聊着过往。她听着听着就陷入了回忆,开始讲述起她的家族故事和太婆婆聊完之后,我与她合了张影,接着与她的两个六七十岁的儿子展开了谈话。据说,太婆婆的公公是我外公的二爷爷,我的高祖二外公,老人家在“民国”初期就已离世。后来,高祖外婆领着儿子回了娘家。他们都移民到了南丰,高祖外婆落户在新田,而我外公则去了东堡。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经常往来。外公去世后,交通不便,联系就少了。

新田移民的故土,位于遂安县城西南4公里的清幽之地,武强溪畔的沃土,平坦而肥沃。50多户人家,多因亲友而聚,有的迁居洋坞山、乌山头、周家坪,还有的后靠在村南附近1公里左右的山脚地带。最终在1969年12月27日,移民齐聚紫霄镇的青石桥、黄竹坑和新田。新田移民(4户),如细雨融入春泥,与老表和谐共融,开垦出一片新天地。随着人口增长,部分移民又在村前水田盖起了新房,依旧同在一个行政村。

时光匆匆,转眼夜幕将至,为确保行车安全,我们不得不提前告别新田移民村,骑车直奔县城,时已晚上8点。到县城后,我和叶慧明在新城热闹的地方找了个夜宵店。吃完饭,我们各自回家。第二天醒来,文章已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36.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围城之伤
下一篇: 在陪护母亲的日子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