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坊低语 岁月留痕

作者: 叶卓敏

在山东安丘的庵上村,时光仿佛被一座青石牌坊定格。它静静地仁立在十字路口西北。这是道光年间的王氏节孝坊,一座承载着历史故事、文化记忆的古建筑。它像一位沉默的长者,目睹着村庄的变迁,听着风声诉说往昔。石坊的雕工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藏着匠心独运。大小狮子、白象等图案,暗含吉祥寓意,是图像化的文字,诉说着无声的祝福。然而,在这华丽的雕饰中,王氏的身影却隐匿不见,仿佛它的存在被岁月的喧嚣淹没,只留下一座空洞的纪念。

贞烈铭青史,荣耀归何人

贞烈,自先秦便在历史长河中泛起涟漪,秦始皇试图将其植入人心,汉朝更是大肆宣扬。从西汉开始,女性的贞烈行为被官府表扬、文人讴歌、乡人称许,成为一种被推崇的美德。明朝时期,这一思想达到顶峰,贞节牌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封建贞节伦理的物化象征。庵上坊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统治者宣扬思想的工具,是家族荣耀的标志。

然而,这荣耀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奈与辛酸!修建牌坊,需皇帝恩准、充足钱财,还需经历烦琐的上报过程。节妇们的事迹被挑选、被加工,只为发挥旌表的宣传作用。而那些石匠用高超的技艺雕琢着牌坊,却被乡间百姓赋予神秘色彩,甚至被认为掌握着法术。他们在商品关系中与雇主产生矛盾,却也留下了浪漫传奇,让后人对牌坊津津乐道。

流年碎影迷旧梦,往事浮光隐真章

人类的记忆,是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画卷。庵上坊的集体记忆中,王氏的个性被抹去,马氏家族的荣耀也随岁月消散。那些矛盾或感情故事,从牌坊衍生而出,颠覆了牌坊“助人伦,成教化”的宣言,却也充满对富贵人家道德水准的怀疑。时过境迁,牌坊上的图像变得模糊,它的“原意”被忘却,却获得了新的生命。从牌坊的空白处,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民间想象力的展现,是集体记忆中想象与联想的规范或框架。它们传承着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普适性故事,让庵上坊成为众声喧哗下的集体想象之地。

笔墨新开,绘就艺史新章

《庵上坊》这本书,开创了艺术史研究的新方向。它将传说、口述和文学性作品引入研究,带领我们反思“历史”“真实”的概念。庵上坊作为文化现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书中对各种材料的广取博收,对社会文化情境的复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多元性。《庵上坊》突破了传统“二重证据法”,将“以图证史”与历史研究结合,探寻知识的生成历史。书中对传说与历史真相关系的讨论,让我们看到口述、文字、图像三者之间的转换过程,以及这种转化的生命力。这些故事和文字的衍生、变化,本身也构成了一种历史,与今天紧密相连,不断拓展出新的情节。

时光深处,回首望古坊

站在时光尽头回望,庵上坊依旧静立。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想象与情感。这座古坊,不仅是王氏的纪念,更是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单一的真相,而是多元的、流动的。在这里,客观与虚构并无严格界限,人类的精神在二者之间自由穿梭。

《庵上坊》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它让我们看到,一个看似孤单的牌坊背后,有着如此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家族的荣耀与辛酸,是民间的想象与智慧,是历史的厚重与轻盈。而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也在不断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让历史的画卷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55.pd原版全文
上一篇: 必须跨过这道坎
下一篇: 博崖情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