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八声甘州》 词调探究

作者: 耿静红

在宋代文学研究领域,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备受关注。《八声甘州》作为宋代词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词牌之一,不仅被广泛运用,更是词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目前,最早的《八声甘州》作品为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创作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闋,其被《钦定词谱》尊为“正体”。《八声甘州》词调不仅使众多的词人参与创作,作品丰富且卓越,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词人的艺术风格。在继承传统风韵的基础上,词人巧妙融入个人风格,使《八声甘州》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一、音韵考究:宋代《八声甘州》用韵模式解析

(一)格律严谨:平仄与变体的艺术

宋代《八声甘州》在格律上展现出了极高的严谨性,词人必须严格遵循平仄的规则,以确保词作的和谐与美感。该词牌上下闋各有九句,四平韵,句式多变,从四字句到八字句皆有涉及,长短句式相互映衬,错落有致。词人巧妙运用平仄创造出独特的音乐美感和韵律感,使词作更具艺术魅力。同时,词中的领字多以去声字为主,如“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渐霜风凄紧”等,其激越的音调令人振奋,极大地增强了词作的感染力。在《八声甘州》的平仄格律中,有四处连续的仄声使用,分别位于上闋首韵的第五、第六字,上闋第三韵的第八、第九字,下闋次韵的第七、第八字,以及下闋第一韵的第十二、第十三字(在某些《八声甘州》的词作中,这两个位置上的仄声连用是可能出现的,但这并不是格律的普遍要求)。连续的仄声使用为词句增添了韵律的变化,使得词作更加激昂或深沉,进一步丰富了词人的情感表达。以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例,首韵中的“雨洒”二字便是连续的仄声,为词作注入了独特的韵律之美,增

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

到了南宋中后期,词的创作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词人们开始尝试各种新的体式,对传统的柳永范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编。这种改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南宋新体对柳永范式的起句进行了调整。在南宋新体中,起句的字数发生了互换,由原来的七字句改为五、八字句,同时改变了词的节奏,使其更富有韵律感。这种改变在郑子玉、汤恢等人的作品中尤为明显。他们的作品大量采用了五字句作为开头,这种创作手法在当时颇为流行。其次,领字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尽管大部分词人仍然保留了领字的用法,但有一部分词人开始尝试将领字改为五言律句,首字不一定采用仄声。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词的表现形式,使得词的创作更具个性。再次,南宋新体对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拗句进行了改编。在这一过程中,拗句被改为顺句的情况较为常见,如汤恢、郑子玉、张炎等人的作品都可见到此种改编。在《全宋词》中,顺句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拗句,这表明这种改变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后,起句的押韵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南宋新体中,起句多押一韵,以张炎的作品为代表。然而,这种创作手法并不符合填词的规范,因此,起句不押韵仍然是目前创作的主流。

总的来说,南宋中后期的词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词人们在遵循传统规范的基础上,不断对柳永范式进行改编和创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改变虽然并未完全颠覆传统词的创作主流,却为后世的词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和灵感来源,对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韵部选择:个性化的用韵

在韵部选择上,《八声甘州》展现了词人个性化的用韵特点。词人根据个人情感和审美取向,精心挑选韵部,以呈现不同的音韵效果及艺术风格,如选用东钟韵部会使整首词显得宽广,而支微韵部则赋予词作柔美之风。这种个性化的用韵方式既丰富了词作的音韵效果,又彰显了词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八声甘州》词调拥有独特的平仄格律与韵脚安排,尤为适合表现遥远凄清的景致以及细腻婉转的情感。该词调所呈现的深沉、哀婉与悠远特质,悠扬回旋,让人陷入深沉的思索中。支微部的细腻、尤侯部的回旋、东钟部的雄浑大气以及寒先部的清新脱俗,各韵部特点与词调所追求的意境及情感表达相辅相成。这些韵部均为平声韵,其宽广与平和的特性,使词调情感得以流畅展现。或许正因如此,宋代词人最常使用的韵部是第三部(支微齐灰),其次分别是第七部(寒删先元)、第十二部(尤)和第一部(东冬)。

除了个人情感和审美偏好之外,名家的作品影响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柳永创作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其韵部为第十二部(尤)。而使用频率最高的韵部则是第三部(支微齐灰),追溯到最早运用此韵部的词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苏轼于元祐六年(1091)所作,赠予挚友参寥。此时,苏轼的仕途迎来了新的飞跃,从地方长官跃升为中央显贵,这无疑是他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在苏轼遭遇仕途挫折时,参寥始终给予他坚定的支持和鼓励。离别之际,苏轼以词寄情,抒发对参寥的深厚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在词中,他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豁达态度的追求。同时,他也借此词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超然态度。这首词不仅是对友情的颂歌,更展现了苏轼独特的人生哲学。之后,诸如张鎡的《八声甘州·秋夜奉怀浙东辛帅》、汪莘的《八声甘州·惜馀春》,以及李曾伯的《八声甘州·借八窗叔韵寿之》和《八声甘州·送吴峡州》等作品,均承袭了苏轼的风范,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沉思考。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韵部选择与情感表达之间的精妙配合,更以名家作品为典范,为《八声甘州》这一词牌的声情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二、情感表达维度:羁旅行役与怀古伤今

《八声甘州》在宋代词人笔下,常被用作抒发羁旅之情与怀古之思。据笔者统计,宋词《八声甘州》中涉及羁旅行役与怀古伤今情感的作品多达六十余首。

羁旅行役之情,深深烙印在词人漂泊异乡、思念故土的笔触之中。他们或因战乱纷扰,或因仕途坎坷,不得不远离故土,踏上漫漫征途。这种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使得词作中洋溢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无尽思念,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的情绪。词人们巧妙地将内心的孤寂与漂泊之感融入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在旅途中的复杂心境与情感波澜。这种羁旅行役的情感,既体现了词人个人的生活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便是羁旅行役之情的生动写照。词人将内心的孤寂、对故土的深情眷恋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不安巧妙地编织成一幅情感丰沛的画卷。开篇“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不仅生动地勾勒出秋江暮雨的凄美景致,更透露出词人內心的孤寂与迷茫。随着词意深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词人进一步渲染出凄凉冷落的氛围,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其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下闋的“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相呼应。而“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则是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叹,细腻地展现了词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整首词中,词人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真切体会到词人在行旅途中的复杂心境,进一步领略这首词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与独特魅力。

而怀古伤今之思,则体现在词人对历史沧桑、世事无常的深沉感慨之中。他们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首往昔的辉煌与荣光,同时感叹现实的无奈与变迁。词人们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与对现实社会的忧虑相互融合,通过吟咏古代遗迹、历史事件,在追忆辉煌历史的同时,也叹息当下世事。例如,元好问的《八声甘州·同张古人观许由家》一词,满载着词人缅怀过往、反思现实的深沉情感。词作开篇写道:“许君祠、层崖上峥嵘,幽林入清深。”词人通过描绘出许由冢所处的幽深环境,引领读者步入一个古朴而神秘的历史场景。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许由冢的场景,更透露出一种历史沧桑感。词人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溯许由这位古代贤者的生平,心中充满了敬仰与钦佩。在敬仰之余,词人亦感慨历史的沧桑和世事的变迁。尽管许由冢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不受是非侵”,但周围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年来、神州万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许多事物都处于消逝和变化之中,这不禁令词人深感惋惜和无奈。同时,词人巧妙运用古人之事,映照今朝之景,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深深不满与忧虑。他目睹了当下社会的种种不公与混乱,感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因此怀念往昔的纯真与和谐,对社会中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感到忧虑不安。在这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反思中,词作具有了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八声甘州》的词作中,羁旅行役的哀愁与怀古伤今的感慨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词人情感世界的丰富图景。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词人的深情厚谊,更为后世提供了窥探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珍贵史料。

三、审美风格与情感谱系的交响:豪放与内敛的辩证

在宋代《八声甘州》的词作中,豪放与内敛两种风格相互交织,既展现了词人个性差异的鲜明特色,也映射出宋代词坛风格多元化的繁荣景象。

在豪放风格方面,词人在创作《八声甘州》时,展现出豪迈激昂的情感态度,其词作风格开阔,语言雄浑有力。他们或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或表达对山河大地的热爱之情,其词作中充满了对自由与理想的热切追求。这种豪放风格并非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在热烈与直接的表达中突破了传统意象的桎梏,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辛弃疾的《八声甘州·把江山好处付公来》一词,展现了词人独特的豪放词风,情感炽热奔放。在这首词中,辛弃疾满怀豪情壮志,抒发内心的悲愤。“把江山好处付公来,金陵帝王州。”词句开篇气势磅礴,以“江山好处”和“金陵帝王州”两个宏伟壮观的意象,勾勒出了建康作为历史名城的显赫地位。“只用平时尊俎,弹压万貔貅”一句,更是将辛弃疾内心的悲愤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辛弃疾直抒胸臆,对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与遣责。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不仅使词的情感更加真挚而热烈,也凸显了辛弃疾作为一位爱国词人的坚定立场。

在内敛风格的呈现上,一部分词人明显偏爱深沉、内敛的表达方式。他们的《八声甘州》作品情感上富有层次,词风清新典雅,语言凝练含蓄。他们通过精细地刻画内心的细微感受,并运用典故、比喻等手法,传递出更为深沉的情感内涵。《八声甘州·饯草窗归霅》是宋末元初杰出词人张炎的一首赠别友人草窗归乡之作。此词创作于南宋覆灭、词人漂泊无依之际,字里行间透露出浓重的沧桑之感。上阅深情地描绘了词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对其归隐故乡的选择感到惋惜,并借由对故国山河沦丧的感慨,表达了内心的沉痛与无奈。下闋则转向对自身境遇的描绘,表达了客居他乡、故交零落的孤寂之感,同时向草窗表达了羨慕与支持,期盼来年能重聚。字里行间透露出词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拥有一个能让自己“闲锁北山云”的故园佳地的渴望。张炎在词中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和深情的往事回忆,将情感融入字里行间,使得整首词情感内敛而深沉。“短梦恍然今昔,故国十年心”一句,通过“短梦”与“十年”的对比,巧妙地展现了时光流转与怀旧之情的交织。这种内敛的美感正是张炎词作的一大特色,也使得这首《八声甘州·饯草窗归霅》成为其词作中的佳作之一。

豪放与内敛,这两种看似对立的风格,在宋代《八声甘州》中却巧妙地相互交织、相互映衬。两者的辩证统一不仅丰富了《八声甘州》在情感表达上的层次与深度,更使其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宋代《八声甘州》这一词牌,以其独特的用韵模式、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别具一格的审美风格,共同展现了词人们对词艺的深厚造诣。无论是豪放派词人笔下的激情四溢,还是婉约派词人内心的含蓄深沉,都在这一词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些词作不仅真挚地抒发了词人们个人的情感,更展现了其对时代的敏锐感知。

宋代《八声甘州》 词调探究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6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