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 中的植物意象英译策略与文化内涵
作者: 张子轩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初最根本的经典,其记录着周代时期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社会图景。《国风》是《诗经》的精华部分,其中出现了大量含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植物意象。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诗经》英译与研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英译时其中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能否被正确认识、准确传递成为重要问题。本文由简述《诗经》英译与研究概况出发,分析《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的英译策略,旨在通过罗列其中英译研究方向与植物意象的误译、漏译情况,反思目前《诗经》英译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未来发展趋势。
《诗经》作为我国诗歌发展的源头,中国文化的一部原典,其内容广泛丰富,承载着周代时期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生动记忆。《诗经》中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11篇(包含《小雅》中的6篇“笙诗”),它作为这一时期劳动人民智慧与经验的积累,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形,能够真实地反映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演变。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所谓“风土之音曰风”(郑樵《六经奥论》),《国风》部分由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即15国的160篇歌谣汇集而成。其中多属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民间歌谣,用以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民情习俗,可以称之《诗经》当中的精华。《国风》作品中时常出现重复的意象,从不同时间地点或对同一物象的多元视角出发,反映诗人不同的心情与多样的社会生活图景,彰显丰富意涵。
植物意象作为《国风》文本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意象,不仅关联着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现代社会也存在着它的身影。在此过程中其文化意象面临着怎样的保留与演变,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随着《诗经》在海外传播,其影响力愈加广泛,尤其是《诗经》在英译过程中,发挥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然而,《诗经》英译时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是否能够准确传递或是产生何种变异。同样是有待研究的内容。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国内外译者的不同译本,分析其中的语言特征、翻译特点,进而反思翻译问题、促进未来重译,更重要的是了解传统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研究视角。
一、《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英译策略
在《诗经·国风》的160篇诗歌中,有86篇中出现了植物意象,占比超过半数,所涉及的植物种类、用途多样。例如,食用类植物有荇菜、卷耳、藻、蕨、瓜、枣、麦、黍、稻、菽等,器用类植物有竹、柏、檀、松、桐、梓、葛、麻等。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植物意象是桑树,或称扶桑,它正如《诗经》中大部分植物一样,用途不止一种,且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能够反映出先秦时期各地的民情风俗与人民的生活样貌,成为《诗经》英译时值得注意的部分。
英国伦敦会来华传教士理雅各在中国学者王韬的协助下,自1871年至1879年间先后出版了三个《诗经》英译本:即1871年的无韵本、1876年的韵体本和1879年收入《东方圣书》的无韵体《诗经》选译本,成为《诗经》英译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译本。理雅各的译本中包含关于《诗经》采编、流传、版本、笺注、传序、音韵等多方面的介绍,详尽注释了我国地理、政区、宗教相关的背景知识。其译本深入挖掘了《诗经》中的文化内涵,为西方学术界或普通读者提供了认知中国、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权威范本,由此奠定了《诗经》在英语世界被深入研究的基础。
以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为例,他对于其中植物意象的翻译基本上采取的是直翻加注释的方式,目的在于尽可能尊重原文,以理解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而向西方读者展示中华文化。面对《诗经·国风》中表意明显的植物意象,如《周南·桃天》以阳春三月桃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形象,隐喻新娘的娇艳,英译后能够做到贴合原意。《郑风·有女同车》以“舜华”形容女子容颜美丽,吸引男子与之两情相悦,但又暗藏危机。此处“舜华”原指木槿花,这类植物对于欧美学者而言较为陌生。因此,理雅各将其译为“theflower of the ephemeral hedge-tree”,用篱笆上朝开暮落的花代替原文的木槿花。虽然,这样翻译损失了一部分“舜华”意象的引申意,但总体来说并未偏离原本的植物意象。
与之相对的情况是,因译者的文化背景、个人选择等具体原因,英译本对于《诗经·国风》中某些植物意象,未能提出更为准确的传神达意、显示中华文化特色的翻译,产生了误译、漏译等问题。例如,“黍”和“稷”作为《国风》中高频出现的植物,英译本将所有“黍”统一译为“millet”(谷或粟),将所有“稷”译为“sorghum”(高粱),实际上诗中的“黍”指北方居民用以祭祖的黄米,“稷”也指谷物总称或小米,英译本因缺乏系统考证而造成了翻译的混淆。又如,《王风·采葛》中“葛”原指葛藤,是根茎可制成纤维的蔓生植物,而理雅各将其译为“dolichos”(扁豆),两者并不属于同种植物。此外还有将“蒲”译为“柳树”、“荇菜”译为“浮萍”、“韭”译为“大葱”,皆为误译。
同时,《诗经·国风》中部分植物意象甚至没有与之对应的英语翻译,形成了漏译。例如,《酈风·桑中》的“爰采唐矣”,《尔雅·释草》将“唐”解为女萝,即菟丝子,《诗经》英译本则直接以上义词“plant”概而论之,没有选择《大英百科全书》中更为贴切的翻译“chinesedodder”(菟丝子)。《卫风·氓》中的“无食桑葚”,理雅各译桑葚为“fruit”,并未特指桑甚,导致具体意象的缺失。更鲜明的实例还有《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白茅包之”,其中“茅”意象漏译,白茅因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得名,可入药止血解毒,诗中男子将用白茅包裹着的香獐子赠送女子是爱与高洁的象征,而英译本把白茅译为字面意义的“whitegrass”,显然忽略了深层次的特殊含义。
以上植物意象误译、漏译产生的原因,源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译者的文化心理定式。具体而言,首先可能在于译者先入为主的认知,没有细致考证诗中植物意象的具体含义,如“黍”和“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94.pd原版全文
的误译。其次,不同地理位置形成了不同民族社会成员的多样文化背景,国内常见的植物意象放置于西方国家可能是完全陌生的物品,因此译者无法在其文化环境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植物,使意象缺失难以避免。针对《诗经·国风》英译本中植物意象的误译、漏译,需要译者把握植物词汇的文化差异,重新整理疏漏,更正不准确的翻译。
就国内的《诗经》英译与研究状况而言,国内译本基于《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工程推动,主要由著名翻译家与学者完成,如杨宪益、许渊冲、汪榕培等名家翻译的版本。以上译本不仅有助于西方世界认识与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由此深入发掘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同时,能够与历史结合,重视《诗经》的史料价值及文化价值,充分展现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当代中华文化经典对外传播。
国内译者为《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的英译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例如,许渊冲教授将“贻我握椒”(《陈风·东门之枌》)中的植物意象“椒”结合情景巧妙地译为“atokenoflove”(爱的象征),准确地传达了此处花椒意象期望子孙繁盛的隐喻。相比理雅各译本以字面意义将其译为“pepper-stalk”(胡椒茎),许渊冲译本的文化特质的表现更胜一筹。诚然,对比不同的译本,既能够帮助读者明晰翻译的得失,具体意象具体分析,运用更为灵活的翻译策略,也有助于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化内涵的真实表达,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诗经·国风》植物意象英译研究的未来趋势。
二、《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
《诗经·国风》借助大量的植物意象传递着中华民族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如《毛诗序》所言:“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然而诗无达话,对于其中各种植物意象的解读并非一成不变,而趋于多元讨论。由此不仅提升了翻译的难度,也需要读者认真考证、厘清植物意象背后深层次的象征意义,通过阅读经典、了解经典,增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责任意识,助力民族文化内涵的准确传递。
《诗经》的主要内容在于“言志”,《国风》中的植物意象也不例外,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毛诗序》),此处“志”是指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而非拘泥于“志向”的狭义解读。在《王风·黍离》中,诗人看到王宫废弃被开垦为农田,黄米(黍)成列、高梁(稷)出苗,不禁感伤萦怀,难掩故国之思。诗中的“黍”和“稷”承载着繁华时代一去不回的感伤之情,称为“故宫禾黍之悲”,显示出诗人对于社会政治的看法与态度。
“以物传情”同样是《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文化表达的常见手法。例如,《周南·汝坟》中的“伐其条枚”“伐其条肄”,《毛传》解:“枝曰条。”诗中用树木枝条的不同生长形态表示时间的推移,指随着时间流逝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如日渐繁茂的枝条一般日久弥深。再如,《郑风·山有扶苏》中以高大的青松形象象征男性美好的品质。诗歌通过普通的植物传达着强烈、鲜明的个人情感,形成《诗经》的独特魅力。
同时,《诗经·国风》涉及的植物意象通常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国风》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意象一“桑”为例,既有《卫风·氓》以桑叶代指男女情爱的描写,又有《曹风·鸥鸠》中布谷鸟胼手骶足在桑树上组建家庭的故事。由局部至整体,桑意象从男女感情的象征至家园崇拜,体现出《诗经》中桑意象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演变的动态历史过程,从而实现了诗歌与人、环境、文化的紧密结合。
采桑、植桑作为《诗经》时代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不仅联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又进一步与女性、婚恋结合,延伸出桑树崇拜、生殖崇拜以及土地崇拜。中国古代先民崇奉万物有灵,对于祖先神灵、皇天后土、日月雷雨、山川草木皆充满敬畏,自然产生了桑树崇拜;而其生殖崇拜取自桑树枝繁叶茂、生生不息;土地崇拜则来自“土生万物”的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自然和谐等生态美学思想。
“桑文化”也影响着《诗经·国风》的其他植物意象,如《国风》中“采蘩”“采蕨”“采蘋”“采苓”“采葛”等表述。古代女子采摘这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绿色植物,其一是由于这类植物能够作为春天的象征反映时间,引发女子对恋人或丈夫的思念。其二是蘩一类具有香气的野菜,其气味直入心脾,感发诚敬、肃雍显相,能感格神灵;藻一类水生植物包含躲避、压制火灾之义;同时,水蔬托根于水,洁净生长,有助于祭祀。
综上,分析诗中具体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更为全面地呈现《诗经》所涉及的个人情感、政治哀怨、宗庙祭祀、典礼乐章等社会生活图景,有助于用诗吸引、唤起有相同或相似思想情感的群体。在阅读文学经典的过程中发掘重要意象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有益于后世读者、外国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文学翻译中理解文化意象与翻译策略选择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启示。
三、《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英译的未来趋势
相对于《诗经》英译自理雅各1871年译本起有150余年的历史,而国内的《诗经》英译研究发展较晚,主要在进入21世纪的近20年才受到关注,同时缺乏深入的考察与全面的研究。李玉良、王宏印教授提出,“历史短、规模小、强度小、影响小,是《诗经》翻译研究的总的特点”(《〈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尽管2006年后相关论文发表量增加,但《诗经》英译研究仍需兼顾宏观视野与细节考量,整合多学科优势,推动动态研究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平等对话。
上文简述了国内外的《诗经》英译与研究概况,分析了《诗经·国风》中的植物意象英译策略。通过罗列《诗经》的主要英译本以及研究方向,文章大致梳理出现阶段《诗经》英译研究主要基于对译者或译作的翻译研究、翻译评论研究,以文学翻译或评论角度切入,针对特定译本的研究居多,相对缺乏横向联系的综合性研究与《诗经》英译史研究,对于其中的植物意象英译而言,尤其缺乏有关名物的英译研究与“文化负载词”研究,后续有待多角度、跨学科的《诗经》英译研究。
对于发掘《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我们应当拓宽视野,借鉴文化生态学的新研究视角。通过严谨细致的考察,揭示《诗经·国风》中植物意象与自然环境、思想文化的关联,在此基础上丰富某些植物意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动态变化的历史过程,并阐明变化的原因,能够帮助古今中外的读者全面了解这部文学典籍。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在翻译的过程中准确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更有利于深刻探讨文学意象产生与演变的诸多本质问题,彰显着人文实践的重要意义。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xji20251194.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