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背景下工匠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纾解

作者: 宣翠仙 林永春 张炜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具体部署,强调“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这已是专精特新连续第四年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维持行业产业链韧性的重要保障,更是加速形成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路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全国规模企业总数的 99.8% ,吸纳就业人数占全部企业就业人数的 79.4%[1] ,其中大部分来自职业院校。如何培养一批能够满足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需求的工匠人才已成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命题。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从经济学视角探索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如企业分级培育政策、评估办法、发展路径等,基于教育学的研究较少。虽然已有学者提出通过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推动高校与专精特新企业进行科教融合育人,开展了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生态位战略3等探索,但这些研究受分析视角局限,人才培养研究的系统性不足,缺乏对工匠人才产教融合培养的关注。本研究基于三元交互理论,深人剖析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背景下工匠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困境,并探索有效的纾解策略,以期为工匠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和企业人才战略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背景下工匠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2011年7月,工信部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2011)》中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2013年7月,工信部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专精特新内涵。专精特新是指中小企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特征。其中,专业化是指聚焦核心领域,为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链提供配套零部件或服务,强调协作配套服务好产业链;精细化是指以精细的过程管理、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特色化是指利用特色资源、独特工艺,生产地方或企业特色产品;新颖化是指以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创新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此后,工信部推出以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代表的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框架和评选标准。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1.5万家[4]。专注主业、聚力创新、梯次成长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体系基本形成,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需要大量工匠人才的支撑。

(一)工匠人才的精神要义与政策内涵

工匠人才的精神要义就是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工匠人才普遍具有的意识意志、思维活动、心理状态等。石芬芳等认为,传统师徒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包括敬业、专业、严谨、创新、专注、精益求精等六个方面[5]。随着工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工匠人才面临的工作任务相比手工技艺更加复杂,其精神要义也更加丰富。2019年,《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杜学文等认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应融入新发展理念、树立时代责任、内化民族精神等内涵[。匡瑛提出,在智能化背景下,工匠精神还应注重“合”,即协同管理,合作共赢[。宣翠仙等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工匠人才具备技术向善的职业操守和国际化视野[8]

从近年相关政策的变迁视角看,工匠型人才是国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内涵的发展性解读°,功能定位越来越明确。2016年,《关于深人推进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技能人才要具备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和工匠精神。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均明确指出,要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以及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由此可见,工匠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断明晰,不仅应对接国内企业的需求,还应面向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需要。

(二)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对工匠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动人才需求发生新变化。一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发展引发人才需求总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剧增。从人才需求总量看,专精特新企业人才需求增长迅速。猎聘网发布的《2023专精特新企业人才招聘趋势洞察报告》显示,专精特新企业人才需求2023年第一和第二季度同比2022年分别增长了 35.5% 和 64% 。从人才需求覆盖产业看,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缺口大,重点制造领域人才短缺严重,预计2025年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占人才需求总量的 48%[10]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纵深发展急需专业化高端人才支撑。从人才需求结构看,不仅需要引领企业破局的科技领军人才,还需要掌握精湛技艺的工匠人才。工信部2023年的调研数据显示, 50% 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缺乏高端人才,其中业务型人才最为紧缺,即企业需要大批能向客户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的技术骨干(工程师)。从能力结构看,匹配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专精特新发展,擅长操作新型生产工具和新技术融合应用的创新型人才缺乏,数字素养不高等问题突出。由于供给层面的原因,导致“招不到、用不上”的问题凸显。

在培养方向上,专精特新企业的细分市场定位需要工匠人才培养具有更精细的规格指向。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产业链细分领域,在产业链中起到强链稳链补链的作用。因此,工匠人才的就业方向应定位为细分领域相关的产业链岗位。当前,有九成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于“四基"领域,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超六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进制造业提供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四基"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聚焦这些领域和产业细分方向的工匠人才培养规格指向,从而有效适配专精特新企业的实际需求。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yy20250503.pd原版全文

在培养目标上,企业专精特新特征的复杂性需要工匠人才具备“专精 + 特新”的复合知能结构。“专业化精细化”的特征体现为细分领域技术深耕的专业化和管理服务的精细化。专精特新企业技术的高端性和服务的高品质对工匠人才的专业技能、跨界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工匠人才不仅要精通专业性核心知识和技能,胜任企业特殊的职业能力要求,还要适应精益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知识快速迭代的需求。“特色化新颖化"的特征体现为特色化的技术、工艺或产品,以及技术、管理或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这种以特制胜的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决定了工匠人才需要引领产品和服务的更新迭代,具备继续开拓创新和跨领域实践的能力,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培养过程上,专精特新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工匠人才培养过程的产科教深度融合。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处理数智化趋势的不断演进,专精特新企业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化。面向问题解决的知识生产模式需要更多主体的深度融合、更高效率的优化整合、更大程度的集成创新。专精特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将大量实践经验和隐性知识转化成具有显性特征的特有产业知识体系。同时,这些知识需要不断被更新和优化,以确保能够在不同市场被复制和分享,从而保持专精特新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持续竞争的优势。对此,高职院校需要把握产业和市场对知识更新的需求,将企业育人资源融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企业默会知识的传递与应用构建产学研用循环的知识体系,通过培养过程的重构、集成与优化推动学校和企业两类异质性知识生产主体的有效合作,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协同创新为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撑。

二、三元交互理论视角下工匠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A)提出了三元交互理论(Triad-icReciprocalDeterminism,TRD),认为环境、个体和行为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12]。一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个体通过自己的主体特征引发不同的环境反应,同时环境作为外部影响形塑个体认知。二是行为与个体相互作用。个体因素支配并引导行为,行为结果反向影响并决定行为主体的思维内容和情绪反应。三是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行为发生促进环境改变,环境现实条件制约行为。三元交互理论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传统认知心理学的一元单向决定论,将环境、个体和行为综合考量,并以个体为核心,建构起行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桥梁。三元交互理论已广泛运用于社会学和管理学领域,在教育学领域主要用于解释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职业选择、学习行为投入与质量影响等问题。

工匠人才培养是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动态交互过程,环境、个体与行为三要素通过双向互构形成持续演进的人才培养生态。培养目标的实现本质上是人才培养行为系统化运作的结果。人才培养行为既受内外环境要素制约,又受个体复合知能调节,其运作效能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三元交互理论为本研究解析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背景下工匠人才培养的复杂机理提供了适切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本研究构建包含环境维度(支持性条件)个体维度(个体复合知能)与行为维度(人才培养行为)的三维分析模型,以揭示各要素间的非线性作用机制。

(一)环境维度:多层级支持系统的协同赋能

环境系统通过物质供给、制度规约与文化浸润作用于人才培养过程。参照现代系统论分层逻辑[13],环境维度解构为物理支持层、制度规则层和文化浸润层。其中,物理支持层涵盖实体化实训设备、信息化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平台、产教融合基础设备、数据资源系统等;制度规则层包含专精特新政策支持体系、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等;文化浸润层涉及工匠精神传承、技术创新文化及产教融合生态氛围。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ISM)给出的层次化有向拓扑图,可用于揭示环境要素的层级传导机制[14]: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技术标准构成深层驱动源,通过各级政府政策传导至院校教学改革,最终在虚实融合的环境中完成价值转化。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在重构传统培养环境的时空边界,形成“物理一数字一社会”三元融合的新型培养场域。

(二)个体维度:双主体复合知能的协同进化

人才培养的核心主体呈现“教师一学生"认知共生关系。教师因素是指教师的跨界专业素养。根据双元能力理论以及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Knowledge,简称TPACK框架),教师形成包含技术解构力(如ISO标准教学转化等)情境重构力(如虚实融合教学设计等)知识整合力(如跨学科课程开发等)与创新反哺力(如技术服务能力等)的四维素养结构,通过教学决策影响培养过程的知识转化效能。学生因素是指学生包含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其中,认知能力直接作用于认知过程,进而影响学习质量;非认知能力借助调节心理状态,持续作用于学习态度和行为建构,以及创新潜能开发。学生的复合知能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涵盖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等。教师和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师生认知共振与产教情境浸润实现协同进化,并反向塑造教学环境的技术适配性与文化包容度。

(三)行为维度:四维协同的过程生态系统

人才培养行为是三元交互的价值实现载体。从工匠人才培养过程的典型行为看,可形成四维过程链:设计维度的课程动态调适行为、实施维度的情境化教学行为、组织维度的产科教协同行为、保障维度的质量持续改进行为。课程动态调适行为强调通过“技术需求感知—知识解构重组一课程模块更新"的响应机制,实现产业技术标准向教学内容的敏捷转化;情境化教学行为依托虚实融合的具身实践场域,促进显性知识内化与隐性经验习得的双向互动;产科教协同行为构建校企知识生产共同体,通过技术解构教学化、教学成果产业化实现知识螺旋增值;质量持续改进行为借助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培养过程的全域监控与动态优化。因此,四维协同人才培养行为通过“需求牵引一情境建构一协同进化一迭代升级”的螺旋演进,构建具有自组织特征的培养生态系统,既体现为对产业人才需求与专精特新企业技术变革的快速响应,又表现为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契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yy2025050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