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回眸、实践特征与时代展望
作者: 谢德新 王壮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教育援助、多边教育行动、全球教育治理等方面的影响力、话语权,使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格局演变中发挥重要作用[1]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职业教育国际化作为我国高水平教育开放的重要体现,是我国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重要内容和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的重要行动。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重要支撑。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演进,概括其实践特征,提出国际化的时代展望,有助于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为“职教出海"和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提供支持。
一、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政策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政策大体经历了初步探索、快速提升和特色发展的演进历程,不断将“外来化"转为“本土化”,逐步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初步探索(1978—200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由于经济社会的全面恢复发展,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这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前景。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基本遵循。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重点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既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又要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这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为职业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为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要积极培养国际劳务市场需要的各种从业人员。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吸收世界各国教育的成功经验。这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初步探索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法律层面鼓励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也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法律保障。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鼓励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这一阶段,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具有国际化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党和国家从指导思想、法律规范、政策支持等层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保障,也为后续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快速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的快速发展(2001—2011年)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对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2003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鼓励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2004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促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办学,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际接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开展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探索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多种方式,提高职业学校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要求的国际化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大力倡导并全力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拓宽国际交流合作渠道,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这一阶段,随着我国加人世贸组织,国内企业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潮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对职业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需求,支撑国内企业更好地走向世界,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职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文本不断增加,国际化政策内容不断丰富,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迈向特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的特色发展(2012年至今)
2012年,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要求实施对外教育开放战略,积极推进与联合国相关机构、欧盟、东盟、非盟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组织的教育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国际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扩大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既是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努力方向,也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完善中外职业教育合作机制,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采取“五通"方式(政策沟通、语言互通、渠道畅通、标准联通和民心相通)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共建丝路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作用。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引导高职院校既要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又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为中资企业海外员工教育提供培训服务,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持续深化职业院校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的协作伙伴关系,鼓励境外办学,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迈向国际舞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着力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助力全球产能合作,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依托各地区特色优势、战略要求、产业支持和人才需求,创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平台,打造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领域的国际化发展,统筹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全方位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yy20250506.pd原版全文
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政策文本,政策话语和政策内容从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资源、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逐渐到实现服务国家战略实施、输出职业教育标准、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品牌的政策目标,我国职业教育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和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成为新时代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和努力方向。
二、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特征
(一)从“单向借鉴学习”转向“双边共建共享”,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逐渐形成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强调多边合作模式,既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本土;又要吸收外来经验,实现从理论制度层面向实践层面的转变。从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教学理念、管理体制、评价标准等,转向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职业教育品牌。
2013年,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前途命运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开始进入双边共建共享的深化发展阶段,形成独具特色的国际品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鲁班工坊”。天津市借助自身高水平职教优势,积极探索“走出去"办学,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品牌。截至2024年,全球有29个国家与中国合作共计开设33个鲁班工坊,主要涵盖14大类57个专业,有超万人完成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3。鲁班工坊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2021年,江苏省积极推动省内职业院校参与“郑和计划”,符合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成立“郑和学院”,与区域内企业携手“组团出海”,努力拓展国际教育合作,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郑和学院”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建筑工程、国际贸易等专业,为丝路沿线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23年,山东省以“匠圣”鲁班和“中华科圣"墨子共同命名,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支持职业院校“走出去”,主动对接中国企业“走出去"需求,建设海外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生福祉和海外中资企业需求。2024年,“班·墨学院”先后与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合作,注重"中文 + 职业技能”培训,致力于打造集语言学习、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同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彭斌柏在出席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时指出,中国已有200多所职业院校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500多个办学机构和项目[4,包括"鲁班工坊”"班·墨学院”“海丝学院”“郑和学院”和若干工程技术大学。这些职业教育品牌共同构成中国职业教育境外多元办学格局[5],也展现我国“职教出海”从“借船出海”"随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向。
(二)从“政策引导推动”转向“市场需求拉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日益清晰
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很大程度上受政策引导的影响。政府根据国家战略实施的需要,出台系列职业教育国际化政策,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引进来”的过程中,政府鼓励职业院校引进国外先进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国际办学模式。同时,政府采取资金支持、简化项目程序等方式,大力推动职业院校“走出去”,与国外职业院校签署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伙伴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产业链深度融合和新兴产业加速涌现,国际市场需求变得更为复杂多元。为此,职业院校须精准对接国际市场需求,实现从“政策引导推动”向“市场需求拉动”的转型。在市场需求拉动和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出色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相关专业,在课程中融人国际先进的标准体系,致力于培养企业所需的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市场需求拉动使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系更为密切。企业利用丰富的市场资源和广泛的业务渠道,为职业院校搭建海外实习、就业的平台,积极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研制,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确保毕业生能较好地适应企业的海外业务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形成产教的深度融合。从“政策引导推动"转向“市场需求拉动”,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顺应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适应国际市场的现实需求,在全球职业教育中展现出更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推动全球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从“地域差异”转向“区域特色”,区域职业教育国际战略联盟不断出现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各地区把握政策机遇,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自身职业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创建职业教育国际战略联盟,搭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与优势互补,提升区域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战略联盟源于管理社会学领域,是两个以上的合作伙伴,为实现共同的战略目标,整合各自资源和协调各自行动的过程。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院校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先后成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战略联盟,如中国一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广东省“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联盟、中泰职业教育联盟、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等[7],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与交流,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走向世界。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战略联盟成立,该联盟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主要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构成,辐射部分港澳地区,在三地范围内运行,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8。该联盟主要从职业教育教师发展、产教融合以及整合大湾区旅游资源出发,促进大湾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大湾区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4年,我国发起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成立,该联盟旨在与全球其他国家共同构建一个紧密合作、开放包容的全球职业教育伙伴关系,搭建最具有代表性、包容性的国际平台,推动全球职业技术教育高质量发展[9。从“地域差异"转变为“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国际战略联盟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实现不同国家、区域之间的职业教育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yy2025050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