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的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作者: 孙佳楠 凌旭峰 刘哲纬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并且指出“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以及现阶段职业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职业本科教育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其课程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因此,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对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体系构建与开发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一、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价值取向

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指职业本科教育对于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选和确定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在精准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应强调高等性与职业性的深度融合[1],注重系统性知识构建、高阶能力培养和实践应用能力提升。

(一)体现高等特征:强化高等性与学科性的内容构建

职业本科教育课程的基础价值取向是符合高等性标准和学科性内涵要求。职业本科教育自其诞生之日起,便承载着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独特使命[2]。其课程建设既要兼顾高等教育对理论基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标准,还要全面体现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传授、职业能力塑造和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类型特征。

1.满足高等要求,培育高阶能力与高超技艺。第一,强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系统性知识是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前提。职业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既要体现专业领域内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还要体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逻辑,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高职专科课程相比,职业本科课程在系统性知识构建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高职专科课程侧重于具体技能的操作和训练,而职业本科课程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深化其对专业领域的理解,增强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更为全面的知识背景。第二,体现高阶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高阶知识指的是那些具有深度、广度和前瞻性的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高阶能力则包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是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支撑。第三,注重高超技艺的培养与提升。一般观点认为,技能技艺的培养属于职业性的属性,难以归纳到高等性的范畴之中。然而,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体,其课程设计更加注重对高层次、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超的技艺技能不仅体现在熟练的操作上,还包含高等级的工艺理论知识、高等级的应用技术和高等级的技能操作思维。职业本科课程应全面围绕高等级的技艺技能进行构建,形成独特的高层级技艺特色。

2.体现学科特性,强化实践融合与应用创新。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既要体现学科特性[3],又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局限。学科性知识提供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是职业本科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学生能够深人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职业本科课程中,学科性知识的构建应注重其系统性和深度。课程应涵盖该专业领域的所有核心理论和基本原理,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将工作过程、项自任务、工作场景等元素融入其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必要性和够用性为原则,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避免过度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等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将学科性的基本理论知识、原理以及专业技能紧密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全面整合,删除过时或冗余的内容,增加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凸显技能特色:强化职业性与技能性的课程内涵

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必须紧密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结合职业实践,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侧重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1.覆盖度上广泛对接职业领域,奠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基础。为确保职业本科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应职场的高技能人才,其课程建设必须在覆盖度上广泛对接职业领域,涵盖当前及未来行业所需的核心知识与技能。首先,课程应及时对接与反馈行业发展趋势、技术革新以及人才需求的变化,准确把握职业领域的核心能力要素,构建面向职业领域的能力图谱,并针对性地建设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能力。其次,广泛对接职业领域还要求课程建设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课程应具备动态调整的能力,以适应新的职业需求。通过模组化的课程体系和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快速响应职业领域的变化与更新需求。最后,广泛对接职业领域还需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在现代职场中,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均需要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应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性、高层级应用能力,为学生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满足高技能人才培育定位的能力需求。

2.契合度上深度对接产业发展,强化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必须深度融人产业发展,确保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应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工作情境变化要求、生产技术升级要求,以提高学生专业核心实践能力与产业需求契合度为出发点,将产业发展前沿的真项目、真产品、真产线、真工艺等进行深度的教学化改造和开发,按照“生产线即教学场、实训室即操作间”的课程建设理念,确保课程能力培养方向与产业所需能力发展方向相统一。此外,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应基于实践导向,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式学习等,学生可以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锻炼实践能力。应开发生产性课程、产训一体化课程等,使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项目,全过程了解生产、全方位熟练技能、全链条掌握技术,提升实践能力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yy20250509.pd原版全文

3.融合度上全面贯通行业标准,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高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必须全面贯通行业标准和规范4,使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直接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应充分考虑行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将其作为课程标准编制和课程认证的基础性指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掌握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与此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应结合区域企业出海所面向的国家和地区,有针对性地将国际规范和当地标准引入课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全面贯通行业标准和规范还需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涵盖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应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所体现,确保能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融入新质元素:强化前沿性与高端性的能力培养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增长为产业带来了跨越式发展,是新产业孕育的新动能,而新产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有更高的需求。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应以提升学生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适应性为导向,构建与时俱进、具有跨学科特性、灵活开放的课程体系,满足新时代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

1.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入高端技术提升课程价值。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应紧密贴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结合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路线图,引人高端技术,提升课程的技术含量和实用价值。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当灵活多样,注重模块化和个性化。在模块化的基础上,以更灵活的更新和升级方式融人新技术元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尤其是在高端技术的应用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机会。课程建设的方式方法也应体现高端技术,通过开发课程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借助虚拟仿真、远程实训等手段,打破传统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获得更加真实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与未来职场相匹配的高端技能培训。

2.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个性需求满足产业发展。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建设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支持。通过灵活的课程设计、模块化的内容组织、持续的课程更新、强化的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结合不同产业、不同专业的特色要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块。积极响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引人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高端技术支撑模块化课程建设和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构建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和跨学科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的高端化、模块组合的灵活化、教学手段的智能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践教学的实用化,增加课程的技术含量,支持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技术技能的深入培养。

3.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结合前沿技术适应未来挑战。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职业本科教育应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结合前沿技术,培养学生的未来职业适应能力。利用新质生产力驱动课程内容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具体的行业需求,例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分析其对人才的具体技能需求,调整传统课程内容。结合前沿技术适应未来挑战的课程改革,对现有课程进行升级改造,创新教育模式,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如将人工智能应用、大数据分析等内容融入传统的工程技术、管理技术等课程中,围绕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构建课程,通过学习模块化、网络化的课程,使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期间从课程更新迭代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推动学生的终身学习,使课程成为学生在职场中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二、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或领域内各类课程按照特定的顺序和逻辑关系进行有机排列与组合,形成的完整体系,涵盖了课程的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等多个维度,是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的系统集成[5]。职业本科教育应基于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整体规划设计课程体系结构,特色性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紧密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打造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课程体系结构

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和出发点,打造特色鲜明的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既要兼顾学科基础的稳固性,凸显职业属性,又要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界限,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与重构。

1.兼顾学科基础,体现职业属性。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需要严格遵循高等性标准及学科性内涵要求。课程设置应充分支撑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系统性,确保一定数量的理论型课程,以彰显高阶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深度融合。课程体系应紧密契合职业领域的需求,广泛涵盖当前及未来行业所必需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为快速响应职业领域的动态变化与更新需求,应采用模组化的课程体系与模块化的课程内容设计。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构建“公共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职业方向课一岗位核心课”四层级递进的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主体结构。其中,公共基础课涵盖思想政治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健康类课程,旨在促进身心健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类课程,旨在培养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创新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专业基础课则包括专业基本理论和学科基础课程,重点阐述专业背景和发展趋势。此外,专业基础课还应设置跨学科学习与融合课程以及专业实验与实践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职业方向课程应涵盖针对特定职业或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及标准规范相关的职业认证课程。岗位核心课程包括针对具体岗位技能的深人训练课程,项目管理与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项自管理、团队协作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课程,通过真实或模拟的案例,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yy2025050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