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胜任力模型构建

作者: 崔立鹏 赵文平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注重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进一步细化了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可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点任务,国家通过系列政策将产教融合确立为国家战略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

专业课教师的产教融合能力是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战略、实现产教融合目标、深化产教融合内涵、保证产教融合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推动高质量教育和产业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处在产教融合的“第一线”,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参与企业实践、项目研发、技术转化等,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人物”,因此他们是产教融合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将产教融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产教融合实践。目前,关于教师产教融合能力的研究成果更多集中于对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某一专项能力的研究,或者针对高校领导产教融合能力的研究[2],鲜有针对普通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能力的专门研究,而且已有研究在方法上都是简单的经验性、思辨性研究[3][4][5],缺乏深入理解教师的个体经验和感受、扎根于现实工作情景的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在产教融合中的胜任力问题展开研究,试图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胜任力模型,以此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产教融合能力、改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产教融合胜任力是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具备有效整合学术知识、教育教学和行业实践的综合素质,能够培养具有职业竞争力的学生,同时具备服务产业、适应行业变化和保持持续专业发展的能力。通过对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胜任力的深人研究,可以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实现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奠定基础。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旨在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胜任力模型。在胜任力模型构建领域中,行为事件访谈法是提取胜任力要素公认且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到详细访谈数据,再通过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形成胜任力模型,最后通过统计分析方法予以验证,是科学且有效的研究方法。

(一)绩效评价标准

行为事件访谈法的访谈对象需要被划分为绩优组和普通组。本研究通过对5名相关领域专家(基本信息见表1)进行访谈,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的策略与方法[6][7],得到了绩优组和普通组的评价标准。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胜任力模型构建0
表1访谈专家基本信息

1.产教融合工作时长。长期从事产教融合相关工作,能够积累丰富的经验,对产业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更有效地将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对接。因此,从事产教融合工作的时间长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在产教融合方面绩优与普通的区别。本研究参考5名专家的建议,将“从事产教融合相关工作时长超过八年"作为一项在产教融合方面绩优的判定指标。

2.产教融合工作表现。在产教融合相关工作方面的同行评价以及获得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产教融合相关的教学成果奖、产教融合优秀课程、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等奖励或荣誉作为一项判定指标。在与专家讨论后确定,本研究在选取研究对象的过程中,请该研究对象的3名同事和3名学生对其在产教融合工作方面的表现进行5级评分,从1分至5分分别表示效果非常不好、效果不好、效果一般、效果好、效果非常好,最后将评分取平均值作为在产教融合工作方面的最终得分,此外如获得产教融合方面的一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另加1分。在访谈对象的实际选取过程中,本研究将5分作为甄选指标,评分大于5分的教师作为绩优组的访谈对象。

3.技能水平。在与5名专家交流后发现,他们一致认为教师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这是其在产教融合工作方面绩优的重要条件。

在与专家研讨后,最终确定绩优组的访谈对象应具有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本人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获得过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或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及以上。

综上所述,在从事产教融合相关工作时间、产教融合工作表现和技能水平三个方面同时满足的教师为产教融合胜任力绩优组教师,否则为普通组教师。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依据上述关于教师产教融合方面绩优与普通的判别标准,基于研究目的,利用目的性抽样方法选择访谈对象,共选择访谈对象16人,其中绩优组和普通组分别为8人(基本信息见表2)。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行为事件访谈法[8][9]对研究对象进行访谈,在访谈中请受访者分别讲述三件在产教融合工作方面成功的事情和失败的事情。访谈资料的收集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征求受访者同意后,对访谈内容进行全程录音,访谈时间平均为63分钟,将访谈录音转录成文字,并将文字内容经受访者本人核对、校验后,最终形成9.6万字文本资料作为研究的数据来源。在完成行为事件访谈后,借助Nvivo12.0软件对得到的访谈文本资料进行扎根理论编码分析[10][11],其中预留1/3数据作为理论饱和检验的依据,其余2/3的研究数据作为编码的来源。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胜任力模型构建1
表2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yy20250512.pd原版全文

三、研究过程及模型构建

(一)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1.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分类、比较、标记等过程,其目的在于抛开现有研究定论以及剔除频次较低概念后,将原始材料进行概念化、抽象化,并从中发展概念和提炼范畴[12]。本研究经过多次整合与归类,共提炼出85个初始概念,又在此基础上归纳形成了学科专业技能、信息技术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等38个初始范畴。

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为了挖掘与建立主要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呈现

各个维度之间的有机联系[13]。本研究在开放编码的基础上,对开放编码阶段识别出的38个初始范畴进行深人分析,并对不同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层次关系进行了归类整理,最终提炼出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育人能力等7个核心范畴。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系统地处理范畴之间的关系,使其内在逻辑和关联具体化。这一阶段要从主范畴中精炼出核心范畴,分析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各个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反复比较分析,以“故事线”的脉络描述总体的行为现象[14]。通过对主范畴的深入对比分析,提炼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胜任力模型”这一核心范畴,围绕该核心范畴的故事线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成为产业技术的链接者和推动者,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与企业保持紧密合作,以渊博的知识、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将协同育人与服务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参与产业技术研发,并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反馈到课程设计和教学中,从而成为知识与技术的融合者、创新者和应用者

(二)模型构建及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指的是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研究者通过不断编码、比较和归纳,发现新增的数据不再产生新的范畴或理论洞见,表明模型构建已经达到充分解释现象的程度。具体到本研究,在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的多个循环过程中,研究团队对多轮次的访谈数据和文献进行了进一步的对比分析,观察是否有新信息产生。当所有数据逐渐指向相似的范畴,且现有的范畴能够充分解释所有已知现象时,理论饱和度得以确立。这一阶段还涉及对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的细化,以及对核心范畴的最终确定。

本研究在理论饱和度检验阶段通过预留的1/3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发现已经提炼出的要素已在多次的编码和数据验证中反复出现,未出现新的代表性概念和范畴,表明理论饱和已达到不再收集新数据,模型构建得以完整呈现。最终得到的胜任力模型由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育人能力、服务能力、交际能力、个人特质和内在意识七个维度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的立体桶状模型。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胜任力模型构建2
图1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胜任力模型

四、模型验证

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是否有效,需要加以检验。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已构建的胜任力模型设计《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胜任力调查问卷》,对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开展问卷调查统计,通过项目分析和信效度分析验证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本次调查共向15所分布于全国不同省市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发放问卷650份,通过剔除未作答和无效答卷共38份,得到有效答卷612份,有效率为 94.15% (具体分布见表3)。问卷中针对胜任力模型中的二级指标设计题目,共设计38个题目,选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形式编制,设置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5个选项,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软件和AMO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产教融合胜任力模型构建3
表3样本统计学变量一览

(一)项目分析

通过项目分析检验低分组与高分组的差异显著性。首先,进行高低分分组,即对每份问卷的总分进行从高到低的排序,以 27% 和 73% 分位数为界,将分数低于 27% 的设为低分组,分数高于 73% 的设为高分组;然后,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低两组对于38个题项均呈现出显著性( p<0.05 ),因此38项题项均具有良好的区分性,不需要进行删除处理。

(二)信度分析

通过Cronbach信度分析,所有题项的CITC均大于0.4,并且所有题项删除项后的Cronbach∝ 系数均小于维度信度值,因此所有题项均可保留。各维度Cronbach ∝ 系数均大于0.8,并且总量表Cronbach ∝ 系数为0.963,因此各维度和总量表信度非常好。通过折半信度分析发现,各维度及总量表折半信度均大于0.8,因此量表具有非常好的折半信度。

(三)效度分析

1.结构效度。(1)探索性因子分析。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前,先进行因子分析可行性检验。使用KMO和Bartlett检验进行效度验证,KMO值为0.968,Bartlett球形检验p值为0.000,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数据非常适合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提取7个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为 67.534% ,大于 60% ,信息提取情况较好。所有题项均只对应1个因子且因子载荷均大于0.4,因此没有需要删除的题目。以因子载荷系数0.5为临界值,结合已构建的胜任力模型,对照题项,对提取的因子进行命名,结果显示,与前文中通过扎根理论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构成相互印证,可见本研究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是可行的。(2)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指用于测量因子与测量项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与研究者预测保持一致。本研究针对7个因子以及38个分析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本次分析有效样本量为612,超出分析项数量的10倍,样本量充足。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模型拟合指标均达标,因此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较好。因子载荷量是潜在变量与测量变量之间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因子载荷量越高,表明潜在变量对测量变量的解释力越强。根据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结果,所有测量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大于0.7,因此各因子之间的内部关联性较为理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yy20250512.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