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的内容框架、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

作者: 蔡璇 许艳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外教育研究委托课题“教育数据安全治理国际比较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MOE-CIEM-20230019,项目主持人:吕建强)和2021年度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A2-2021-003,项目主持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8-0020-09

一、问题提出

产教融合是推动三教协同创新的重要国家战略,也是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产教融合评价作为产教融合建设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产教融合评价是产教融合的薄弱环节,是制约我国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因素[1]。在实践层面,当前我国产教融合评价嵌套在职业院校整体办学的绩效评价中,缺乏专门性的产教融合评价活动,对深化产业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引导功能有限。在学理层面,虽然学者对构建产教融合专门性的评价体系已达成普遍共识,但关于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大多基于实践经验,缺乏理论探索和实证检验,应用性不强。系统梳理产教融合评价的知识结构与发展脉络,不仅能为后续研究聚焦重点、引领方向,还可为产教融合评价实践提供学理支撑。此外,国外产教融合评价研究起步早,相关指标体系构建的学科视角多元、方法体系较为成熟,能够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国内外产教融合评价研究的内容框架,剖析其发展演进逻辑,对比国内外产教融合评价在具体研究内容上的差异,改进我国产教融合评价研究过程中的方向偏差和路径依赖,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国内文献以中国知网(CNKI)北大核心和CSSCI作为数据来源,考虑到与国外研究保持语义的一致性,将检索词拓展到“校企合作”,分别以“产教融合评价”“产教融合评估”“校企合作评价”“校企合作评估”等为主题词。国外文献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SSCI和A&HCI作为数据来源,采用高级检索,设定检索式: TS= (uni-versity-industry)ORTS ⊨ (college-industry)ORTS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的内容框架、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0 (university-enterprise) OR TS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的内容框架、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0 (college-en-terprise)ORTS=(school-industry)ORTS ⊨ (school-enterprise)AND TS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的内容框架、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0 (evaluat* or assess* or ap-prais*),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语种设定“Eng-lish”。不限文献发表时间进行检索,通过阅读文献题目、关键词、摘要等信息,剔除书评、前沿介绍、会议信息和新闻报道等不相关文献,最终获取中文文献262篇、英文文献264篇。

(二)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一种运用数学、统计学等运算方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剖析,以研究相关文献的知识结构、数值关联及演进规律的文献分析方法[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工具,结合手工统计,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可视化呈现,以探析产教融合评价的内容框架和演进逻辑。

(三)研究过程

1.关键词聚类分析。关键词是反映文献研究主旨和核心内容的概括性词汇,借助CiteSpace对关键词的统计和关联性分析,揭示某一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与变化规律。利用关键词共现功能,数据抽取阈值"TopN"设置50,选择“pathfinder"(寻径)裁剪方式,依次对国内外产教融合评价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剔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university-industrycollaboration"等最核心的关键词。在此基础上,采用LLR算法,以“K"(关键词)进行聚类标识,分别得到国内11种聚类和国外14种聚类两个图谱。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块值(Modularity,简称Q值)和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简称S值)两个评判参数。一般认为, Q>0.3 时,聚类结构显著; S>0.5 时,聚类合理[3]。本研究国内聚类图谱Q值为0.8377,S值为0.9777,国外聚类图谱Q值为0.7219,S值为0.8961,聚类结果均显著合理。将聚类图谱整理成表(见表1、下页表2),分析发现,国内产教融合评价主要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为主,对课程教学、师资建设、专业建设、产学研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国外研究侧重于政府一高校一企业三螺旋结构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技术转移为核心载体,评价校企合作的技术研发水平和能力。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的内容框架、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3
表1国内产教融合评价研究关键词聚类信息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的内容框架、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4
表2国外产教融合评价研究关键词聚类信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403.pd原版全文

根据关键词聚类的同质性,结合手工文献梳理,最终形成理念与价值意蕴、指标建构与测量、主体与运行机制、数字技术与评价改革四个核心主题,构成产教融合评价的内容框架。

2.关键词突现检测。CiteSpace软件采用了Kleinberg提出的突现检测算法,能够从文献的题目、摘要、关键词和拓展关键词中提取突现词,分析其在不同时段出现频率的突然变化,识别出代表研究前沿的术语,以把握该研究领域的演变趋势。频次变化率高的突现词为前沿术语,突现强度越强,说明该词在这一时段成为新兴研究方向的可能性越大[4]。通过“Burstness'(突现词)功能,分别探测国内外产教融合评价的研究前沿,对前20个突现词进行梳理汇总(见下页表3)发现,根据词汇突现时间和具体内容,可以将国内外产教融合评价演进趋势划分为起步探索(2002—2012年)稳步发展(2013—2018年)和系统发展(2019年至今)三个阶段。

三、产教融合评价的内容框架

(一)产教融合评价理念与 价值意蕴

评价是主体把握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概念,产教融合评价要客观反映产教融合实践、内涵与价值。学界对产教融合评价的认识是随着对产教融合实践和内涵的深入理解而不断丰富的过程。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成为国家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协同衔接、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着力点。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以及研究不断深化,学界普遍认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特征[5,对产教融合评价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领域。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学界逐渐意识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关涉教育与产业两大领域,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有学者指出,产教融合具有多重价值意涵,是产教技术、资源、利益、制度与文化的多维融合[7]。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释产教融合评价的价值理念。利益主体视角认为,产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的价值追求不同,产教融合评价要平衡产业和教育的需求,协调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8]。质态演变视角认为,企业也逐渐认识到校企合作是获取外部知识、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技术合作因而成为国际产教融合研究的重点内容,形成了三螺旋理论、开放创新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等流派。基于此,Mindruta基于跨组织合作视角,认为产教融合是跨组织互动的一种具体形式,源于校企双方的战略决策,产教融合评价要以校企双方的契合度为着力点,为合作关系决策提供依据[3]。Vick等从期望满足视角审视产教融合,认为其成效评价可以通过校企双方期望获得的收益与实际合作取得的结果进行差异分析[14]产教融合是产教两个系统通过主体和要素之间的互嵌,形成新质态的演变过程,产教融合评价要对产教融合过程进行分析,以改进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9]。系统结构视角认为,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系统,产教融合评价既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效率,又要反映系统内部运行结构及各资源要素的组合特征,体现其内部复杂结构和运行逻辑[10]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的内容框架、演进逻辑与未来展望5
表3国内外产教融合评价研究前20个突现词列表

国际上,1980年美国国会颁布《拜杜法案》(Bayh-DoleAct),支持高校与企业技术合作,为美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各国的技术转化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1]。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盟委员会调查发现,科研成果和技术改进的商业性转化能力不足是影响欧洲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后,欧洲开始考虑制定技术转化的有效方式,以缩小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实践的距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2]。各国Edgar等从系统思维视角出发,强调产教融合评 价的关键在于识别影响校企主体行为和产教融 合成效的各种要素并做出调整改进[15]

整体上看,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评价理念与价值呈现以下特征:第一,产教融合评价是一种复杂性、实践性、动态性和多元化的价值评价活动,国家的政策战略转向、产教融合的实践发展以及对产教融合内涵的不同理解,均影响产教融合效果。第二,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产教融合评价既要注重系统性,又要体现过程性。第三,评价是相关主体理性的利益表达,校企是产教融合的两大关键主体,产教融合评价要反映校企双方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影响。

(二)产教融合评价指标构建与测量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产教融合评价内容是科学评估产教融合成效的关键。我国产教融合政策多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联系在一起,产教融合评价指标构建主要聚焦于校企合作育人,并呈现两种建构思路:一是从政府、院校、企业等利益主体角度进行构建。例如,霍丽娟从校企协同合作能力、服务城市发展能力、社会环境支持度三个方面构建产教融合评价指标,测量院校与企业的资源匹配、机制耦合、服务能力和政策推进成效[1]。蒋洁基于校企双方预期一目标完成情况,构建了包括保障措施、教学育人、毕业生评价和参与主体认可度四个方面的三级指标体系[17]。二是根据校企合作育人内容构建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例如,谢敏等从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校企合作支持方面,构建了产教融合度评价指标体系[18]。秦凤梅等基于背景—输入一过程一成果的CIPP模型,构建了包括共建目标、双师团队、共建课程、人才培养质量等内容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9]

在国际上,产教融合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模式,主要从知识创造与技术转化视角出发,构建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例如,Ramli等认为,构建产教融合评价指标需要密切关注知识产权管理、所有权、沟通渠道、组织互信等影响合作成效的各种因素[20]。Schiller等从校企合作的吸收能力、组织关系、模式、成果以及企业的技术能力和高校的学术能力等指标,评价产教融合对促进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贡献[21]。Manotungvora-pun等基于校企研究水平互补性、运行模式兼容性以及组织关系契合度三项标准,衡量校企双方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匹配度[2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40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