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设计的产业逻辑、现实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 翟建宏 崔志钰 崔景贵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中等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建设策略与政策供给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DJA230395,课题主持人:崔志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5)08-0076-07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作为以区域特定产业为基础,以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群)为依托,通过政校行企的紧密合作,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办学实体[1,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课程对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功能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设计除应遵循课程设计的一般原理外,还要立足产业学院功能特点、发挥产业学院制度优势,实现课程在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价值。

一、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设计的产业逻辑

通常来说,职业院校课程设计主要遵循课程内容的知识逻辑和学生主体的认知逻辑。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元素成为职业院校课程设计的重要考量,越来越多的企业元素进入课程,课程的“职”味渐浓。产业学院作为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区域特定产业的办学实体,产业逻辑应成为课程设计的基本遵循。

(一)课程设置对应产业技术结构

产业技术结构是指不同层次的技术在产业部门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反映了产业内部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2]。每一个职业院校产业学院都对应区域某一个特定的产业集群(链),产业学院内的相关专业对应产业集群(链)中的某一个产业。这在客观上要求产业学院的课程设置对应相应产业的技术结构,也就需要将产业中的相关技术统整到相应的课程中,实现产业学院课程对产业技术结构的核心关照。产业学院课程设置对应产业技术结构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深人把握产业学院所对接产业的技术结构特点。主要包括这一产业的主要技术类型(如有哪些产业主导技术、存在哪些产业共性技术等)技术层次(如具有高度创新性、复杂性和前沿性的高精技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核心技术,涉及较为简单工艺和流程的技术等)技术工艺(如产品的工艺流程及制造方法等)技术发展趋势(如新兴技术)等。

第二,准确判断职业院校学生应该掌握哪些产业技术。针对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相对应的产业技术结构进行分解,建立起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等不同阶段产业学院所对应的产业技术类型、层次、工艺等。不同层次职业学校产业学院所对应的产业技术是不一样的,一个产业学院不可能包容产业中的所有技术。

第三,有效建立课程与产业技术的对应关系。将不同类型、层次、工艺等的产业技术分别再遵循知识逻辑、认知逻辑、岗位逻辑等融入产业学院的课程体系中,使产业学院课程成为产业技术的载体依附,为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对接产业岗位需求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需要承载相应的产业技术,这些产业技术又与特定的产业岗位相关联,这些产业岗位极可能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这就需要将课程目标与产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泰勒认为,目标的选择不仅是课程设计必须采取的第一行为,而且是整个过程的关键[3]。如何选择并确定产业学院课程目标,如何确保课程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考量。产业学院课程目标对接产业岗位需求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产业岗位及其对应专业。首先,要明确目前都有哪些产业岗位,这些岗位在不同企业或产业中的分布情况怎样;然后,要将这些产业岗位与相应的专业对应起来,明确每一个专业对应的产业岗位。例如,大数据技术专业对应数据分析师产业岗位、人工智能专业对应人工智能工程师产业岗位等。

第二,进行产业岗位能力结构调研。首先,要明晰某一个产业岗位都包括哪些岗位能力,可以初步分为知识类能力、技能类能力、态度类能力等;其次,每一类能力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一个个具体能力,如技能类能力又进一步分为专业技能、沟通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最后,每一个能力再明确具体内涵,如专业技能包括岗位所需的哪些具体操作技能,进而形成岗位能力结构图谱。

第三,确定专业课程目标。将产业岗位的能力结构要求转化为相应的专业课程目标,根据产业岗位能力分类和每一类能力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细化专业课程目标。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对应网络营销师这一产业岗位,而网络营销策划与实施能力是网络营销师的核心专业技能,在确定“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课程目标时,明确要求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行为分析,制定网络营销策略,并运用各种网络营销工具实施和推广,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三)课程内容对准产业典型项目

课程内容设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二是某种结构下的内容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结构最具教育价值”4],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这一问题背后的基本逻辑是课程内容应该结构化。课程内容要实现结构化,可以有多种载体,项目是当前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常见载体[5]。课程内容以项目化的形式呈现,这一项目不应是虚拟的、泛化的,而应对准产业典型项目。产业学院课程内容对准产业典型项目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选定产业典型项目。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项目都能成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计所选择的产业典型项自应具备一些基本特征。例如,项目应来源于企业当下真实产品或服务,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不是过去或过时的产品或服务;项目应能代表产业中的典型工作流程和任务要求,具有流程上的代表性和技术上的通用性;项自还应在学生能力范围内,不能超出人才培养规格范围,且具备实施条件等。

第二,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不是典型工作流程和任务要求的简单呈现,而应将典型项目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以符合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的方式组织起来,体现知识的进阶性和认知的自然性,使之具备课程的特征,而不是简单的技术训练,也就是将典型项目的生产工艺、技术要求等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要保持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前沿性和实用性,并且适时引入产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410.pd原版全文

第三,确定课程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固然属于教学设计的范畴,但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本质上就约定了课程内容的一般教学流程。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具体参照产业典型项目的生产加工流程,以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

二、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设计的现实问题

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具有鲜明的产业属性,这一产业属性必然要求产业学院课程设计遵循产业逻辑。当前,广大职业院校在设计产业学院课程时存在产业逻辑把握不准、不透,“产业课程"变味、变样等现实问题,影响了产业学院的功能发挥,使产业学院课程与职业院校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失去明显区分度。

(一)课程设置与产业技术结构难以紧密联接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需要遵循专业教学标准和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产业学院是由若干专业(群)构成的,自然也要遵循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要求。而专业教学标准和各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通用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更新周期往往比较长,无法精准匹配各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这就限制了产业学院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使课程设置难以与产业技术结构紧密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设置未能准确对应产业技术结构。产业学院作为连接产业与教育的办学实体,应既能把握职教发展动态,又能把握产业技术革新动态。然而,受体制机制的束缚,产业学院课程未能摆脱现有专业设置框架,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雷同,无法将“触角"伸至区域产业技术各领域。产业学院无法准确把握区域产业技术结构,也就无法完全关照区域产业技术结构,使课程设置与区域产业技术结构之间若即若离,降低了产业学院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产业学院课程设置失去“个性”。

第二,课程调整无法跟上产业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技术革新客观上要求产业学院课程进行同步调整。由于企业新流程、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不断升级,产品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学院理应紧跟产业发展前沿,课程设置理应对产业技术革新闻风而动。然而,由于缺乏对市场变化的适时捕捉和应对机制,加之受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约束,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设置难以随产业技术变化而动态调整,也就是产业学院课程无法及时对接产业技术新标准和新要求。

第三,课程设计仍限于专业层面。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的新载体,应自成课程体系,而不是各专业课程的简单汇总。当前产业学院的课程设置仍多以专业为单位,专业之间缺乏联通,课程之间缺乏整合,仍保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四类课程的基本架构,这就很难将产业技术结构与课程结构完全关联起来。

(二)课程目标与产业岗位需求发生关联错位

课程目标的确定主要依赖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三个方面[],而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目标“对社会的研究”主要指向精准把握产业岗位需求。职业院校产业学院本应专业地捕捉到产业岗位需求,然而由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仍需磨合、独立办学主体地位尚不具备、市场化运行步履维艰等原因,产业学院课程目标难以与产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发生关联错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目标设计的开放性不足。产业学院的办学主体主要来自学校和企业,两类主体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天然的矛盾和分歧。学校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启发性,企业更看重知识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双方都从各自的角度相对封闭地理解课程目标,使知识逻辑与产业逻辑难以有机整合,导致双方在设计课程目标时易发生认知冲突。虽然校企双方都可以在产业学院的治理框架下做出“妥协”,但双方的认知差异使得课程设计仍难以满足各自的需求。

第二,课程目标对产业岗位能力结构的整体把握不准。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名为独立办学主体,事实上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束缚并未做到完全独立,基本上仍依附于相关的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在产业学院课程目标设计时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企业通常只扮演参与者、被咨询者的角色,无法充分投人产业学院课程建设。这就产生两方面消极后果,一方面,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课程设计者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和确定产业岗位能力结构,导致对产业岗位能力结构把握不准,使课程目标难以完全反映产业岗位能力结构要求;另一方面,统整课程目标与产业岗位能力结构需要兼具教育与产业视野、经验、理论、技术的课程设计者,企业人员主体地位的削弱使得课程目标与岗位能力之间的统整困难重重。

第三,课程目标对产业岗位能力的变化难以适时反应。职业院校产业学院由于不具有独立办学主体地位,不能做到真正的市场化运行,自然会降低产业学院对市场的敏感性和反应力。由此,导致课程目标难以对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技能进展的新要求做出及时回应,课程目标落后于产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现状无法得到根本改变。

(三)课程内容与产业典型项目存在结构脱节

课程内容是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设计的重点。当前,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设计在结构化方面已经迈开了坚实的步伐,课程内容项目化、案例化已经较为普遍,但在项目、案例的选择上仍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较大出入,企业典型的、真实的产品或服务还不能及时转化为课程内容,导致课程内容与产业典型项目之间存在结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典型项目资源难以共享。产业典型项目的实施有赖于成熟而完备的资源和设备,企业拥有产业典型项目顺利实施的最好环境和资源,职业院校实训资源往往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这就离不开高水平的校企合作,甚至要结成校企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然而,由于职业院校产业学院产权制度改革的滞后,加之利益分配、成本分摊上的不明确,企业的支出难以得到充分的补偿,致使企业资源和设备无法充分运用于产业学院的项目课程。

第二,产业学院课程内容重构难以推进。当前,国家层面尚未出台专门针对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建设的详细政策,致使职业院校在推进产业学院课程内容重构时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以产业典型项目重构课程内容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堆积,也不是一种单纯的生产流程再现,而是需要将课程内容有机融入典型项目中,使典型项目不仅是技术的载体,也是教育价值的承载。这不仅要对典型项自进行解构和重构,也需要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直至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这对产业学院课程建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否则产业学院课程内容就失去了与现有专业课程内容的区分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yzx2025041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