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徐德斌 宋扬[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3-0075-06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5. 03.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是当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率、优化教育质量的技术突破口。具体而言,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度改革,实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作为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注入新动能。同时,通过教育的反哺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建设的影响,探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应着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中产生的文化心理结构,易被人民群众接受,对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现代化价值观的沃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丰富理论资源、增进育人实效、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资源的多样性
一是扩充了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不仅是丰富的物质文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根植于人们价值观中的精神文化,例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这些思想是经过历史长河检验,独属于本民族的精神文明标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规范指引下,按照时代发展要求,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意识形态传播活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本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扩充高校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扩展课程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变化中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进入近现代后,它与外部历史环境相结合,为我国的社会转型和走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更是基于新的科学理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新时代的思想智慧。用焕发新时代光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程,能够提升理论知识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二是丰富了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建设是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举措,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2]。课程思政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科学性和历史性,能够为课程思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涵盖文史哲、政治经济、社会心理、艺术设计、医学健康、天文物理、宗教法制等多个学科领域。在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时,可以运用传统文化丰富理论内容,结合课程的学科领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相关的历史事件、代表性历史人物以及文化遗产等元素融入课程内容,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
(二)有利于增进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效性的必然选择。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高校思政的教育方法和外延影响,塑造学生的
1日认卡 口副 从月万法仍然是灌输法,但单一的灌输法容易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倦怠和逆反心理。因此,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例如采用体验式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物质文化基础、历史性和故事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式教学素材,教育者要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结合其背景讲故事,在历史古迹和博物馆中开展实地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其更易于入脑入心。此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助于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着力点。以为例,学校通过组织师生在每个工作日的固定时间练习太极拳、创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认证考试、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拓展拉力赛以及开展红色剧本杀活动等,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提高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使其在学思践悟中实现知行合一,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二是引领大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经历各种磨难,仍然屹立不倒,成为能够应对风险与挑战的大国,这得益于根植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家国情怀。每个中国人都对土地、家庭、家人具有浓厚的依恋感。培养本国国民的家国情怀是每一个国家的重要任务,而爱国主义教育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它能够激发当代大学生为中华民族奋斗终身的热情,使它们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也能抵御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坚守民族立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沉淀了领土完整、国家统一、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家国情怀。“临患不忘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经典诗句都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先有国后有家、用生命维护民族尊严的浩然之气。在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国主义素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情感内化,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形成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青年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使命。青年的价值观不仅影响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走向。因此,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大学时期正是塑造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逐渐丰富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当代青年接收的信息量远超从前。少部分大学生因此陷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中,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种精神世界的匮乏使他们缺乏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阻碍个人的发展,更遑论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明确了每个公民应当遵循的道德底线,体现了社会所需的公序良俗,承载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命脉[3],对于完善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指导意义。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并引导其在日常实践中加以践行,从而以健全的人格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jyk20250311.pd原版全文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的“化人”功能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殊途同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锻造了中国人守正创新、自强不息的文化底蕴,具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更体现在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文化价值和内涵的肯定,能够让人们对国家的发展前景和生机活力抱有坚定的信念。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各种文化思潮正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青年大学生中,冲击着中华文化的根基。一旦大学生的文化观和民族观被误导,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还会危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的战略全局[4]。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用"根”“魂”“精神力量”等词汇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这凸显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智慧、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使其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文化激荡站稳脚跟,在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愈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深刻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一代的智慧和力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的必要性
在数字化浪潮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双重命题:既要应对数字技术对教育生态的影响,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意识形态渗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关键方法。
(一)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5]守正创新,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手段。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的根基。传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本质上是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以及人们的思想动态。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观念转换的过程。为了稳固阶级统治,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被上层阶级的意志所操控,因此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我们要致力于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凝练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继承与弘扬。将传统文化融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并将其转化为当代学生所接受的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即扬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激发其活力,并反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然而,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处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较远,其内容相对于现代文化比较繁縟复杂,这可能导致学生难以代人,甚至逐渐失去对文化的信心和兴趣,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将中华优秀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使其焕发活力的过程。通过与现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相结合,并通过重复教育加深印象,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远及近,从符号变成现实,焕发出当代的学理价值。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借助大数据精准梳理传统文化的脉络与精髓,使那些原本鲜为人知的文化元素得以清晰呈现,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思想光辉。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互联网平台、移动终端等成为传统文化的新载体,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利用数字技术推出线上展览和虚拟图书馆,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大学生具有灵动的思维和强烈的创新意识,擅长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及信息化工具,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过程中,应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赋能建设。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契合了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激励大学生主动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历史重任。
(二)铸牢主阵地应对意识形态的数字化渗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其中青年网民掌握各项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比例显著高于整体网民水平。在青年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比例达 98.5% ,至少熟练掌握一种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比例达 84.1% ,超过八成达到数字素养与技能初级水平[6]。在数字时代,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数字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意识形态博弈。西方价值观借助算法推荐、虚拟社群、游戏化传播等数字技术手段对青年群体进行渗透,将个体囚禁于文化圈层的“数字孤岛”。这种渗透逐渐消磨着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感知力与认同感。当“虚拟身份”取代“文化身份”,“即时快感"覆盖“历史记忆”时,部分青年人会出现“文化失根”与“价值悬浮”的现象。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过程中,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通过数字技术构建文化防火墙,在元宇宙、算法空间等新兴场域中实现主流价值的创造性在场。西方的文化观建立在“文明冲突论”的基础上,强调“非此即彼”的文化竟争,加剧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紧张,限制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极易被单一文化所“洗脑”。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倡导多元共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互鉴、包容共存。这种海纳百川的思维范式能够打破技术殖民下的认知茧房,重塑青年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此外,在西方话语中,常将中华文明打上“古老”“封建”“落后”的标签,并在其中掺杂自己的“普世价值”,这影响了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过程,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个时代所呈现出的先进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数字文化环境中“先进一落后”的等级化叙事,对冲西方价值观塑造的文化刻板印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建设以及全球数字文化治理提供东方智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jyk202503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