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目标、价值还原
作者: 王柏棣[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理论、目标、价值还原;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3-0089-06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5. 03.013
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程度。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元素包括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其中核心要素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主体传递的是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也是教学内容,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本质上是对教学内容被教学对象接受并转化为现实程度的评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也在不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一直在路上。这种改革创新来自于时代发展的任务要求,来自于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更来自于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现存问题的迫切需求。
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找准问题、分析成因、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抽象化和理论化;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三是教学内容的价值意义彰显不足。从客观层面来看,这些问题存在于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为根本的,这些问题也是教育对象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过程中所提出的,因而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效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论、目标、价值还原,是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问题、提高教学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还原”的基本含义是指事物恢复原状。在认识论的角度看,它既可以是把抽象理论还原为具体经验,也可以是把事物的现象还原为本质。而无论是哪种还原,都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提升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和成效
一、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问题的理论还原
(一)思政课教师的“教材搬家”使思政课教学内容呈现抽象化、理论化
1.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抽象化、理论化上面,照本宣科和照章宣讲是抽象化、理论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学内容“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枯燥又抽象”1]“教材体系比较系统,教材语言比较抽象、比较宏观(教师)为了保持教材体系的完整性,保证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而机械地照本宣科、照章宣讲,不敢有所突破创新”[2]“一些思政课教师秉持‘拿来主义’的态度,把教材内容直接搬到课堂上”[3]
2.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问题的成因。思政课教材的基本依据是教材,思政课教学以教材为基本遵循。一方面,教材需要阐释科学的知识理论体系,难以使用具像化的表述,必须使用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另一方面,教材面对众多教育对象,在系统阐释知识理论体系时,必然要使用共识性话语,避免个性化语言,这使得教材语言具有抽象性和理论性。此外,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用非常具体的话语去阐释知识理论问题,必然要用抽象性和理论性话语
3.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的现实原因是。尽管思政课教材是抽象化、理论化的不能简单地把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抽象化、理论化归因于教材。思政课教学依据思政课教材,但教材的抽象化、理论化,教学内容的抽象化、理论化。问题的根源在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照章讲授”“教材搬家”,才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出现抽象化、理论化的问题。
4.对抽象化、理论化的教材进行多样化探索和创造性工作,也即转化教学体系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中宣部和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的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4]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教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简单地进行“教材搬家”。教学内容要依据教材但不能照搬教材,教师要遵循教材,但不能照本宣科。否则教师的价值将大打折扣。教材的抽象化、理论化表述是一种客观实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实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和创造性转化。尽管在高校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初期,曾出现过照章讲授和照本宣科的现象,但随后提出的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要求,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的应对之策。目前还存在照本宣科导致的理论化、抽象化内容呈现,原因在于思政课教师缺少多元化探索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或者为了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不愿进行探索和创造,甚至是为了规避某些风险。
(二)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问题,需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论还原
1.理论还原是解决思政课教学内容抽象化、理论化问题的基本路径。如何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多元化探索和创造性转化,最具体、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进行理论还原。理论还原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原到其产生的具体情境、历史背景和实践过程中,使抽象理论基于事实和具体材料而更具可理解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事实。”[5]罗素也认为:“一切复杂的知识如科学理论、概念和知识体系等等都只是直接经验知识的逻辑构造,都应还原为直接经验知识并对之进行逻辑分析,以保证其确定性或可靠性。”[6]这说明抽象理论还原为具体是完全可能的。“教材文字要准求概念的清晰性、判断的准确性、推理的严谨性、结论的完整性,要用最规范的理论表达、最凝练的理论概括来呈现理论共识。”[7]思政课教材的内容以理论的简要论述和基本结论为主,具有抽象化、理论化的必然性。因此,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进行还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jyk20250313.pd原版全文
2.理论还原要求思政课教师将抽象化、理论化的概念和理论观点进行具体还原。理论还原的核心是将抽象的理论还原为具体事实。具体与抽象相对应,抽象是对具体的事实进行提炼形成概念,是对事物的简化和概括性表达;而还原为具体则是把抽象化的概念和理论进行通俗化、生活化表达和形象化表述。“一是对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回溯到它赖以形成的低层次概念,需要的话直至最简单的表象。二是在概念还原的基础上,把原理还原为它赖以产生的思路。”[8]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内容将不再枯燥、不再抽象,而是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3.思政课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论还原需要提升自我能力。理论还原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教学要求。教师需要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对教材内容进行多元化探索和创造性尝试。这不仅需要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质,还需在教学管理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相对自由的空间,使其在遵循教材基本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思政课教师要找到教材抽象化呈现的概念和理论的原初样态及其形成发展过程,这种还原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还能让学生学到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对教学目标进行还原
(一)思政课要对教学目标还原,关注学生发展需要
1.现实中缺乏基于学生发展需要对教学目标还原的认知。客观地说,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还原在学界是比较受关注的。这种关注体现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要求,也体现在抽象化、理论化教材内容进行还原的呼声中。尽管这种关系尚未完全落实到教学内容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内容还原的自觉阶段(如前文所述)。然而,在实践中,对教学内容远离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还缺乏自觉的教学目标还原认知,因而必须予以积极关注,因为这关系到思政课的最终追求乃至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了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权威性,思政课教学通常以统编教材作为依据,讲授的内容多为国家意志或愿望要求,在客观上导致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符”[9]“思政课的教学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产生了结构性矛盾”[10]。学生常常感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没有关系,既不是自己需要的,也不能满足自我需要,因而对教学不能产生兴趣。从现象上看,这是对学生发展需要关注不够的表现,但从深层次分析,其根源在于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忽略学生发展需要,是因为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简单等同于国家意志和期望要求,因为将教学目标仅仅是坚定学生的政治方向和培育价值观在讲授内容的过程中,过度集中在国家意志和期望要求的传导与阐释上,而忽略了对学生自身成长发展需要的关注。
2.思政课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教学的直接目标的确是让学生认识、认同并接受国家的意志和期望要求,这在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是无可非议且毋庸置疑的。但是,思政课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11]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要坚定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落实到努力学习科学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提高自我的能力、素质和本领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才是它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
3.思政课立德树人既要坚定方向,又要提升素质和本领。思政课固然要坚守政治方向,但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的直接目标是政治方向问题,而其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体而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而且要有相应的能力和本领。人光有方向而没有动力(即能力素质)是不够的。只有能力素质没有方向同样不行,只有既有方向又有能力素质,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只有把方向落实在能力素质和本领上,才有实际意义。
(二)思政课教学目标还原要落实到学生成长成才和能力本领上
1.思政课教学目标还原的关键是转变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学不仅要解决政治方向问题,还要在坚定政治方向的基础上,将这种坚定落实到成长成才的目标上。这实际上是将思政课教学的直接目标还原为根本目标。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直接目标向根本目标还原,必须落实在教学实践中,而不能仅停留在观念层面。教学目标的还原要解决思政课的教学理念问题,即从教学的直接目标转向根本目标,并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将其融人教学内容。
2.思政课教学目标还原以坚持政治方向为前提。首先,要把思政课的基本理论讲清楚,把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其次,要讲清楚坚定政治方向要体现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本领上。最后,要针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进行解疑释惑。不同的思政课程应基于课程基本内容,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例如,原理课可以为专业学习提供方法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读专业发展;概论课可以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现实专业发展;纲要课可以通过近现代历史经验促进专业学习发展;道法课可以根据理想、人生、爱国以及核心价值观和规范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现实指导
3.思政课教学目标还原必须结合专业教学和思想实际。目前的思政课教学,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来安排教学内容,这为思政课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了有利条件。思政课要讲清楚党和国家的意志愿望,即既要求学生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又有希望学生成长成才,最终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思政课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拉近与专业学习的距离,克服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学习对立的心理定式。长期以来,课程思政明确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要求,这不仅指专业课要结合专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思政课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目标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相结合。例如,如何完成学业、克服学习瓶颈,如何在就业竞争压力下选择未来发展道路,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等。“教师需要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13]“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需要,特别是关注学生的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从学生需要的视角完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牵引,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14]面对竞争压力,学生既困惑又心有不甘,思政课可以通过分析讨论为学生提供方法路径,关键是要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现实,克服畏难情绪,超越自己,积极面向未来。思政课“需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向社会服务、日常沟通延伸”[15]。总之,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还原,要在坚定政治方向的前提下,将政治方向落实到专业学习和学生成长成才上。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xjyk20250313.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