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视域下复习课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

作者: 张明霞 林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的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内容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自“新课标"颁布以来,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结构化教学活动已然成为一线教师的实践路径。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类典型课型,结构化视域下的复习课设计重在“理”与“联”,旨在将所学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融为一体,感悟数学本质,实现整体建构。因此,复习课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素养目标为导向,立足学习主题,关注学习起点,重视学习评价,体现目标结构化、素材结构化和过程结构化,引领学生在关联与建构中,优化认知结构,掌握"四基”,发展“四能”,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结构化视域下复习课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0

一、目标结构化:基于“新课标”,精准定位

复习不仅在于“温故”,更在于“知新”,理解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之间的关联,感悟数学本质,最终指向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小学数学复习课学习活动目标的定位,应基于“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及其内涵,明确素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具体细化为课时教学目标,并确立评价目标及其相应的评价标准,最终实现素养目标、知能目标与评价目标三位一体,有效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

1.明确素养目标,使教学有方向

就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而言,复习课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单元复习(以“复习"或“整理与练习"作为标题),二是学期复习(以“期末复习”或“整理与复习"作为标题),三是总复习(六年级下册,小学阶段的总复习)。单元复习立足单元学习内容,旨在引领学生通过整理与回顾、练习与应用、探索与实践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属于阶段性复习;学期复习或总复习则立足主题学习领域,引领学生整体梳理与建构,综合应用与探索,让学生形成系统性与结构化的认知体系,属于整体性复习,学期复习是单元复习的拓展与延伸,总复习是学期复习的融通与升华,均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即培养目标具有一致性。

无论哪一类复习课,都应依据"新课标”,紧扣单元、主题或领域,最终指向相应的素养目标。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复习为例,这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与运算"主题,“新课标"指出,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让学生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培养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新课标"在第二学段“数与运算”主题的教学提示中也指出,数的运算教学应利用整数的乘法运算,理解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悟如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培养初步的推理意识。由此可见,就本单元复习而言,指向的素养目标主要是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单元复习,引领学生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算法对比和理法建构,感悟整数乘法运算的一致性,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初步推理意识。

2.细化课时目标,使落实有抓手

明确了复习课所要实现的素养目标,还要将素养目标进一步分解和细化,形成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复习课教学目标定位与新授课、练习课目标一脉相承又不尽相同,复习课更侧重知识方法的整体建构与素养目标的整体实现。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对照“新课标”中对运算能力内涵的解读,笔者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复习"教学目标细化(如表1)。

结构化视域下复习课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1
表1

其中,课时目标(1)指向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与算理之间关系的理解,在建构过程中培养推理意识;课时目标(2)旨在沟通整数乘法之间的联系,在系统关联中凸显乘法运算的本质;课时目标(3凸显乘法运算的应用价值,灵活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3.确定评价目标,使监测有依据

“新课标"强调“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教学评价,都要以核心素养目标为导向,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复习课的评价主要是对单元、主题或领域内容学习的整体性评价,其评价目标与素养目标、教学目标一脉相承、遥相呼应。教师可以依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复习"的教学目标,确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如表2)。

结构化视域下复习课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2
表2

教师只有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才能明确复习课究竟复习什么(学习内容)复习得怎样(学习评价)怎样复习(学习过程),以知识为载体将“知识目标"转化为“素养目标”

二、素材结构化:基于主题,精心选编

结构化的活动素材是结构化学习活动设计的重要保障。复习课重在整体建构,实现温故而知新,既体现知识方法间的整体关联,又注重综合性和拓展性的练习应用。因此,活动素材不能局限于练习题目,需要契合学习主题,精心选编有助于学生整体建构、综合应用与拓展提升的活动素材。

1.明关系,注重内容结构化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404.pd原版全文

复习不是知识的堆积,也不是大量的重复练习,而是涉及多个单元内容的结构化整合,体现主题单元或跨单元学习的融会贯通。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多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主题中有关图形的测量教学内容,其关键内容是图形面积的测量,直指测量的本质。在小学阶段,多边形的面积涉及二维图形面积的计算,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以长方形面积公式为基础,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转化为长方形,发现都是用每排个数乘排数,求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在丰富拓展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体会面积度量的一致性,感悟度量的本质。

因此,本节课复习活动素材的选编要紧扣核心概念,对多边形面积计算的相关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以"怎样计算面积""为什么这样算”"有什么内在关联"等核心问题贯穿活动始终,聚焦图形要素,指向面积计算关系的整体建构,感悟图形面积测量的本质,提升学生的量感和推理意识。

2.理教材,体现学材的结构化

教材作为课程的具体载体,既是设计学习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复习课的配套习题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既有基础练习,也有对比练习,还有探索实践题或思考题等。教师可以基于教学目标,对这些学材进行合理、适度的结构化整合。教材“整理与复习"单元的“图形王国"主题板块先以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整理,再配套与主题内容相应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本课是学期总复习,更侧重于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整体梳理和方法建构,重点指向面积度量的本质,旨在培养学生的量感和推理意识。本学期所学的三个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之前学习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本课聚焦多边形面积公式间的关联,从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面积计算的本质两个角度精心选编了结构化的学材,以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建构知识与感悟知识。课前预学板块,让学生自主整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尝试画出这些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之间的关系图;课中整理板块,呈现方格纸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面积,为什么这样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来的,让学生感悟面积度量方法,整体建构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关系图;拓展板块,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三角形和梯形中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可以直接转化成什么图形?教师通过提供方格纸上的三角形和梯形,鼓励学生想办法将三角形和梯形直接转化成长方形,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三角形、梯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的底和高、梯形上底加下底的和、高与每排面积单位的个数及排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三角形和梯形面积新的计算公式。

三、过程结构化:基于学情,精致建构

结构化视域下复习课的学习活动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与整体建构的活动过程,有了明确的活

动目标和结构化的活动素材后,还应精致建构活动过程,以真正将核心素养目标落地。

1.基于学情,整体建构活动板块

复习课是立足单元或主题视角展开的结构化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任务的设计更强调基于学生已有认知进行整体建构。以“数的认识总复习"为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总复习”中数与代数领域复习的起始课。在小学阶段,学生主要认识了整数、小数和分数,学习了相应的四则运算及混合运算,这些内容分布在各个学段。就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2013年版)数的认识编排而言,整数的认识教学主要分布在一、二年级和四年级教材中,而小数和分数的认识教学则编排在三、五年级教材中。为了了解学生能否准确地描述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并在整数、小数和分数之间建立联系,笔者设计了课前自主整理预学单。通过对预学单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能用图文表征的方式对整数、小数或分数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但整理的内容不够全面,未能从整体上对整数、小数和分数进行比较和关联,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是比较分散和零碎的。还有一些学生直接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由此可见,学生对有关数的知识,仅停留于计算的层面。

基于以上分析,“数的认识总复习"起始课以核心问题“数是怎么数出来的"统领教学,紧扣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整体建构了三个活动板块,分别从数的意义、数的表达和数的比较等方面,对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意义、大小和计数方法进行系统整理,引领学生借助计数工具、算式和数轴等活动素材,经历读写数、表达数、比较数的过程,整体建构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结构化视域下复习课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3
表3

2.基于评价,整体创设活动任务

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是集“教一学一评"于一体的整体推进的学习过程,素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学评价的支撑,评价与目标相一致,融入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复习课“理”“练"“联”合一,教师要整体创设与素养目标、活动内容一致的活动评价和活动任务。“数的认识总复习”指向的素养目标主要是数感和符号意识,对照三个板块的活动内容,笔者设计了相应的活动评价,并基于活动评价设计了具体的活动任务,引领学生进行“理”“练""联"(如表3)。

“数的意义”复习板块设计了看图写数和看数选图的活动任务,笔者将数与形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借助常用的计数工具,数出不同计数单位的个数和不同的数。学生在写数、读数和对整数、小数、分数计数单位比较关联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体会计数单位的作用,感悟位值制和十进制,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

“数的表达"板块笔者设计了用计数单位的个数表示数的活动任务,借助算式抽象表征数的意义与大小,进一步感悟计数方法的一致性,为后续感悟数运算的一致性奠定基础。

“数的比较"板块笔者设计了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并比较数的大小的活动任务,学生通过数轴上相同计数单位的累加和等分,得到不同的计数单位和数,得出结论:计数单位不同,计数的形式不同,但数的大小不变。在理解小数、分数性质的同时感悟数的大小的一致性。

总之,结构化视域下复习课学习活动的整体设计,应基于素养导向,落实“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从活动目标、活动素材、活动过程等方面进行结构化设计,真正实现为发展核心素养而教。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40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