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教越复杂,作文写不了,更写不好
作者: 何捷不少教师总喜欢“一步到位"式习作教学,他们希望通过一次写作教学,让学生学会关于此文章的所有的写作知识。在教学时,教师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要求做到极致,试图让学生写出一篇完美的作文。
例如,执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猜猜他是谁》时,很多教师拔高了要求,因为他们认为描写人物必须写详细、写完整。要知道,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次写作,教材在单元导读页明确标注了学习目标“体会习作的乐趣”。乐趣从何而来?从“猜"这个游戏中来。教师在第一次习作教学时,就希望学生将人物写细腻、写极致,这与实际学情不符。
在“一步到位”思想的主导下,作文被越讲越复杂。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为了学生好”。然而真正的结果是 一一步到位式写作教学,让学生既写不好,更写不了。习作教学的优化,不应急于做“加”法,而应注重突出核心目标,做好减法。
做减法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要克服已形成的思维定式。“减”,即减掉多余的,剩下的就是最紧要的、最核心的。教师只有紧紧把握核心、抓住目标,才能产生实效。
笔者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为例。本次写作如何做减法?首先,不要试图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把所写事件的方方面面都表达出来,也不要要求学生在叙述事件时,把事件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各种表现都写出来。我们应围绕显而易见的目标进行教学,并牢记以下三点。第一,作文的中心是什么?例如,根据教材提示,选用汉字“乐”为中心,写作的主题立刻明确,即写出“快乐"这一核心意思。第二,围绕着快乐,选择哪些材料来表现?例如,是表达自己的快乐,还是展示伙伴的快乐?是陈述校园生活中的快乐,还是陈述家庭生活中的快乐?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选择的材料要与“快乐"有关。第三,在选择后,如何安排写作结构?为了突出“快乐”这一中心,我们不能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要做好排序,做好详略处理。最有利于突出中心的内容,优先写、突出写。要让读者感到快乐在升级的内容,可以做好段落安排:把我的快乐排在第一段,让人一眼就看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快乐;再将快乐扩散,由己及彼说到周围人的快乐;继续推进,跳出“人"的写作视野,写到更大范畴的快乐,让文章在思维的运作下不断提升。
做减法不是教得简单,而是教得集中,教出实效。做减法,有助于聚焦目标,让学习的核心力量得到发挥。做好减法,能让学习思维不断深化,不断迈向高阶。
高阶思维不是越复杂越好,更不是越多越好。美国资深培训师R.布鲁斯·威廉姆斯在《高阶思维培养有门道》一书中提及高阶思维的培养方案,涉及思维的三个层次划分与五个维度组合的矩阵。高阶思维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理解信息、概括洞察、发现应用,五个维度分别是相关、丰富、关联、严谨专注、迁移递归。
当我们按照习惯不断叠加思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并没有随着叠加而迈向高阶。相反,由于内容过多、过难,学生会反感、应付,甚至放弃。使用减法后,学习能更精准地朝着目标前进。学生优先理解目标后,能获取学习的核心信息,充分思考目标在未来的真实应用场景中的作用,评估所学的实用功能。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出准确且合理的判断。学习行为时刻围绕着目标,并与学生的生活认知关联,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不断迈向高阶。
笔者以写作教学为例,结合减法思维,提出在设计写作教学时应遵循以下三“变”原则,确保“减法”在运用中能被清晰看见,从而确保学习效果。
原则1:主动改变。减法思维的形成,需要行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改变。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不要想着“我要做得多花哨、多圆满”,而要想着“我要做得有效”。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中解决问题,要牢记"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
原则2:因人而变。无论要减什么,要减多少,都不是刻板的,而应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只要学生有需要,不该减的必须保留;只要学生学不了,再好的也要减掉。减法,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原则3:随机应变。当减法思维成为新的习惯后,我们要警惕:是否减得过多?哪里应该增加?加法与减法是一对矛盾,也是一种协同。
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这份报告关注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何时学、在哪里学。既然未来的学习有这么多不确定,那么教师更应该做好“减法”,让学生轻装上阵,把握核心,进而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从容地应对每一个未来的不确定。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jxed20250406.pd原版全文